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英特尔企业级服务器双核平台的推出,原本似乎已经趋于沉寂的双核话题又被重新捡起,但是,与一年前的双核芯片相比,现在的双核已经不在“青涩”,这枚果实开始成熟了。
5月18日,总部位于深圳的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等五地同时举办规模巨大的新品发布会,在国内IT行业、尤其是服务器行业利润日益摊薄的背景下,这样大规模的会议很久都没有见到过了。
那么,这是每年此时各厂商新品集中发布的前奏曲,还是服务器厂商针对行业用户新一轮攻势的开始?抑或是一个排名第三的国产服务器厂商不堪寂寞的自我市场炒做?
事实上,实际情况远没有人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在这个发布会背后,隐约可见英特尔与AMD这两个芯片领域巨人的身影,而这两者之间的角力,也早已超出了常规的芯片之争。不仅芯片行业的未来进程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发展轨道,所有的下游PC与服务器生产商也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一场赌注巨大的赌局之中。
双核时代到来了吗?
2005年5月11日,AMD在中国正式发布了首款应用于服务器产品的双核皓龙(Opteron)芯片。AMD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女士当时很感性地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崭新的时刻!”
对于AMD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崭新的时刻,由于多年以来在芯片行业中始终只能站在英特尔的阴影下,能够抢先推出针对服务器领域的双核芯片,郭可尊女士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去兴奋。然而,对于整个产业和庞大的用户群来说,这究竟是不是“一个崭新的时刻”,似乎还不便立刻断言。
果然,在2005年的下半年,在服务器双核芯片市场上,AMD始终在孤独地唱着独角戏。一方面,渠道与用户都抱着将信将疑地心态在进行观望;另一方面,英特尔对AMD的挑衅始终不予理睬,这让本以为可以和英特尔站在同一高度对博一番的AMD来说,无疑感到了巨大的失落。这就好比你让人家放马过来,结果人家看都不看你,旁若无人地从你身边走过去了,这确实是件比较尴尬的事情。
英特尔究竟怎么了?
其实,英特尔有英特尔的难处,但是这些难处和AMD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英特尔面临的问题是:芯片产业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长期一来,英特尔始终主导着这个产业的发展与变革,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就是曾担任英特尔副总裁的摩尔提出的。但是,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最终还是会遇到瓶颈。道理很简单,对于处理器而言,性能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主频和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英特尔之前利用自己的设计、生产处理器的优势,主要依靠提升频率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但是在2005年整整一年,英特尔终究没有能消除4GHz的魔障,最后,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不得不宣布取消4GHz处理器计划。
现在看来,即便是英特尔处理器主频顺利突破4GHz,很多问题也依然不能解决。比如发热量,这个过去几年一直让英特尔引以为豪的优点,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即便是处理器工艺从130纳米进化至90纳米乃至65纳米,功耗依然高达130瓦,高主频、大容量缓存都是导致发热量骤升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2005年开始,英特尔开始在多种场合强调平台的概念,于是Bensley平台开始进入了公众的视线。Bensley平台是涵盖新的双核芯处理器、芯片组、内存子系统、I/O技术等要素的综合体。专心致志研发整体平台体系的英特尔,当然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和AMD打口水战。
如果我们将5月18日宝德一口气发布的28款服务器产品定义为英特尔企业级平台的产品化结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去年就有业内人士评论说:没有英特尔加入的服务器双核市场是不成熟的。更有媒体评价AMD双核皓龙(Opteron)芯片是枚“青涩果实”。现在,英特尔开始在这个领域大举反攻了,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服务器双核产品才算真正成熟了。
平台VS芯片
4月14日,AMD股价下跌9%。其近18个月来的强劲走势也因此而结束。原因是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分析师Kevin Vassily表示,该公司已经获悉英特尔将采取积极的价格战略。而投资者也认为英特尔可能采取积极的价格战略,夺回AMD蚕食的部分市场份额,因此直接导致了AMD的股价下跌。
