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发和:产业先行,软通动力的智慧城市建设之道

6月17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的“201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政策趋势论坛”上,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方发和发表了“新思维构建智慧城市:方案、案例与启示”的主题演讲。会后,方总接受了DOIT总编李卫忠采访,就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进行更深入交流。

1-方发和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方发和(左)接受DOIT总编李卫忠专访。

李卫忠:请您归纳一下建设智慧城市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性问题?

方发和:今年软交会上有一个关于“复杂系统”的主题很有意思。

城市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设计时有几个要点,采用的工具和方法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需求、目标掌握清楚,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设计。

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的再好也不可能一次设计就完美,需要不断地调整,把设计结果与现实的差距进行持续快速的调整。

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最理想的是能够将一定规模的有智能性的个体有机组合成一个系统,并且系统内的个体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复杂系统虽很难准确定义,但其设计理念及构成却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复杂系统中智能化组合和自适应的设计概念如果广泛应用到规划上,将会带来更多的新思路与新办法。

做智慧城市在开展顶层设计的时候必须了解城市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和国家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创新驱动。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一线城市超发达,三四线城市或者城乡偏远地区欠发达。有的城市发展还离不开资本驱动,有的城乡仍然需要靠资源来驱动,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这个最大的动力。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我们不能设计完、建设完就完事了。沧海桑田,城市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要不断调整、优化城市的设计,以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如市场变化、环境变化、人口变化等等。在很多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也看到,单纯的从需求出发还远远不够,要用更加系统性的理念来规划、建设我们的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过程和历程,不要一窝蜂,千城一面,必须按照每个城市的特点发展因地制宜,塑造每个城市的特色风貌,把环境保护和宜居乐业、把传统文物和产业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利用科技手段,以产业升级带动需求和消费,带动民生更好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李卫忠:前几年IBM讲智慧地球,也和软通动力联手合作了不少项目,后来我发现方总讲起来也有IBM的“范”了,包括软通动力的业务也是好几个层面的设计。软通动力现在智慧城市团队的架构是什么样?

方发和:第一,我们把城市看作为一个平台,软通动力到每一个城市,有一个心态是在这里落地生根,要做城市运营的服务者。当然,运营不止是我们一家,可能是多方参与的。重点是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项目,建设完要继续做运营,以及后续不断的调优。

第二,智慧城市既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一家公司肯定做不下来。软通不生产硬件,我们专注做软件和服务,因此,从前端的各种各样物联网设备、有线无线的通讯,后端的服务器、存储、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我们都需要和设备提供商进行合作,甚至跨界融合,大家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

李卫忠:软通动力在生态中希望扮演怎样的角色?

方发和:城市是一个平台,各行各业都受到数字经济的驱动,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互联网+,在一个平台上要形成生态,一定要有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比如安卓在谷歌推动下形成一种生态。

作为龙头企业推动生态建设是不够的,必须有紧密的战略联盟。建立生态不容易,智慧城市如此复杂,软通动力希望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结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来推动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李卫忠:怎么理解软通动力所强调的“产业先行”?

方发和: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或者慧城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有可能拉动GDP两个百分点。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先生(Joseph Stiglitz)谈到,21世纪的经济具有两大引擎,一个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

中国过去近30年奇迹般的GDP双位数发展,靠的是资源驱动、资本驱动。今天我们要靠创新的驱动,中国也要再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我们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走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从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是投资、基础建设拉动,现在以增加内需和消费来拉动。我们到每一个城市搞智慧城市,一定要找到它特有的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的信息产业、生物药业等这些国家大力扶植的产业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找到这个地方的特色,可能是旅游业、药业、制造业等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机、机器人、深度学习等数字技术作为工具,帮助这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它们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这样当地的经济才会活起来,也就是说,产业好了,经济当然就好起来,人就留下来,有人气,有钱消费,有高品质服务需求,就能保持良性的循环,所以产业先行是抓手,否则经济是无法盘活的。

李卫忠: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病,有什么对策?或者是难以克服的现象?

方发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久前,国内有一个调查,青岛在40个宜居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在很多民众看来,一些超大城市的得分却不那么高。这也说明我们的今天城市建设不够完善, 一味追求大,不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道路。国内开始注重区域协同发展,政府推进城市群建设,比如京津冀一体化,比如长三角经济带,这是个好事,是值得关注的。

既然是城市病,就得治;能不能治?当然能治,但不是那么容易的,要花很多钱和工夫,所以我在演讲的时候特别讲到,发展智慧城市不要再搞十个二十个像北京那么大的城市。

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因地制宜、城乡结合、就地发展,把原来很好的内容跟现有新科技结合,就因为今天是全连接的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了物理边界的制约。

欧洲很多城市,从荷兰到德国,全球化大工厂的总部,旁边的农村面貌好的很。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了建设,我们把原来很好的庙宇古建筑都拆了。真的不需要把一个城市的发展变成超大城市。

李卫忠:欧洲这些国家开始返城镇化的现象,您如何看待?

方发和:这个倒不需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国有很多的城镇、乡村已经很发达,像乌镇和温州都做的很好,只要把公共服务设施做好,以人为本,每个城市居民有高的生活指数和幸福感,就足够了。

今天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向偏远地方有一些倾斜?建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医院,提供更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再利用新兴技术的方式将当地的产业拉动起来,城乡很自然地都变成一片美好的家园,每个地方都可以创新创业,这是我的梦想。

中国如果是这样的话,跟欧洲就很接近了。

李卫忠:我们国家目前的城镇化率约为52%,预计2030年是60%多。您觉得这个数值什么样最合理?

方发和:60%其实并不是已经到了顶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还有更高的,但是我觉得城镇化率本身不需要当做一个追求的数据目标,不要像过去常常提到经济增速要保7,保8。我一再强调,不要去追逐某些数字,要明白自己真实目的和需求,去做设计并不断去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城市,还是要回到顶层设计,宜居宜业是持续发展,保护好山好水,才是城市建设的目的。

李卫忠:软通动力有智慧城市和信息技术服务两块业务,二者如何结合起来?

方发和:信息技术服务跟智慧城市业务,其实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很多人误认为做IT服务就是卖人头,其实不是的,服务外包价值链里面最底层的是把人供到客户那里去,接下来做离岸的开发和交付中心,再往上就是做项目、做集成、做咨询、做解决方案,比如承接了一家公司的服务项目,也就是把客户的IT需求,从建设到运营,都服务了,后面的服务内容不就是智慧城市的内容么?可以说,智慧城市只是一个市场,作为服务的提供商,本质没改,只不过是走这条路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全一样。

目前,软通动力智慧城市这块营收这块成长比较快,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未来这个份额还会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