医学影像数据标准化助力养老健康服务智能化

10月26-28日,“第四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暨智能养老产业展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作为会议重要环节的“华龄健康365工程发展论坛”分论坛也同期举行。
 
        主题为“智·养老 慧·健康”的“华龄健康365工程发展论坛”由国内最大的IT服务公司Pactera(文思海辉)与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艾科泰克(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正光从影像学数据与健康服务、华龄365平台与影像数据的整合以及智能化养老与影像数据的标准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呼吁,医疗影像界要更加关注、参与智能养老事业,同时也强烈建议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以文化管理的模式,推进医学影像数据标准化。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给大家介绍的题目是《医学影像数据标准化助力养老健康服务智能化》。
 
       可能有些人很奇怪,为什么作为一个影像科大夫站到这儿,为大家介绍这个题目。因为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影像科医生就是看片子。但是别忘了,我们受的训练全部是从最基础的临床学科开始,我们的工作离不开任何一个病人的点点滴滴的真相,我们最后的结论也预示着病人很多的的去向。对于养老健康与智能化服务,有很多病人拿着影像科的数据不知道怎么办,散落在家里的角落,变成了垃圾,最后认为我们好像就是垃圾,但不是,它是我们更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有三点,第一点影像学数据与健康服务,第二个华龄365平台与影像数据的整合,第三个智能化养老与影像数据的标准化。
 
       第一部分,简单回顾一下现在医学发展的历史和历程。最早临床医学从实践中来,自古以来医学就是一个实践医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阶段,走向了现在的医学,就是社会学。社会学阶段也比较漫长,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最后进入了工业化革命,最后我们才终于明白了有一个转换医学,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又提出了所谓的精准医学,精准医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实际上临床学科的工作有很多就是朝着精准化迈进、实现,当然这离不开现代科学发展。在这里面我们离不开影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检查手段,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提高中国的服务能力和保障我们的医疗安全。
 
       谈一谈精准医疗。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体系,离不开大数据,离不开云平台,离不开互联网,有了这三个基本的东西以后,我们才有可能有精准的医疗。所谓的精准医疗我们很多人的理解是错的,比如阑尾炎的治疗,精准地通过机器人把阑尾切掉,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么理解精准医疗,那是大错特错;而是依靠现代化技术,大数据、云平台和物联网,掌握了发生阑尾炎的原因,抑制它,阻止它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精准医疗。
 
       我们的医疗方面有三大问题:
       问题1:健康管理。
       问题2:到医院里面。
       问题3:怎么办?
 
       这三件事,在中国都交给医院了,医院其实一件事情也没弄好。我是指全中国的范围。因为医院里所要干的一件事情实际上是临床方面的,至于健康管理这块实际上应该交给社会,交给社区,交给其他部门,还有后面康复这块,医疗发展要走的更远、更全面、更精准,这是一个基础。
 
       预测预防个性化和共同参与,这一块跟中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三大理论,实际上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发挥特色,也是要预防为主,防病治病,这里强调了一个最主要概念:任何的医疗决策,建立在最佳的科学研究数据上。实际上我们医生之间有一句话,影像课题师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医生中的医生,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机会犯错误,你一旦犯错误,就会形成灾难,这是临床上对于一等影像师的评价。
 
       在健康管理方面,影像学医生能做什么?影像学数据库的建立是现在的关键。但是,影像学数据库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之上,这里还涉及到数据的安全和有效保障。我们看看现在国内从事影像科的职业人员,大概有7800万左右(应是7800左右),这是去年的数据,指有证的。全国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大概也就两千多万,可能有3500万(据说),因为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花了三年的时间,还没有统计上来这个数据,非常非常艰难。这说明我们现在从业人员也是相当危急,有关的人员大概也就四千多万。这里面还涉及到科室里的物理工程师,这一块在我们的医学影像学系里面,很多医院是零。当然还有相当多的档案管理人员,这也涉及到数据管理。
 
       涉及的学历分布,当然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还有大专、中专甚至高中生,基层医院相当部分的从事影像科行业的人员说白了没有资格,没有持证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但是我们的设备,所有地方都在忽悠,都要求购买科学研究型的磁共振,我们要买科学研究型的CT,要建立什么高端的教学系统,你能做到多少?所以这就是存在着一个规范性东西。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医疗单位需要临床实用型的磁共振,临床实用型的CT以及很多很多的数字式的骨密度等等,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每天面对的医疗问题,也是我们的实际问题,这一块我们不断在呼吁,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只要有那么几所就够了。
 
