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创业大潮偃旗息鼓?看李开复、徐小平说如何说“资本寒冬”

近日,李开复在谈及中国进入“资本寒冬”时认为,今年仍是互联网技术领域创业的春天。显然,与投资界大咖相比,观点有所不同。

据笔者考证,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于2011年9月首次提出“第四波创业浪潮”这一概念,他提出:第一波浪潮的主要创业者是社会相对边缘的人;第二波是从体制内“下海”的人;第三波创业者中草根居多,以互联网为主;第四波不但拥有技术,而且往往是IT精英。

111

众所周知,“双创”,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创业。由于“第四次创业大潮”带有明显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特征,也就是这次创业大潮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那么,如果个人或团队不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即使某个人想创业,也可能无法付诸行动。

但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所谓“资本寒冬”,给这一波创业大潮蒙上一层阴影。政策层面积极推动的“双创”,将以什么姿态持续下去?

“寒冬”也好,“春天”也罢,进入2016年,个人或者创业团队,到底应该如何客观认识这次浪潮?

第四次创业浪潮带有明显的技术创新特征

2015年4月,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再一次演讲中提出“要迎接第四次创业大潮”,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三次创业大潮。

第一次大潮是乡镇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创业大潮,有点市场经济头脑的人参与了。这次大潮给这些社会上比较聪明的人以用武之地,推动了中国的大发展。

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当时,公务员队伍里有一批精英下海,柳传志、汪潮涌都是这批人中的。南方谈话推动了中国第二次大发展。

第三次是本世纪初的海归。中国加入WTO、互联网革命等因素在这次大潮中起了推动作用。从2001年到2014年中国发展非常快。

吴建民说,现在好像有第四次创业大潮来的苗头。有两个迹象:第一, 80后、90后创业热情很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同时这和移动互联网相联系的。第二,公务员下海越来越多,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从中国社会发展来看,这不是坏事。

同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描述“眼下迎来了第四次创业浪潮,这次比拼的是创新的技术”。应该说,“第四次创业浪潮”概念以此正式走红。

根据2015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5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2014年以来,我国每天新注册企业的数量平均都在1万户以上,全社会表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极大热情。根据调研,新生代创业者中研究生和博士(含博士后)占比为37.55%,新生代创业者普遍具有学历高、技能高、创业志向高的“三高”特点,主导着创新驱动型创业。

同时,创新创业活动表现出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日趋明显、技术创新引领创业潮流等八大特点。

创富周期不属于所有人,也不属于所有创业者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次演讲中分析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历两个长波段经济周期,第一个是1978年到1997年,从产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那时的经济是短缺经济,只要能生产,就能获取财富。

第二个周期是1998年到2014年,一方面,中国经济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房地产迅猛发展,大宗商品大幅上涨,中国制造业迎来黄金10年;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诞生,势头不可阻挡。

他表示,当前,中国第三个大经济周期正在展开,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创富周期。此周期中,财富将聚焦在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四大领域。但是,机会不属于所有人。

那么,新的创富周期中,机会属于谁?我想,可能属于有资产实力的中产阶层和有技术实力的技术创新群体。这一点,是否与前文所述的第四次创业浪潮的的特点不谋而合?

下面看看笔者与朋友的一次有趣的对话,对话的主题,是工作午餐O2O。背景如下:笔者工作的写字楼没有大厦餐厅,那么午餐一般通过外卖、楼下小餐馆就餐等方式解决。

笔者:我觉得楼下的三家午餐贩卖机赚不到钱,网上的外卖,品牌商也赚不到钱。你看,十几元一份的午餐,且不说做得怎么样,一个优惠券下来,一份就卖10元。

朋友:你怎么知道不赚钱?不赚钱他还做?

笔者:你算账嘛。(算来算去,好像只有微利。这与餐饮业的暴利区别太大)就算还有一点利润,那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搞O2O。

朋友:这你就不懂了吧?他靠卖饭挣钱?你想多了!注册个公司,起个名,入驻美团,制作外包给小饭馆,送餐外包给快递,再可劲包装一下用户量,投资就来了!

