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主题为“新技术下的IT管理和能力提升最佳实践”的“第三届国际最佳实践管理联盟中国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IT、通讯、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CIO/CTO及IT管理者约20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
开放运维联盟联合主席,高效运维社区发起人萧田国、当当商城资深运维经理李军、申万宏源证券赵立族、联通云数据公司研发部副总朱子帆、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运维主管李志鹏、泰康人寿数据信息中心PMO负责人魏钧军、人大附中运维总监安杉就“云时代的运维管理之道”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上海北宙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颋主持了本次圆桌对话。
在第一个议题“云时代运维管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该如何面对挑战?”中,对话嘉宾从通信、证券、核工业、教育行业,对云计算对IT运维的影响进行了阐释,嘉宾行业不同,运维管理的要求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区别。
联通云数据公司研发部副总朱子帆表示,自己一直是在联通集团工作,做运维有十几年的时间。他表示,从自己的经历来看,从网管中心到IDC运维,再到沃云也就是云计算事业部,运维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云计算事业部里,售前、规划、交付、实施、运维、开发,全在一个部门内部,所以不止是开发运维了。越是到了云计算快速交付的时代,角色已经完全不同。
泰康人寿数据信息中心PMO负责人魏钧军介绍说,泰康这两年在云上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泰康跟阿里云等一直都有合作,每年春节抢红包的节目就是在云上做的。魏钧军表示,云最大的好处是部署非常灵活、非常快速,当大流量冲击过来,特别几亿人手指头在屏幕上抽奖的时候,那种冲击量是普通传统的机房根本无法承担的,所以当时泰康选了云来实现,发现对于现在高并发的交易也都非常有用。当前,泰康在公有云、私有云两方面都有部署。
尽管典型、保险都在部署云,然而证券行业却不完全如此。申万宏源证券赵立族介绍,当前证券行业还是按照传统的运维来部署的,而且在核心应用上暂时不会考虑云端化,为什么?这与证券业务的特性有关。证券的业务追求“精确交易”,每一笔交易必须完全无损,不能有一点差错,这是证券业务追求的目标,这导致在运维管理理念上就与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差异。业务目标的不同导致思维模式的不同。
对于核电行业,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运维主管李志鹏表示,核行业是一个比较偏执的行业,对于安全和质量是永远偏执的,而且把它放在比企业盈利更高的层次,就是说,为了安全,企业可以不盈利可以亏钱,所以这会融合到所有的管理中去,包括IT运维管理。
中:泰康人寿数据信息中心PMO负责人魏钧军;左一: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运维主管李志鹏;右一:人大附中运维总监安杉
李志鹏说,自己到IT部门做的最大的事,就是组建了运维的团队,把运维和项目分开了,变成了两波人,按照ITIL的标准梳理了运维流程、建立了标准体系。而现在,DevOps的发展,却又使运维和开发合并了。所以他觉得这也许是一种改进,但是这意味着管理永远是多样化的。
那么,云时代的教育行业运维管理有什么变化?人大附中运维总监安杉认为,当前,无论是高教普教,整个IT建设和管理水平不够,对服务的需求比较大,IT运维的需求很旺盛,有普遍性;正在推行的高考改革,会影响高中阶段的师资配备,比如学生怎么分配、老师怎么分配、班级怎么分配、教辅设备怎么分配,需要几万种组合,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第三,把更多的业务托管到云上,但是,云服务商给提供的服务报告不是规范的,但是对于像人大附中过了ISO20000的机构来说,对这些要求是规范的,这就是矛盾。现在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的磨炼、磨合和沉淀。
在第二个议题“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运维开发管理的差异”的讨论中,嘉宾产生了激烈的观点碰撞。