所谓“叶落知秋”,显然,没有人会天真地以为英特尔与AMD的竞争格局真的已经稳定下来了。
“以往,用户往往将目光更多集中在CUP上,现在英特尔正在试图改变这种过时的传统概念。”宝德科技品牌总监桂林明确表示,平台概念的推出,本身就表明英特尔自身已经调整了对芯片产业的理解。
现在的用户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双核心的处理器芯片吗?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对于英特尔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所有的新产品、新应用的涉及流程在最近几年都发生了逆转。以往都是类似于像英特尔这样的主导厂商推新产品,告诉用户它能够给其商务活动带来哪些便利。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旺盛,现在的用户开始给设计者和生产者提要求了。而双核平台的出现,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证:多任务计算、更快的运算速度、更高的稳定性、更少的功耗等等。正是用户的这些新需求,使得厂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力争提供更好的产品。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决定企业级用户综合计算能力的并不是CPU,或者说不全是CPU。CPU、芯片组、内存子系统、I/O技术等等,这些单项组成的整体,才是决定运算速度的关键。这和汽车很类似,一辆宝马汽车,并不因为它有宝马的发动机才是宝马,从里而外所有的东西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辆完整的宝马汽车。如果我们单纯关注CPU,那么无疑好比是给夏利装一台宝马发动机,不仅不能提升性能,甚至会把车子拖垮。
明白了以上道理,英特尔双核平台的价值才真正凸现出来了。无疑,平台化概念是英特尔未来竞争的一把利刃,至少它和传统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进行竞争了。
早在去年的时候,就有舆论指出,英特尔的产能十倍于AMD,而且,英特尔芯片的制作工艺已经从90纳米切换到65纳米了,这一转变,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能耗的降低。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它表明英特尔可以把芯片做得更便宜,也可以卖得更便宜。理解了这一层含义,股市上投资者的担心显然也就不是杞人忧天了,当英特尔想要通过价格手段来夺回市场份额的时候,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场围绕双核的恶战已经展开,英特尔与AMD的合作伙伴们做好准备了吗?
赌注有多大?
如果说英特尔与AMD在双核上正在排开一场赌局的话,那么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是这场赌局的参与者,除非你不想玩IT这行了,否则,谁都不能不下注。
英特尔与AMD对下游合作伙伴的争夺是人所共知的,期间多有反复,但是总体而言,AMD这两年无疑占到了便宜。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特尔中国区刚刚又进行了走马换帅,来自新加坡的赖一龙离职,而深谙与本土厂商合作之道的杨旭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与服务器双核芯片平台化策略的大规模发布,看似没有关联,但是似乎又多少有点关联。至少,它传递出的一个信息是:英特尔这次要在服务器双核领域下大赌注了。
明了了这个信息,我们就可以回答文章最初的那个问题了:宝德这次为什么这么积极?其实,在英特尔的阵营里,宝德一贯都是最积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英特尔的扶植,就没有今天的宝德。而宝德也知恩图报,每次英特尔的新技术、新应用,宝德都是最早的推动者。显然,宝德也看到这次机会。
宝德品牌总监桂林认为,英特尔此次发布的服务器双核平台不是一个改良,而是一个革命。而抓住这次机会,提前发布新的服务器产品,对宝德来说,也是一个全面提升的好机会。
其实,对于所有的下游合作厂商来说,服务器双核平台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实际的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如果说英特尔与AMD在芯片级进行竞争的时候,下游合作伙伴还能灵活选择,那么当英特尔把竞争提升到平台级以后,这场竞争已经变得不对称了。下游伙伴要么就跟着英特尔的平台化策略走到底,要么就跟着AMD的CPU策略走到底。现在,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了。
想要预估未来的竞争格局,现在恐怕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决定下游合作伙伴倒向的,既不是英特尔,也不是AMD,而是最终用户。用户是接受平台化的解决方案,还是单纯的双核芯片,都将最终决定服务器阵营的势力划分,也将最终决定英特尔和AMD到底谁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