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大战愈演愈烈:三星苹果正面对抗

虽然三星是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导者,但在苹果通过构建服务生态系统为其产品提供支持的过程中,三星始终都是个看客。但如今,随着这两家公司纷纷开发移动支付服务,三星终于开始在服务领域向老对手宣战。

bCT_-fxtfrrn1030522

对苹果而言,iPhone的支付服务可以为该公司创造新的收入流,就像iTunes音乐和娱乐服务一样。与之合作的银行需要根据交易笔数向其支付费用——据报道,美国的费用为每笔0.15美元。

在软件和服务领域处于落后状态的三星则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该公司不会向金融合作伙伴收费,他们只是将三星支付(Samsung Pay)视作一个推动手机和其他服务销量的引擎。

“我们是一家硬件公司,归根到底,我们的目的是让人们购买我们的手机,并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喜欢它。”三星支付全球副总裁艾利·金(Elle Kim)在悉尼接受采访时说。

但现在还处于发展初期。这两家公司的支付服务从去年9月才开始在美国市场正面竞争,中国市场的对抗时间只有4个月,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则分别只有1周和2周。Apple Pay可以在英国和加拿大推出,三星支付则覆盖了韩国和西班牙。

Apple Pay去年的交易额仅为109亿美元,多数来自美国。与之相比,中国去年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高达1万亿美元,主要由阿里巴巴腾讯主导。

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希望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发展自己的业务,但尚未取得太大进展。

三星周二表示,该公司的支付服务自从去年8月推出以来,已经在韩国处理了超过10亿美元交易——但相比于该国去年5000亿美元的信用卡交易,仍然相去甚远。

银行没有理由不同时支持这两款服务,因为这两家公司的技术并不相互排斥。不过,三星采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其加快与银行的合作速度。

“苹果渴望获得更多控制,谈判过程更加复杂。”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数字支付战略副总裁克里斯多夫·乌组里奥(Christophe Uzureau)说,“三星更灵活,所以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条款。”

这两家公司都在美国与许多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展开了合作,在新加坡也有很多相同的合作伙伴。

三星支付上周三在澳大利亚推出,合作伙伴包括美国运通和花旗银行。Apple Pay同样与美国运通合作进军澳大利亚,还与澳新银行展开了合作——这也是唯一一家向用户提供三星或苹果的支付服务的当地大型银行。

澳大利亚的大型银行也有自己的移动支付服务,但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表示,该公司欢迎在这一领域达成战略合作。西太银行也表示,该公司与许多数字钱包服务提供商展开了谈判,正在评估各种选择。

额外武器

三星支付还有一项额外的技术武器。

Apple Pay只支持安装了近场通讯(NFC)技术的终端设备,但兼容三星支付的手机既可以使用NFC技术,也可以利用较老的磁安全传输(MST)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模拟传统支付卡上的磁条。

三星高管托马斯·寇(Thomas Ko)表示,这就令三星在美国这种NFC终端远未普及的国家获得了优势。

“移动支付归根到底需要扩大覆盖面。如果移动支付无法比拼传统银行卡的覆盖程度,那人们就很难用手机代替钱包。”他说。

苹果和三星合计占到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40%,他们之所以都在投资移动支付技术,部分原因是为了在行业增速放缓和中国厂商压低售价的当下,支撑自家产品的溢价地位。

Apple Pay目前可以在新款iPhone和Apple Watch上使用。三星支付则能够支持新款Galaxy手机和部分平板电脑。

三星计划在该公司的虚拟现实眼罩中提供这项服务,希望此举能够提升这款新设备的销量。

“这两家公司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支付解决方案来提升用户忠诚度。”市场研究公司Telsyte总经理福德·法达吉(Foad Fadaghi)说。

苹果已经借助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专有的操作系统提升了用户忠诚度,三星则使用了谷歌Android系统,所以难以突出与其他厂商的差异性。

“移动支付这种服务对三星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该公司可以借此突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尤其是与中国厂商的差异性。”法达吉说。

作为三星支付的用户,首尔的IT从业人员Kim Ki-su已经目睹了这项服务的营销效果。

“我知道有好几个人曾经在Galaxy S7和LG G5之间犹豫,但最终都因为三星支付而选择了S7。”他说。

    特别提示: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社交、物联网应用发展趋势背后,闪存、分布式、软件定义存储等技术源动力因素不可或缺,从2D NAND到3D NAND,替代磁盘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要获取更多的技术发展源动力,尽在“第三届中国闪存峰会”,6月30日,DOIT/Dostor与您不见不散!

请访问<http://ems.ehui.net/event/register/1825?group=>报名。

【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DOIT官方微信(微信号:doitmedia)。关注科技与数据经济,洞察IT走向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