开放运维联盟联合主席,高效运维社区发起人萧田国委婉地表示,其实没有必要任何业务都要追求所谓的云化。业界说的云,包括DevOps,包括微服务,归根到底,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快速交付,或者说是一个快速发布。但如果业务不需要这么多次数,那就不需要快速发布,系统也不需要升级。
申万宏源证券赵立族说,“我觉得刚才箫总说的非常对,要看你的业务是否需要快速迭代,如果不需要的话可能暂时不需要考虑云。”比如证券公司,核心业务系统不云化或者暂时不云化,但是客服系统可以互联网化,也就是说,对业务要分清楚哪些要求精准、低风险,哪些需要快速迭代和工具化。
在应用层面,据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运维主管李志鹏介绍,他们只把一些简单的和一些不太重要的应用放到云去,最核心的还是放到甲骨文的数据库或IBM的主机上。最近,他们也在做“十三五”规划,计划用云、大数据的方法,用更多的大量的数据分析可靠性,建立自己的模型。
当当商城资深运维经理李军则表示,从当当商城来看,现在倾向于DevOps,因为更多的是需要在大促的时候有更好的支持,ITIL®可能给当当的就是一个抽样的概念和框架,但是实际的需要自己来实现,比如在“618”或者“双11”的时候,批量上几百台服务器,这是很头疼的事情,必须靠工具来解决。
讨论最后,北宙咨询总经理刘颋表示,“拿ITIL与DevOps进行比较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他们的角度不大一样。”ITIL体系化还是比较强的,里面基本上包括很多管理模式,ITIL重点在流程上,落地的时候缺乏方案;但是DevOps一直没有形成官方体系化,没有官方体系化以后每个DevOps的实施方式都掌握在一部分有经验人的手里,每个人对他的理解和描述是有差异的。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
主持人:有请开放运维联盟联合主席,高效运维社区发起人肖田国、当当商城资深运维总监李军、申万宏源证券赵立族、联通云数据公司研发部副总朱子帆、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运维主管李志鹏、泰康人寿数据信息中心PMO负责人魏钧军、人大附中的运维总监安杉台上就座。
今天应该讲,咱们把大家都请到台上来了,我看时间也很短暂,我希望贡献出非常好的观点给大家,我想从何说起呢?咱们准备了几个议题,第一个议题,在云时代运维管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该如何面对挑战?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所以我想把第一个问题问问看咱们这边带有“云”字的是联通云,朱总咱们来开一个头,因为你做的是云平台的运维服务提供商,能不能站在这个角度给我们谈谈看法,开个头,看云时代到底运维管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朱子帆:我一直是在联通集团的体系里工作,其实我做运维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这十几年的时间其实跟今天的话题很契合,因为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早的时候是在网管中心,相当于最传统运维的模式了,网管中心这种维护模式当时我们公司里还是科层制的架构,相当于我们的建设部、运维部都是独立部门的。
到了大概几年之后我就开始做IDC的运维,这个时候发现跟客户的交流越来越多了,我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跟客户隔着十万八千里,跟客户交流越来越多、客户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之后,我们成立了子公司。又过了几年,我是做联通有一个平台沃云,到了云的维护之后发现子公司也没有办法响应敏捷交付、快速交付的需求了,现在我的这个部门今天打出来叫研发部,其实全称应该叫云计算事业部,在云计算事业部里我们其实售前、规划、交付、实施、运维、开发,全在一个部门内部,所以我们这个部门不止是开发运维了,其实我们是六块都在一起,所以今天话题在这儿,越是到了云时代,越是到了云计算快速交付的时代,角色更多的如何来运行。
主持人:所以朱总第一个观点感觉,到云时代跨度已经非常大了,难怪现在红光满面,我记得4年前咱们认识的时候管的只是运维,原来管的只是一块,现在管了六块,角色不一样了。我想问咱们几位嘉宾当中,有没有哪几位可能是你的客户?
朱子帆:当当是。
主持人:那从当当来看,李经理,在你们公司当中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呢?
