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改办: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制定医改方案

“公立医院改革到今天,最缺位的还是政府。政府一开始缺位,主要是从资源上来说;现在最缺位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不要说院长怎么不好,社区怎么不好,实际上政府的管理比较不好。”近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八届“健康中国·西湖论坛”上,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对合理使用大数据支持医改作出详细解读。

p70_b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不仅催生了大量创业公司,更为监管的科学性提供了支持。但其价值并未得到有效挖掘,甚至有陷入数据海洋无所适从的趋势。

多位医改办负责人认为,打通大数据与医疗健康渠道,对下一步医改的科学决策存在巨大价值,但多数监管部门并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医疗数据爆发

医疗数据呈现爆发态势。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数年前开始建设健康信息网工程,现由一个政务外网下的卫生信息网,市中心、医联、17个区中心构成了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

据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健康网平台上现有422家公立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方面汇总了1400万人员的信息,1.5亿条明细数据,每日增加103万条。截至2016年1月,市级平台共采集约8亿份门急诊诊疗病历,约625万份住院病历,各类明细数据累计超过200亿条,数据总量达10T级,增幅1600万/天、1T/年。另外,截至2015年12月,全市医疗机构共汇总710万条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每年增加300万条。

杭州的情况与上海类似。

据杭州市卫计委主任滕建荣介绍,杭州智慧医疗的基础是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和标准化的电子监控档案,现已建立了包括全院通结算、全程分时预约等服务在内的全城通应用,囊括11家市级医院、39家县(区)医院、84家社区医院和3家市直民营医院,并设有统一的挂号和结算APP,注册29万用户,累计服务96万人次,有统一的Wi-Fi,并统一注册了支付宝城市服务。

全国而言,截至2015年11月,全国有1238家三级医院建立了信息库进行诊疗信息和费用查询。但各方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应用仍不见章法。

“互联网企业从云上到云下,用先进技术开发了符合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合理的项目,包括医、药、环境等。” 滕建荣表示:“但改善流程等都五花八门,没有标准化。”

“我们缺乏认识数据的方法。”许速认为,“在人类分析数据能力远落后于获取能力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将大数据转化为信息并提炼成知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数据医改路径“上海已纳入医改试点,并将在信息化、大数据支持上推进医改。”许速描述上海医改路径。

对于医疗大数据如何塑造医改路径,许速认为,行政决策必须建立在经过严格检验的数据基础上。具体来说,要用大数据建立分析标准、评价体系、管理机制,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和公立医院运行模式。

对于曾经的评价方式,许速称,“现在医院的评价体系是收入、门诊量、住院病人,但这会使医院的规模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高、病人和财政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公立医院的产出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应以卫生信息化为基础,建立以公益性和效率为核心的机制。”

他表示,“公立医院的产出应主要是病种,并通过大数据研究病种和寄主的关系,病种和资源的关系,资源和医务人员的效率、符合的关系,建立标准是上海医改的核心。”

具体来说,就是基于客观数据,按照疾病诊断和技术应用设定病种组合指数,测算公立医院平均病种组合指数,形成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产出评价的度量衡。分析病种与效率、技术、费用、资源的关系,科学评价公立医院服务效率、技术水平、费用控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此来落实政府政策和政府管理。

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疾病的病理和病因还将发现其他机会,如肺癌和胃肠道癌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这些样本和分析对于正在寻找研发目标的制药企业也极具价值。

“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没有度量和价值尺度,目标虽然很明确,但达不到扎扎实实的结果。公立医院改革到今天,最缺位的还是政府。政府一开始缺位,主要是在资源上,现在最缺位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不要说院长怎么不好,社区怎么不好,实际上来说还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比较不到位。”许速说。

首次全国试验

数据标准化在监管层面的应用始于2015年。

2015年1月28日,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团队在2015年底作为第三方机构,对医院、医患双方的工作效果进行了评估。

刘远立认为,医疗领域的评估对象为医疗技术和服务,所以要从技术和服务上量化。他介绍,这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用统一量表询问医患双方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划分为9个维度、52个指标,满分80,涉及8万多调查问卷,31个省市自治区,136家医院,36000多名医护人员和47000多位患者。此次调查的医院平均分为70.5。

患者方面,对于选择门诊和住院就医的影响因素依此为技术水平高、就近方便、服务态度好、设备先进、就诊环境好等等。“调查之前,我们觉得患者获得感非常差,但结果显示门诊总体满意率91.4%,住院满意率96.2%,比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76.5%和67.2%都有提高。

挂号方面,65.7%的患者为窗口挂号,20.1%为网络预约,“后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前者”。患者最希望的门诊改善是缩短候诊时间,而住院最需要改善的是伙食。

医护满意度令人堪忧。1/3的医生称没有足够时间与病人沟通,81.1%的医生认同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仍有将近20%的医生认为没效果。超过40%的医生日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64.5%的医生工作负荷过重,只有33.6%的医生拥有充足睡眠时间,只有40%的医生表示休满了法定假期。

根据刘远立团队的研究,临床质量测量中最重要的是结果指标。“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很复杂,加上医院与患者个体差异,如果不进行标准化,即使有大量的电子病历,也可能是苹果和桔子相比较。”

其对北京30多家三级医院5年的700多万电子病历评估显示,“没有标准化和标准化后的医院排行榜相差甚大,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等级评审,现在”三甲”和”三乙”没有显著差异。”

刘远立认为,公立医院三大核心指标应为质量、效率和公益性,并以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是监管和评估,评估关键在于明确评估对象的工作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可测量指标。”他说。

【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DOIT官方微信(微信号:doitmedia),关注科技与数据经济,洞察IT走向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