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以德国为主倡导的‘工业4.0’,还是美国为主的‘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在工业互联网的实施过程中,都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GE的一位专家日前表示。
1.安全性。制造企业进行转型不管走的是什么路径,但传统的信息化的安全不足以覆盖到制造领域的安全,GE工业互联网倡导的安全,除了IT的安全还有OT(运营技术)的安全。
2.基础设施。从数据中心到网络,到大数据分析,到云计算等等,基础设施的部署不能一蹴而就,并且面临各种困难。
3.复合型人才。中国无论是在信息化还是工业化过程中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都过于单一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之后,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对工业材料,对信息业,对管理的了解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技术是服务于业务的,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智能管理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4.业务模式的改变。技术的引入会促使企业从上游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到供应链,一直到市场服务形成一个全闭环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对传统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带来冲击。互联网给消费领域带来的改变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工业领域也是如此。比如,众包在产品设计阶段已经被广泛采用,相信这个模式将来在供应链、市场服务等领域也会得到应用,这都会对已有的模式带来很大的改变。
杨涛说,工业互联网有两个着眼点,第一,制造企业都是以资产为重的,重资产企业现在最关注的是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如何优化资产效率,提升资产的利用率,同时为客户带来一些关键的增值服务,通常也被衍生为装备服务业。第二是运营优化,相比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制造业还处在2.0甚至更粗放的阶段。所以如何进行运营优化,让在岗的工人、管理人员能够和管理规章制度结合提升效率。这两点是中国工业企业转型迫切需要解决的。
过去20年,中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很好基础设施,同时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这就迫切需要一些好的信息化手段、管理理念来推动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中国实施工业互联网是恰逢其时。
事实上,GE也是一个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但是这个百年老店也需要思考如何在新的国际竞争当中寻找一条突破创新之路。杨涛介绍,由于客户市场和全球环境的变化,GE需要找到一个突破点,去服务于全球各个行业的客户。所以五年前GE就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把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通过数据无缝连接,通过海量数据找到运营中的瓶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从而实现整个核心竞争力的转型。
她举例说,离散型工厂如家电制造业,这种优化路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传感器驱动的自动化。第二,实现全工厂级别的自动化。第三,供应链上下游的优化。
杨涛认为,要实现这三个方面,企业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数据化。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有盲人摸象的感受,所以数据化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大部分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是基于经验型渠道,哪怕有一些数据,也是局部的、不及时的,甚至是错误的数据,这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所以全数据的采集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可视化。有了数据之后可以进行可视化,所以在GE的智能工厂中推出了数字链和数字双胞胎的概念,通过信息可视化手段通观工厂制造全流程,让管理层对生产力、生产资源、生产效率有了解。
第三,控制。比对管理目标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在流程控制、资源控制、物料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与制造工艺无缝结合。
第四,优化,也是价值释放的部分。基于全局数据基础上,实现对资源,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预测性指导,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
据介绍,2012年以来,GE在中国不仅自己实现了工业互联网的转型,同时也把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实践成果开始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