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莫玮: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首要驱动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蓄势待发,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技术的广泛交叉与深度的融合不但孕育了许多新产品、新成果,而且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力量。

2工信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莫玮。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大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显然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一个较长时期的核心驱动力,成为我国迎接各种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利器。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此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首要驱动力量。

一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的深度融合成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新工业法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都将信息技术作为改造与升级制造业的重要手段,未来智能制造中的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以及CPS都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二是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广泛交叉为智能社会提供了技术保障。

云计算、大数据、量子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将催生新的产业、新的业态,为民众提供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从而为人类社会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信息技术领域已成为创新的高地、创业的乐土。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众创、众包、众筹、线上到线下都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支撑。研究表明,互联网成为目前民众创业的主战场,信息技术则是大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以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应用为例,未来该领域将成为创新创业者们的金矿,为社会提供众多智能化、便利化、人性化的服务。

“互联网+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石,过去几十年信息化的主要成就是数字化、网络化,今后信息化的主要方向则是智能化。当然,智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始终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前沿,大家所熟悉的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就是智能化标志性产品之一,它融合集成了实时感知、导航、自动驾驶、联网通讯等技术,使得驾驶更舒适、更安全、更节能;智能制造的核心特征也是智能化,设备和被加工的零件今后都将有感知的功能,能实时监测,实时对工艺、设备、产品进行调整,保证加工质量。通过“互联网+制造”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也将变得更加精准协同,这种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正是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泉。

这里我也就智能制造发展谈几点看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完善创新体系、攻克关键技术。

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的体系,攻克一批对制造业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的生态系统。

第二,加快数据共享,推动工业转型。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工业大数据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关联性、流程性、时序性和解析性等特点,能够通过横向和纵向环节的互联与统一平台的信息共享,将资源利用与分析纬度规模化、价值最大化,进而能够最大范围的面向各环节的用户进行定制和按需分发,并以此衍生出时序性服务供应的模式,这是核心。我们要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机遇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业的运用,推动制造模式的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第三,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数据安全。

清晰界定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数据领域,通过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方式严格规范国家重要数据的备份、迁移,切实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建立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评测机制,推动大数据行业的自律和监督,积极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探索通过技术标准、行业自律等手段解决法律出台前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关于CIO的角色,我认为已经不局限于信息化的建设,更多的是推动企业的合作和整合;面对新的使命和责任,CIO更需要专注和创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积极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总的来看,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召开这次大会有重要意义,其创新理念和发展目标与中国“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高更广的平台欢迎全球信息技术主管来华交流合作,为推动中国制造和产业生态,推动世界信息技术革新与发展作出贡献。

(注:本文根据莫玮在“2016全球信息技术主管大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