李军:其实更多的是因为现在开发上线敏捷要求基础的运维越来越快了,我们越来越交互,以前传统的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现在比如说一天让你上几千台那种服务器你怎么批量。
主持人:一天上千台,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李军:用云完全可以实现,这样就成功了。
主持人:我感觉自动化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李军:对互联网肯定有很多自动化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魏总,前几天我们一直在做敏捷的项目,我想请问一下敏捷这个项目跟咱们有没有关联关系?因为魏总跟我认识很多年,当年是运维,目前管PMO这块,又跟开发有关系,所以我很想听听您的意见,这个事跟咱们项目有没有什么关系?
魏钧军:泰康这两年在云上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很多没有宣传,我们跟阿里云等一直都有合作,每年春节抢红包的节目我们也是在云上做的,我们第一个发现就是说,云最大的好处是什么?部署非常灵活、非常快速,当然大流量冲击过来,特别几亿人手指头在屏幕上的时候,那种冲击量可能是传统的机房根本无法承担的,所以当时我们选了云来做这个事情,发现对于现在高并发的交易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现在自己也在做泰康的私有云,现在我们基本上公有云、私有云都在做,所以很多层面上大家都是在趋同的,都在做很多在云上的事情。
关于云的运维这块我们现在可能更多的还是跟专业厂商在学习,像阿里云、青云我们一直在跟他做深度的交流。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另外一个传统行业证券行业,就是申万宏源证券这一块,我在想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对你们来说也比较严峻,你们目前第一个我不是很清楚咱们是不是全部都已经云端化了?第二,即使没有云端化,可不可以理解这个时代当中一样有来自紧密的需求在频繁变化当中带来的压力?因为我们炒股票知道,只要股票出问题了马上看手机了,咱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立族:证券行业还是按照传统的运维来部署的,首先,没有全部云端化,而且在核心的来讲暂时是不会考虑云端化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要提出一个我的观点,我们现在讲ITIL®也好,讲DevOps也好,讲云也好,这是概念,这些是服务谁呢?服务我的业务。我们证券的业务是什么呢?我们证券的业务,我不描述业务模型,太Low了,我说四个字,叫“精确交易”,什么意思?比如你买股票,今天交易收市,你买了100股申万宏源的股票发现没了,那绝对找我,你的资金也没了,绝对找我,不一定找我本人,你找我的客服。我们要求每一笔交易完全无损的,不能一点差错,这是我追求的目标。OK,对于互联网行业,可能他的业务模型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某公司的“双11”、“618”他更多的关于我认为不是精确,是量,今年多少亿,明年多少亿,这个可能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在运维个管理理念上就会产生这样一个不能有冲突,可能就是差异,业务目标的不同导致我思维模式的不同。
主持人:我好像已经闻到了一股火药味了,明明刚才箫总谈到了精益化,咱们这边说的是精准交易,好像有点否认互联网行业不需要精益,这个问题没有关系,待会儿会安排时间让你们吵。我发现这边,咱们证券行业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说,如果你出现了风险就会带来用户的挑战。
换另外一个行业,中核这块,其实也会带来风险,我感觉风险跟证券行业的风险是不是有点不大一样,因为你知道对于核来说,最怕的是核泄漏和核安全出现的各种问题,您来说说看跟它的差异在哪里?