笔者:这么简单?不挣钱,投资人也投资?

朋友:钱也不是投资人自己的;创始团队起码挣钱了,换个地儿接着干。。。还有,人家投资的是未来!有了用户,还靠卖饭挣钱?你思路太狭隘了!

笔者:哦。。。

今天,我知道,偶下的贩卖机已经消失一家,另一家的货架数月无人打理,还有一个改卖咖啡,估计不久的将来,咖啡机只能当废铁处理。而周围可见的大部分同事,部分还在网上寻找外卖,部分依然在“美食一条街”吃午餐。

没有真正的创新,只能风光一时

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他们的共同点,其实就是科技的应用。但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并非轻易就能成功。相信,这也是“资本寒冬”的无奈。

因为,所谓资本寒冬,不是没有资金,而是没有好的项目,准确地说,应该是“项目寒冬”。当先行者走出来后,后入者往往只能商业模式“再创新”,这已经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

看看下面的这些统计数据。

根据腾讯科技2015创业融资盘点的数据,从融资数量增长走势来看,由于2015年中资本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影响,2015年第四季度获得融资的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是投资热门地区;从投资阶段来看,主要集中在A轮,而中后期获得融资的项目数量明显减少;电子商务、本地生活等O2O领域是融资案例发生最多的领域,但下半年融资案例数量较上半年明显减少。

11

22

33

该分析认为,O2O创业领域虽热,但最终能够胜出的公司并不多。且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O2O行业遭遇一阵空前猛烈的倒闭潮,长长的O2O死亡名单为原本火热的O2O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梳理这些淹没在死亡潮的创业项目,不难发现,餐饮外卖、出行、汽车、美业、旅游、教育已成为重灾区。

据腾讯科技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关闭的餐饮外卖项目多达20余个,如雷军旗下顺为资本投资的烧饭饭、叫个外卖、呆鹅早餐等;近十个社区O2O项目宣布倒闭,曾经备受关注的社区001、叮咚小区面临裁员、资金链断裂危机;汽车、出行领域死掉的创业项目近20个,如提供拼车服务的考拉班车、提供P2P租车服务的Cocar、提供上门洗车服务的e洗车和车8洗车等。

在倒闭的背后,是否是高度重复且过渡包装的商业模式?没有真正的创新,即使能轰动一时,拿到天使投资或A轮融资,谈何持续?

只有退潮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技术+专注才能致胜

有投资人士指出,现在正是创业者的黄金时代,资本市场转冷会让那些真正优秀的模式脱颖而出,投资也会更加趋于理性。

仍以李开复的观点为例,“资本寒冬就是融资不那么容易了、估值不那么高了,但这个寒冬也不是坏事”,他认为,“在冬天还愿意创业的人才是真正的创业者,那些只靠夏天的泡沫融一大笔钱的人,冬天来了正好是他们退潮的时候”。

“今年还是可能看到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创业的春天,‘春天’指的是技术领域创新创业,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行业有其自身必须面对的挑战。”

据透露,创新工场目前专注于文化娱乐,电视+互联网,以及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B2B(企业对企业间电子商务活动平台)的机会;以及企业级的应用。

无独有偶,对于“资本寒冬”,创投界知名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业者不需要担心寒冬的问题,天使阶段的钱仍然很多,但跟买东西一样,更多人开始追求有质量的东西,资本也是一样。

“你只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相信再寒冷的冬天都会过去。”

徐小平说,只要是能够提升现有消费品质量和消费体验的创业项目,肯定有市场,也就会有资本青睐。像在线教育,线上旅游,娱乐产业等,另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已经反复说了很多年的概念,现在可以说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这一类的创业项目正在进入实质性的盈利阶段,是创业者可以考虑的方向。

今天,与不断倒闭的O2O创业项目相比,我们其实能看到在云服务、大数据领域,在消费整合等领域,依然不断有融资项目继续前行。一扇窗口关闭了,不代表所有的窗口都是垃圾。但如同最近大量的反思所述,对于某些创业者,融资可能加速“死亡”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