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报道说:美国甚至全球的互联网产业,都需要向中国学习。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凑了一把热闹。
该杂志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就8月1日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进行了报道,该报道分析说:“对于科技行业而言,中国是一个独立而特别的环境。在这里,本土公司获得了繁荣发展,由于国家网络管理,中国公司较少面对外部竞争。
“这也意味着,本土公司不需要自主创新,只要学习和复制欧美公司的商业模式也能成功。”
不过,该报道结尾写道:如果美国科技公司想要在未来的移动商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相关公司不仅应当关注硅谷,也应当关注太平洋彼岸。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该杂志的原文。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经济学人》杂志是在唱赞歌。
笔者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2015年用友集团副总裁郑雨林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表达的忧虑,他说:德国工业在始终注重底层创新,美国掌握了IT的核心技术,而中国互联网产业,则是建立在“吃喝玩乐”上的繁华。
在一个产业中,大部分环节的企业实际上都是纯粹的商业定位,但是,总有一些企业,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自身,其肩负的责任恐怕不仅仅是提供就业机会或获得商业回报。
最近,《新闻与写作》杂志刊载的《中美互联网产业比较》一文,从产业优势、市场地位、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四个方面对中美互联网产业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浏览全文,中美互联网产业差异尽显。
中美互联网产业比较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肯定了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的显著成就,指出世界互联网企业前10强中,我国有4席。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其中包括产业实力方面的差距。从产业规模来看,中美两国互联网产业在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两者在产业地位和竞争优势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旨在通过与美国互联网产业的比较,更清晰地认清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产业优势比较:美国依靠治理和技术优势,中国依靠市场规模
尽管中美两国互联网产业都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两国的竞争优势却大不相同。美国互联网的核心优势是对全球网络关键资源和尖端技术的控制,而中国则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
美国,作为互联网发源地,拥有强大的先天资源优势,并通过国际治理控制着核心资源。此外,美国依靠大型公司占据了从基础技术到前沿技术的各个制高点,技术优势无可匹敌,而这样的技术优势带来的便是美国互联网产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在硬件设备生产上,思科(Cisco)公司长期占据路由器、交换机等核心网络设备领域的制高点;在芯片技术上,英特尔(Intel)公司的地位不可撼动;移动通讯技术上,高通(Qualcomm)的CDMA技术风靡世界;操作系统领域的微软(Microsoft)公司、智能手机领域的苹果(Apple)公司及搜索引擎领域的谷歌(Google)公司等均在各自领域拥有着显著的技术优势。而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也在美国快速发展,并领先于世界水平。此外,为巩固核心技术上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美国互联网企业还建立起诸如“文泰来”联盟。
中国庞大的用户规模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动力。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使得中国的电子商务以空前的速度得以发展,截至2015年12月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3.58亿、3.39亿和2.10亿,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全年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这使得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成为了互联网企业中的巨擘。相比较之下,互联网产业的其他领域却并未实现如此大的发展。仅依托于市场红利发展互联网产业,只能从数量的层面促进其发展,质量的提升却很难实现,因而,中国互联网产业简单依托市场优势的发展路径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转型。
二、市场地位比较:美国是寡头垄断者,中国是市场挑战者
从国际市场格局来看,美国可以说是寡头市场的领导者,中国则是互联网市场的挑战者。美国通过对基础资源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部类,并控制着全球产业链条。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从应用层和客户层着手在美国控制的全球产业链中寻找缝隙或突围。
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美国控制着手机最核心的技术——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系统——安卓(Android)系统、iOS系统和Windows phone系统,分别属于美国的谷歌公司、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所有。而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手机操作系统是阿里巴巴公司的YunOS系统,但影响力和普及程度距离上述三大系统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的智能手机生产商深谙技术上挑战美国作为垄断者的地位门槛过高,选择产品端的突围,效果也是显著的。据研究机构Trendforce的2015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数据,三星公司以24.6%的市场份额傲视群雄,二至五名分别为苹果、华为、小米和联想,对应的市场份额为13.7%、8.4%、5.7%和5.7%。中国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小米和联想的总市场份额已接近20%,超越苹果公司6个百分点,足以说明我国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挑战者的姿态可见一斑。
从市场和应用突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面对美国控制的产业链选择一种重要战略,随着核心技术和技术设施创造能力的提升,中国将在互联网产业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创新能力比较:美国注重底层创新,中国注重应用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创新推动的领域。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互联网产业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把“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专门议题来讲,足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目前,中美两国互联网产业在创新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美国创新能力排在全球第二,每百万人专利申请数量排在全球第11位,信息通信技术专利和应用数量排在全球第8位,中国三项排名分别为第40、31和30位⑤,较往年差距有所缩小。另一份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数字通信领域的专利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榜首。
中国在互联网产业的创新能力快速提高,但距离美国产业创新的集中度还有些许差距,美国的创新层次更加基础。从互联网自身的结构来看,可以自下而上分为不同的“层级”,简要来说,即终端设备层、接入代码层和应用内容层。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创新重点在于终端设备层和接入代码层,而中国的创新则集中于应用内容层。美国创新能力最强的三大公司是高通、英特尔和微软。目前,美国已从前几年的以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为代表的软件创新逐渐向以无人机、3D打印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终端等为代表的硬件创新转型,而这样的转型凭借的是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相比之下,中国的创新仍然停留于应用内容层,主要表现为客户端的开发、国外内容模式的本土化等。
四、产业结构比较:美国注重内涵式发展,中国偏好规模扩张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比较中美互联网产业,两国互联网企业都在通过资本运作,调整市场结构,兼并和并购行动此起彼伏。但是,美国互联网企业的资本运作更加具有战略远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而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兼并行为则过于重视当下环境与竞争对手的发展。
美国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并购行动屡见不鲜,Facebook、谷歌、亚马逊、苹果等互联网巨头资本运作频繁,而其资本运作的目标则是围绕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延展力。以苹果公司为例,尽管苹果的并购规模不如谷歌、Facebook,但其并购却凸显了苹果公司的前瞻性与判断力。从2009年开始,苹果公司先后并购了电脑芯片公司PA Semi,人工智能公司Siri Inc,3D绘图公司C3 Technologies,指纹识别公司AuthenTec、3D感应器公司PrimeSense以及数据分析公司Topsy Labs,并将以上公司的科技成功运用到了iPhone系列产品及未来车载系统CarPlay之中,大大提升了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反观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关注点则在于卡位、占领入口与补齐短板。百度、阿里巴巴与腾讯三大中国互联网公司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O2O线下业务、数据收集、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地图导航、移动端浏览器、电子商务均能看到三大巨头的身影。尽管在2015年,互联网产业各领域开始了垄断巨头间的合并,呈现出向美国互联网领域垄断格局靠拢的趋势,如滴滴快的合并、美团大众合并、赶集网和58同城合并等,但这样的运作是否能将公司本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仍待检验。
当前,仅就互联网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我国的这一比例已经高于美国,可见互联网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美国的寡头地位和持续能力依旧呈现业内强劲的状态,中国互联网产业要在比较中寻找突破,着力解决以下问题:由简单依靠市场红利的发展路径向技术发展与市场潜力协同发展路径转变;重视底层、基础和核心层面的技术创新,发挥创新协同效应;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前提,注重长期效果,而非短期回报。
(作者:田丽,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张华麟,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