李志鹏:我觉得从我们行业来说,核行业是一个比较偏执的行业,就是说对于安全和质量来说我们是永远偏执的,而且把它放在比企业的盈利更高的水平,就是说我企业不盈利可以亏钱,作为这个责任是我们第一位的,所以这个会融合到我们所有的管理里面去,包括IT运维的管理。其实今天我来听运维管理,我加入IT这行并不长,可能有四五年左右,原来我是做核电厂管理的、做运维管理的,我到我们IT部门做的最大的,原来我在项目上,最早的IT行业,尤其我这种传统行业的,项目和运维是不分的,可能一波人又做项目、又做运维,我到IT行业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当时我组建了运维的团队,把运维和项目分开了,变成了两波人,我虽然是大的PMO的项目经理,我当年最大的事情就是创造了运维的团队,按照ITIL®的标准梳理了运维流程、建立了标准体系,刚刚突然听说怎么又合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也许是一个循环、也许是一种改进,但是这意味着我们的管理永远是多样化的。
主持人:我也挺感慨,98年开始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有什么开发、运维之分,包括灯泡坏了都得我换,后来专门做DBA的有人,专门做开发的也有人,我突然发现分的很细了,我当时差异在哪里,找不到工作了,因为我在交大的时候什么都干,他们分的很细,问我干什么,我说什么都干,不相信我了,没想到现在又合了,这个问题我想要不待会儿再说,因为后面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反过来我就发现一个神秘的行业,其实我对教育这个行业一直充满神秘感,第一,不知道你的IT管啥,第二,我不知道你们处在需求是紧急的还是不紧急的,我对这方面充满好奇,我做梦就想做他们的项目,被人抢了就很麻烦,因为我做他们项目认为我小孩上学就有机会了,不过今天有机会了,人大附中这块,云端有没有实现?第二,到底这帮用户是谁,学生吗还是谁?
安杉:我今天转换一下身份,我又变成一个老师了,本来我是半个媒体人,但是我作为老师我认为我还是有底气的,因为今天在场不能说一半1/5都是已经见过面的,大家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是同行,跟同行坐一起我们可以聊的更深入一些,但是我聊一下你不知道的事情。
其实说教育,刚才我跟申万宏源在聊我俩比传统,看谁更传统。教育最传统。
主持人:有五千年历史了。
安杉:只有一块黑板就能教授知识,没有电,非典也好,还是能教课,但是话说回来,为什么现在我们的IT变得很重要、我变得很重要,因为我们人大附中是第一家通过ISO20000普教的中学,但这个需求不是普遍性,因为很多学校IT只有5个人,5个人负责授课、负责维修、负责传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对外的、对内的。这种时候会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没有边界,他对基础服务需求是百分之百有需求,现在只有IT运维的、维保的,教育,高效普教一打一个准,这是市场机会,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有需求之后就变成一个问题了,管理不好,整个IT建设的水平和管理的水平不够的话,对服务的需求又比较大,至少比较广、比较泛,这是第一个,普遍性,第二个原因,现在高中在改革,这个我认为每个人需要关注,以后我们高中的学生考试不是6门课、也不是5门课,可以是30门选6门。这个时候有问题,学生怎么分配、老师怎么分配、班级怎么分配、教辅设备怎么分配,需要几万种组合,我们几个博士、我们几大厂商都去研究这个问题,到现在没有,2017年就要实施,到现在没有哪一家反馈解决,业务的变革。
再一个,我们把更多的业务托管到云上。有一个问题,无论是传统的像神马的人,还是我们简单乙方的人,他给我服务的报告不是规范的,云的服务商给我的服务报告不是规范的,但是对于我们过了ISO20000的企业来说,对这些要求是规范的,变成很多矛盾,这是今天我要给大家抛出的问题。我们现在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的磨炼、磨合和沉淀。
主持人:刚才听完短短的十几分钟我也有感触,我在跟同事教育,咨询来说最后掌握的是什么,有人说口才、也人说知识、有人说理论,我说最关键的就是了解我们的客户到底他们难处在哪儿,今天我听以后我的感觉是,其实每行都有每行的难处,每行都有每行的特点,每行都有每行的经验,今天短短时间当中制造一点碰撞,这个碰撞因为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咱们谈云,为什么要有云,这个问题放在几年前的时候咱们都是为了云而云,今天至少听了好几位嘉宾都主动的把我们的服务、业务放在了云上,同时也有一部分嘉宾说,就正像刚才赵总说的,确实有核心系统是没有办法立刻切换到云上的,云本身有价值,因为我们必须要云端化。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到底运维开发管理的差异会在哪里,为什么讲这个差异,因为这两个观点打的很厉害,一种方法是什么,传统行业要求要转型,往互联网转型,但互联网当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我们感觉在技术上,关于这个观点我们想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下,箫总刚才已经讲了很多了,不妨让箫总把这个观点用比较尖锐,因为咱们这边大咖都在,不用想说不过。目前站在互联网企业当中,到底怎么看传统行业,行业无法按照新的模式管理,还是说传统行业本身的意识受到制约没有走这一步,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