       在医学影像资料管理的必要性方面,我们首先要提高人员素质,第二要提高质量诊断的准确性,这是临床的关键。你连最普通的胸片都看不好,还有什么用?通过质量管理可以判断影像,因为在影像检查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安全,所以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也是我们必需的。我们的目标是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诊断水平。
 
       第二要加强技术人才之间的联系,提高全员的认识,这一块不仅仅涉及到影像学内容,其包括到所有的临床学科。第三个要建立设备和各项影像学设备的标准化,明确评价方法,这一块是很大的盲点,尤其是在基础医院,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工作人员,临床类影像技术人员一岗三职,兼登记员、照相员加诊断报告员,这能把病人看好吗?这一块是影响质量管理目标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已经有很多医院都实现了数字化医院,尤其是在发达的地区,像福建、广东有的乡镇医院都做得非常豪华,技术、数字化程度很高,确实是让数据真正在网上跑起来,也是把数据放到了物联网上,放到了WIFI上面,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
 
       在医学上,刚才王院长说得很好,我们不能通过互联网诊断病人,治疗病人,这是不对的。但是医学上有一些学科,远程会诊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影像学还有检验科的,还有病理科,是最有可能第一步走向互联网疾病的准确咨询的重大方向。但是前提是要标准化,要智控。医疗运行过程中的数据无非是日常的诊疗急诊,通过医院的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加上其他的系统,最后把医院整个信息全部留在院内的网上。这里面涉及到医院的信息化问题,不仅涉及到医院的医疗管理、影像管理、病案管理,还有人事管理等等一系列,所以这是非常有用的。
 
       怎么让医生看到这个影像,非常简单。我们现在的采集通过DR,采集到的影像通过监视屏进行监测,不是通过胶片,胶片是未来最大的一个污染源,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工作量,所以这是阻碍我们往下发展很大的一个瓶颈。但是如果通过一个数字化的品相,可以多方位观察病变,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大家知道肺癌的CT筛查,可能都听说过。现在有很多的早期肺癌在临床上发现了,通过有效手段得到了治愈。靠什么?靠数字化影像,靠我们仔细的影像观察。
 
       我们现在经常是下了班以后,再把它浏览一遍,能找到几个漏网之鱼,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及时把病人叫过来,解决主要问题。同样通过临床的需求,数据的采集,最后通过仔细观察影像学资料管理,促进病人疾病早期解决。
 
       数据的读取和分析,又设计了一个CAD和人工问题,CAD是计算机辅助诊断,这一块有很多的公司做得很好,现在我手上也有一家美国公司,在我们那儿进行实践。用了很多办法,用云计算等等,甚至用计算机看片子,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例如我们做一个胸部的CT筛查,大概要观察两千到三千张片子,大家想一想你一个正常人,你盯着屏幕看15分钟,你不眨眼,而且在不断调,让不同的对比光源刺激你的眼,你一天能看多少个病人?30个病人到极限了。因为人体的观察的能力是有限的。靠什么?我们得教会计算机来帮助我们筛查,尽管有误诊断的嫌疑,但是至少能够节省人力。同样,我们的养老管理,国内有2亿多老人,大部分的老人是健康的,但是健康需要管理,管理的数据我们也需要计算机来帮忙,这就是云计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性。
 
       靠着这些辅助的诊断,再用人工进行更深入的观察,这就体现了疾病的个性化诊断,得出的报告可以更加准确,同时还要互相验证。因为只有网上进行传输数据以后,在互相验证过程中,比如说分级验证过程中,才能获得一个更加准确更接近精确的诊断。当然,我们别忘了数据的安全性,国家早就规定了数据要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保护和保值,我想每一个做互联网公司的都需要做,医院更需要做,这是没有问题的。
 
       在医院,有登记的部分,采集的部分,还有采集执行的部分,最后还有报告部分、汇总部分,这一块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空间和环境。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环境分散化,集中化?前面说了人员差很远,要培养一个专科的放射医生大概需要七到十二年,再加上现在医疗环境这么恐怖,想成为医生的高尖人才越来越少。我们现在的学生根本招不上来,说不好听的话,我们每年都在招研究生,研究生相当于十年、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水平。
 
       在现有的人力状态下,怎么样能够把数据报告和医疗做得更精细,我们需要一个高能的智能化管理,同样,把这个道理引申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方面,也是一样的。
 
       影像质量的保证与控制,涉及到两个问题,保证和控制,涉及到每个都是四大点。其中最关键的,从技术角度来说,设备购买要标准化,要做到监督和管理。第二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怎么样培训,保证他们在采集信息的时候,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来执行。还有毕竟有一些设备是有辐射的,我们怎么样保证辐射安全,不是说放在那儿了,从来不移动它就是安全的,这一块涉及到设备的性能稳定性问题。
 
