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夕,从下午到晚上,我的手机被上中学没有手机的女儿霸占,做什么我不清楚。春节晚会开始前后,她忙着看我的微信。
我只好说:所有的红包不要拆。因为她不知如何回复陌生人。
后来才知道,她帮我悄悄地拆了很多。
晚会开始后,家人都坐在电视机前,一堆人都在忙着刷屏、拆红包、发红包,只有我和父母在默默的看节目。。。
事实上,截止今天,笔者已强制性的近一个月没有打开朋友圈。同学张三去哪旅游了,同事李四开了什么玩笑,微商王五发了什么新品,我一无所知。
很奇怪吗?我反正一点也不。
显然,从QQ、MSN、博客、微博。。。,到微信,最成功的是微信,霸占了你所有非工作时间。
当用户对一个应用已经完全离不开,达到一种病态的依赖,它不是有责任感的产品;当一个应用带来的负面效应超越其核心定位,而产品方还熟视无睹,它已经在反向发展了。
2015年,微信公号数量创了新高,“预计还将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自媒体数量快速增加;2015年,甚至有公知喊出“自PR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个体,其真正有质量(情感)的人际交往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这意味着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能称为深度不一的“PR圈”,这意味着什么?读者自知。
今天,微信的装机量近国人r人数的一半,我仍然要说:这可能是微信辉煌的顶点。因为她践踏了了人际最本真的情感需要,它已经让人感到不适;它带来更多的浮躁,更多的不想思考的“半脑残”。
物极必反。
有这个感觉的,不是笔者一个人。微信教父张小龙,或许也有这种感觉吧。
在一次公开活动上,张小龙说,“发现周围同事对微信都有了‘神经质’的倾向,隔一会就去看微信”,张小龙“感到很难过”。他想让用户“用完就走”。
媒体说,微信张小龙是最有情怀的产品经理,但我觉得不是,他可能是最成功的产品经理,但离真正的情怀还有距离,如果情怀还没有被滥用的话。
窃以为,微信到达今天的成就(用户量)不易,请百倍珍惜。中国诞生一个创新型的产品不容易,成就一个百年品牌更难。寄语微信,请用一种人类的大情怀来做产品,或许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