箫田国:我的这些言论只代表我的观点,跟我的组织开发运维联盟是没有关系的。其实我一直觉得没有必要任何业务都要追求所谓的云化,这是没有必要的事情。我们说的云,包括DevOps,包括微服务,归根到底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快速交付,或者说就是一个快速发布,例如说我的这个版本速度能够一天10次或者20次,但如果说那个业务他不需要这么多次数,你需求那么多干什么,这个事情没有必要的,这是我最核心的观点。你的系统不需要升级,或者这个系统非常复杂,就像谁说的一样,精准交易我们如果说做不到的话,自己去干什么。
主持人:这个架吵不起来了,箫总说的首先第一个,不需要全部互联网化,我的感觉其实赵总,箫总还说过别的话,他觉得现在其实目前传统行业并不是完全没有去互联网化,而是在决心上,比如投入上,传统行业采用保守的态度,不知道你们认同不认同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他们说的,您说说看这个观点对不对?
赵立族:我尊重箫总的观点,不赞同刘总的观点,我觉得刚才箫总说的非常对,要看你的业务是否需要快速迭代,如果不需要的话可能暂时不需要考虑云,而相反政府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证券公司,我的核心教育系统我不云化或者暂时不云化,比如说我的客服系统我也很快的进行互联网化,比如我可以做客户端的,拿着手机一下子自主开户,我认为就是我们向互联网去靠拢,还有你刚才说的自动化,我从不拒绝他,我们早上一个外包的,哪个公司不说了,可能公司只有两个员工,可以开我们公司700多台初始化的交易点,靠自动化,这些不排斥,只是说在我面对的业务里面我要分清楚哪些要求精准的低风险的,哪些需要快速迭代和工具化的,这个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既然你们都认为这件事是没有任何偏差的,为什么现在构成一个观点在争论关于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差异性,这又是来自于何处呢,我听各位嘉宾看,你们觉得最大的争议会在哪个点上?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出来,差异在哪里呢?
箫田国: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人心在作怪。
主持人:是一种什么样得人心呢?
箫田国:老是觉得互联网所代表的是新潮、是时髦,作为我们传统行业所代表的是所谓的手工,小米+步枪,是一种IOE,我觉得这就是大家从众的心理吧,这可能很符合原来法国一个学者写的一本书《乌合之众》。
主持人:那本书有人给我推荐,说这本书说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时候为了新潮而新潮,感觉特别到领导那边去的时候,有时候反而传统行业会给领导有更好的报告,他觉得如果现在在提还是ITIL®感觉有点过时了,必须找出一个新的名词,让领导面前好像被震动一下。
箫田国:补充一句,金融行业我们知道现在比较火的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他最大的区别就是说,他也尝试着去IOE,我这个行业是中国最厉害的数据库之一MAICO(音),他前段时间跟那个创始人还有交流的,他跟我的交流是这样的,如果说哪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数据库用的是MAICO的话,他的产品是不敢买的。
这个浪潮中如果说99.9%的情况下不出问题大家都没事,数据库里面的事物,根本不知道你的数字是10还是10后面5个0,如果真的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问题的话,那个时候对这个公司就可能是一个灭顶之灾。
所以说我的意思是,第一,可能是不好意思,让你感觉不爽,其实你还是很爽的。我们就看是不是符合我们自己公司的业务场景,而且第二个观点就是说,即使是可以去互联网化的一些东西,在你真正作为互联网事情你也 需要注意,你是不是真的就能够用互联网的那些开源技术,MAICO或者等等的东西。我们说阿里云的时候,基于那个软件的SLB很好试的,但是我会依然建议,如果说马云的业务很重你还要去埋S,不能把自己的命去依赖,还是很危险的。
主持人:所以有一个问题不妨考考在座的各位,咱们在座的各位应该有人了解ITIL®,当然有些人可能了解比较粗浅,有些人了解比较多,但有一个问题大家考虑过关于可用性,咱们目前的可用性计算在座嘉宾有没有做这样一件事情?
