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让新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重大产业突破

世界经济正在艰难的复苏,还没有走出阴影,风险在加剧。但同时我们看到了新的技术革命的曙光,尤其大家看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达沃斯论坛,提出了人工智能可能代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这样一个趋势,它必然对我们的产业发展、企业家、创业、创新,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中国进入了新常态,不仅仅是经济速度的放缓,还有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增长动力的切换和制度环境的变革。

qqq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大家都知道,中国过去之所以30多年高速增长,是因为有人口红利,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靠人口红利的产生的低端制造业机会,有时会转瞬即逝。所以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的阶段。GDP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概念,应该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概念。经济放缓结构调整,动力切换,归根到底要使GDP提高技术含量,要提高竞争力。

多种途径让新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重大产业突破

“十二五”末期,我国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1%,2.1%乘上67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了1.4万亿元,到本世纪末2020年这个比例将提升到2.5%,如果国民生产总值按照6%的速度增长,GDP将超过90万亿,那个时候科研经费就超过2万亿,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中国与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如何用好这些科研的经费,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并且用重大的突破来迎接新的技术革命,这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企业家共同的使命。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在努力吸收全球新的技术和技术成果,未来还要继续。与过去30年不同的是,现在中国既有市场,也有资本。我的观点是,如果一个技术不能得到资本的认可,它就不能实现价值;资本也要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在未来有更多的价值实现。要让新技术在中国市场上落地生根,实现重大的产业突破。

创新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国家“十三五”规划突出了五大理念,每个都相互关联,但创新是第一位的。“十三五”规划延续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突出的是进一步按照市场化的方向去变革,而市场化的方向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过去由国企垄断的行业,现在越来越多地向民营企业开放。在金融领域,从民营银行开始扩大了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力度,今年更多的批准颁发民营银行的牌照,让民营资本进入,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到工商联组参加讨论,进一步肯定了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对发展民营企业坚持不变的政策,鼓舞了很多民营企业。

“十三五”是非常关键的五年,是经济能否转型突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实现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等一系列使命,特别是对两个百年的第一个百年,有着重大的历史作用。

把创新放在第一位非常重要。经济调整,结构变革,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创新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它给未来产业带来的重大变化。

要实现科技创新,还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注意四大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大的历史潮流。

高水平的引进来,大规模的走出去,中国从过去资本流入已经现在变成资本输出,走向世界,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这其中,民营资本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很多民营资本在国际并购中不少得成功案例,王健林、李书福,不胜枚举。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大的挑战和很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熟悉并购目标国的制度法律,包括风土人情。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才能减少并购过程中的阻力,保证并购的顺利推进。

二是并购应该是一种战略的需要。并不是为并购而并购,每个并购企业都要有一个并购促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战略,不是为并购而并购。比如说到澳洲建立百年农业,中澳建立自贸关系以后将来非常有前景的。国内对澳大利亚的食品有很大的需求,在那里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加大澳大利亚中国食品的进口,满足中国消费者更好的需求,这就是战略需要。

三是融资渠道问题。应该说,中国银行走出去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没有在海外形成自己的融资体系,所以解决融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考虑,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每个并购都需要后续的资本。

第四是对并购市场地方尽到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把中国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的商业文明和正气带到那里,竭力避免不规范的,当地老百姓不能接受的行为。
(本文系编者根据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绿丛林商业新秩序”北京媒体见面会上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