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火爆之年,发展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前所未有。总结起来,有九大特征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互联网网民和网购人数规模越来越巨大。2005年,中国网民数量111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只有8.5%;到2015年10月,中国网民已达6.68亿人,比整个欧盟的人口还多。电子商务改变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网购规模年年创新高。2015年仅天猫“双11”一天就创下交易额912亿元,而美国的“黑五”当天网购的销售额仅相当于174亿元人民币,为天猫的19%。
二是科技及互联网技术日趋强大。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垂直搜索引擎是公认的互联网金融四大技术支柱。2015年“双11”当天,来自全球232个国家和地区的卖家及消费者创下的巨额交易纪录固然令人惊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的数据化技术能力支撑了最高1秒14万单交易峰值的“世界级经济现象”,这对于正在建设网络强国、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中国尤为重要和关键。
三是BAT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2015年11月19日,中信银行携手百度发起百信银行,这是互联网界的一件重大事件。互联网业界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在银行业务上胜利会师的愿景即将实现。以资本规模计,三家新银行目前都还只是“小蚂蚁”,但他们所具有的互联网基因却让市场刮目相看。不少人认为,这几家新银行将引领传统银行这头“大象”走向未来。
四是互联网金融监管指导意见出台,“三无”乱象将终结。经历了多年“无监管、无门槛、无规则”的“三无”乱象、野蛮生长后,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10部门联合下发首部全面阐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指导性文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了监管责任,划定了业务边界,提出了具体监管建议。在近8年的监管空白之后,文件的发布树起了“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的里程碑。此后,相关的政策文件不断细化和推出。
五是P2P跻身“万亿俱乐部”,健康发展仍征途漫漫。根据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网贷之家”的监测数据,截至去年10月底,全国P2P平台历史累计成交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983.49亿元,这表明P2P正成为主流的理财方式之一。但与此同时,问题平台数量也居高不下。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问题平台数累计为1248家,占全部平台的比例高达34.5%。P2P行业风险仍不可低估,风控、征信等模式的创新任重道远。
六是移动支付全面开花,客户隐私保护和资金安全将面临挑战。2015年是线下电子支付大规模应用“元年”,快餐店、超市、商场几乎都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二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49.76亿笔,金额达594.15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22.86亿笔,金额达26.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34%和445.14%。未来,移动支付将使线上线下的商业活动充分融合,而如何保护客户隐私和资金安全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七是股权众筹引发普通投资者关注。国产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股权众筹这一投资方式为许多普通投资者所了解。影片出品人路伟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众筹,获得来自89个投资人的780万元。据透露,返还投资人的回报将是本金的5倍。
八是首批五家民营银行全部开业,中国急需发展多元化的小型金融机构。从2014年12月微众银行获准开业到2015年5月浙江网商银行获批开业,我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已全部开业运营,目前发展稳健,资产总规模突破500亿元,并各具经营特色。我国大银行较多,而小银行特别是为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数量少,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财需求。首批民营银行刚起步,应加快发展步伐,让金融业内部竞争更加充分。
九是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银行高利差时代渐行渐远。2015年央行多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利率市场化产生倒逼作用。如“宝宝”们使得存款利率更加接近市场化,原来银行对活期存款及小额零散的存款,均按央行活期利率付息,而“宝宝”们则用高收益挖走银行这部分低成本资金,触痛了银行的赢利神经,降低了银行存贷利差。另一方面,P2P发展促进了银行贷款利率更加公开与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