传统行业当中像李总、魏总,你们可用性计算怎么做的?
李志鹏:我们也做过一定的可用性测算,根据今后和实际这种情况来做这个测算,因为作为传统行业,尤其像高口径要求的行业,我宁可用成倍的投资来解决问题。
主持人:咱们计算可用性是什么样的方式,通过工时计算架构的设计。
李志鹏:工时计算,从我来说考虑高可用性可以用云的方式,我们只把一些简单的和一些不太重要的应用放上去,最核心的还是放到比如说我们甲骨文的数据库上,还是IBM的大机、小机,因为我们没办法去做这个事。很多人我觉得对传统行业,有人说传统应该手工什么,其实不是,尤其像电子企业,我是很国际化的公司。就是10几年前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工作用语是英语,那个时候我们要接受国际先进的管理和理念,在座这个事情,实际上我觉得传统行业未必是一个过气的行业,而他的选择都偏向不同,这都是我们的特色。我最近也在做一个我们内部数字化的,也在规划我们未来5年和“十三五”规划,我们用云大数据的方法,用更多的大量的数据来分析我们社会的可靠性,来建立我们的模型来做,但是这个一定是建立在可靠和成熟的基础上的,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主持人:我发现计算的方式在整个行业内差别非常之大,因为我们很多人学过ITIL®,都很有明显的公式,就是1%×百分之多少,这个算法很多企业没有落下来,在互联网企业算法没有这么复杂,会通过脚本的方法驱动,比如我有5000个场景去跑,有多少失败我可能性计算出来了。这个做法本身代表了一种什么?就是互联网行业的人是更愿意通过动手的方式解决一些问题,作为我们传统行业当中会通过更加有规范性的方式去处理一些事情,我认为纠其原因有很多原因,因为原来互联网行业没有很多的经费,就得靠自己去研究、去写,但是我们不得不解决自动化的问题。传统行业当中做得好的,比如我跟李总做项目的时候有一个特点,但是李总这边自己要动手,不像我去一些地方做项目,现在花钱请你们做咨询把他干掉,不是,他是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取决于甲方自己愿意不愿意投入精力和努力的工作做这件事情,这是很大的差别。
关于这个讨论暂时可以告一段落,因为我们之间是没有任何矛盾的,差别在哪里呢?第一个,互联网的行业愿意更多的用自动化的方式来做,但是传统行业并没有说怎么做过,反过来说我们要通过一种体系方面做管理,互联网行业也一直在追求这种体系化的方式,就像刚才箫总分享的一样,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过不去的,因为刚才有一位嘉宾也问过箫总,就是ITIL®和DevOps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和对别,当时DevOps是用“呵呵”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我们不妨在一起好好讨论这个问题,到底母亲DevOps和ITIL®之间差别会在哪里,这个问题我想第一个,咱们既然是搞理论的,从教育说起,安总你说说看,这两个怎么看,尤其先锋论坛一直动ITIL®草根布道可以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想听听你的观点。
安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应该先开一个分论坛叫DevOps,这个并不冲突。有一点我们刚才在底下也在讨论,它比ITIL®还复杂,没法让我敏捷的去实施和部署,这个是我们底下在讨论的一个疑问。因为你谈到敏捷,谈到一个新业务模式,就要去思考这一块,如何转型,要么让大型企业转型,要么部署的或者实施的公司去用你新的模型去部署、上线投入的成本是不是高。现在互联网行业,包括小米,5个人一个小组,可能底下有自己的平台,没有平台的时候5个人的创业公司不可能搞这么大一个从上到下,还有理论、还有组件、还有平台去实现,如果去实现ITIL®变得更简单,只是有一个方法论。人员部门比较低的时候,去初步摸索,只做知识流程,人员规模大的时候更多考虑一下可用性、考虑一下实用性,更容易入手,没有冲突。
主持人:所以安总的观点是没有冲突,但是差异化到底在哪里呢?