       质量控制保证还涉及一个执行的问题,这种执行要有文化机制,搞规定没用的。我们在控制和保障过程中,要明确检测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方便易行广泛能够接受,这样才能保证技术操作、质量标准、影像质量的标准、诊断水平和质量的标准。
 
       再谈谈华龄健康365平台以及医学影像数据整合。
 
       华龄健康365平台最初的设想,是想做一个大数据的采集,很多医生尤其是临床训练,拿到的一些数据都是眼前的数据,没有历史数据。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基础数据,哪怕是一个每周的血压,或者每三天的血压,对于整个疾病预测、控制还有药物的使用疗效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健康365平台,服务于健康,离不开数据,也离不开影像学数据。但是影像学数据尤其是过往数据,往往都成了垃圾。我们临床医生不需要这样,我们希望成为帮助病人诊断预测疾病的依据。规范化和标准数据,才可以满足华龄平台的运行。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病人的数据,不管是生理上的数据,还是影像学数据,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大数据时代的健康平台不能没有影像学数据的位置和地位!这一块我反复强调,我们要加入这个华龄健康平台,要把影像数据加进去。影像学医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生,而往往是一个全科中的全科医生。
 
       比如我在每周看门诊的时候,经常有很多病人到我这儿来,不干别的,就问我这个怎么办?我应该找谁去?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影像科医生所看到的是一个全身的影像,所以往往跟临床医生有很多的交流。换句话说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泛,比较广。
 
       第四大问题就是影像学数据的管理,一定是健康管理的锦上添花,我相信华龄健康365如果有影像学数据,将能够给很多老人带来更多的福音。
 
       如何利用健康365平台进行整合,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主动的整合,一部分是被动的整合。健康365平台离不开影像学数据,这没有问题,同时服务的人群需要影像学数据来完善。医学影像数据的日益丰富,需要主动的服务,我们不能关在金字塔里面。从被动的整合来看,健康管理的平台发展影像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但还有待大家,尤其是有待互联网的工程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工程师等等,需要大家来一起开发。
 
       整合的模式,有设备的、有零散的、部分的、整体的,这里面涉及到了管理模式,医生、设备、综合数据、护士、服务领域,把这个众多的碎片整合成为完整的一体,靠什么?靠物联网,靠我们的平台。
 
       最后是智能化的养老与影像学数据的标准化,这是大数据的管理和完善,这一块我想在座有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会给我们做得更好,我们需要一般数据的分析,影响数据的分析,数据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通过智能化平台来实现智能化、综合化和安全化,安全化就是保密。
 
       从专业角度来说,要尽快实现数据管理的智能化,就要进行学科管理,因为人体是按系统进行分类,进行分工;同时我们也别忘了各种设备是相互依存,不是单一的,同时还涉及到设备本身的管理,这里面要依靠信息系统。
 
       我希望华龄健康365能够作为老年人影像管理的重要平台。怎么做?以上数据促进养老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标准化、规范化,其中核心是团队,是人员。团队涉及到很多的方面,第一个我们做平台的人,要充分和医务人员进行沟通,第二,医务人员的工作站,医生工作室,将会在这个物联网上挂起来,这些挂起来的工作室,如果不跟别人交流,没有任何交往,你就死定了,所以必须要进行团队的协作、人员的协作,跨学科的协作。
 
       建立联盟的目的有四个方面,第一规范项目,保证数据安全;第二强化自控,确保数据的标准化;第三完善多学科的数据整合;第四整合大数据,制定规范,这一块的规范不是医疗规范,不是搞单病种的路径,而是搞健康数据规范。
 
       小结一下,影像学数据的标准化如何来助力养老智能化?实际上这是一个管理的思路。
 
       第一政策方针,需要我们所有热爱这个行业的同志们去宣传、去鼓动、去号召各个阶层来认知这个问题。
 
       第二要建立特色,因为我们每个地区不一样,你要把哈尔滨的模式搬成都来,绝对不可能成功,对不对?因为哈尔滨的老人不可能天天坐在茶馆里面喝茶打麻将(我是说生活习性),所以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特点。
 
       第三,管理,管理要靠文化,而不是靠规章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最后把人管死了,这个团队绝对没戏。所以只有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的文化管理,才能够形成共同的目标。要靠平台建设,要进行组织,培训,学习管理,这不仅涉及到平台中的每一个工作室,同时也涉及到团队建设,就是专业特色团队的建立和完善。
 
       就是这几句话,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搭建,管理定江山。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