安杉:我认为它的差异是没有差异的,为什么我这么理解?
主持人:没差异重新搞一个?
安杉:不知道徐桂林老师在不在,他跟我分享他的一个观点,现在做预算最牛的应该是IOS,每天5000万次的更新怎么做。
主持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传统光好理论管理、体系管理是很难解决问题的,需要靠更好的自动化的手段和更优秀的一些管理模式和脚本模式,这是一个问题。
安杉:我认为这个是说,我认为从箫总这块可以解决,或者他的平台、理论更段深时候可以解决,但是对于像刚才谈的业务驱动也好、价值驱动也好,对于我们这样的业务部门,或者中小用户,用ITIL®就可以了。
主持人:好像箫总有话要说。
箫田国:我没有话说,因为我注意到话筒应该这么过来的,但是刚刚他的这个技巧非常好。
主持人:为什么呢,他把一些问题用非常无懈可击的方式给回答了。这样我们来个实例,李军经理,其实来以前我们聊过一个问题,我问过当当这边的做法怎么样,很谦虚,你说你们的ITIL®也做的不是特别好,我现在给你一个选择,如果你们现在有机会重新体系化来做DevOps和ITIL®二选一,你会选哪个呢?
李军:现在倾向于DevOps,因为更多的是属于在大促的时候可能需要很多的东西,但是从ITIL®来说可能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抽样的概念和框架,但是下面实际的需要你自动取实现,比如我在“618”或者“双11”的时候一下批量上几百台服务器,这是很头疼的事情,必须靠工具来解决的。
主持人:因为咱们申万宏源正在做这样一个项目,我们也在参与当中了,这样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惑,我们这个项目刚启动没多久,结果你来一句DevOps比ITIL®更有优越性,赵总,咱们得谈谈看这个还能继续往下做吗?
赵立族:没问题,刚刚也说业务驱动,我理解应该是风险驱动,2013年8月26日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大家都知道,它的策略交易系统就是游离在核心系统之外的,他就是为了快速迭代,因为那个确实是比较专业的交易模型,上证指数一下拉到5个点,是全国性灾难性的事件,这是我首先要规避的风险。但我不排斥技术,ITIL®里面我认为也不仅仅讲的是流程,也讲的技术和人,所以我欢迎一些方法、工具,包括我们不仅仅做这个项目,后面也要做自动化的项目,也一样的,我们也欢迎新的自动化方法加入到我们运维的管理中去。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也不能每个人都问,但我谈谈我的观点。在我看来拿ITIL®或者DevOps进行比较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他们角度是不大一样的,首先ITIL®体系化还是比较强的,里面基本上包括我们说的很多管理模式,包括我们自动化和模式,在ITIL®里面都有提及,ITIL®重点在流程上,落地的时候缺乏方案,但是DevOps一直没有形成很官方体系化,没有官方体系化以后每个DevOps的实施方式都掌握在一部分有经验人的手里,每个人对他的理解和描述是略有差异的。
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我在思考,一方面我自身也有一篇模型,回头跟大家一起分享,比如我这个模型、价值、流程组织、数据、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把技术和流程一体化管理,同时这里边我们有公告,我们将在10月份会推出DevOps的认证培训,我会把在座几位嘉宾在一起共同去研发这样一个课程,这个课程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小广告,因为我刚刚提到一个问题,DevOps是什么我们一直缺乏一个理论化和体系化官方的描述,EXIN这边已经准备一个认证出来了,大纲都有了,这件事我们还是比较重视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够把我们优秀的经验在当中,同时也会要求很多在座甲方共同贡献这样一门课程,这个可能不属于我们一家公司,可能属于所有行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