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走向全球?不收购Uber了?

北京时间21日彭博报道,滴滴总裁柳青在旧金山的一次活动上讲话称,滴滴毫无疑问会走向全球。“我们是各地本土服务提供商的赞助人,同时也是信奉者。如果哪里还没有本土公司的话,我们就会自己去那里建立业务。我们的业务将会是国际性的。”

据可靠消息透露,今年8月1日,滴滴宣布收购Uber中国,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滴滴承诺放弃海外市场。如今,滴滴出行全球化,是不是意味着滴滴收购Uber中国生变呢?实际上,在“滴滴收购优步难获批准”中就说到过,由于涉及行业的垄断,滴滴收购Uber中国是存在很多的变数的(参见:滴滴收购优步难获批准)。实际上,6~9月期间,滴滴已经两次调高了收费。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公共出行,哪怕是出租车也像通邮一样也带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并不是一个以商业目标为导向充分竞争的行业。从一定程度上,公共出行涉及到社会的稳定,这也是一个不能逾越的红线。网约车出现,鲶鱼效应,带给行业变革是需要肯定的,但是翻天覆地,改朝换代,这就不是可以接受的。随着各地交管部门出台新政,也冲淡了对于滴滴收购Uber中国涉嫌垄断的关注。

如果说新政出台是为了帮助滴滴转移视线,这样的猜测未免过于主观,太过阴谋论、高级黑;但是从新政的内容来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滴滴出行有所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悲观的舆论认为,滴滴出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涨价在所难免。如果说,后院失火,滴滴出行自身难保,在这样的窘境下,所谓走向全球又从何谈起呢?

仔细玩味柳青的表述:“如果哪里还没有本土公司的话,我们就会自己去那里建立业务。我们的业务将会是国际性的。”对此,你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创业者情怀流露,也可以理解为电影《尼罗河惨案》中,“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许我会看到有人进出我太太的客舱”这种话中有话的表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Uber没有去的地方吗?滴滴出行的国际化是要走向非洲吗?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网约车并没有太高的门槛,与Uber相比,滴滴出行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商业模式,而是技术的能力。据了解,支撑Uber全球业务服务平台的信息系统(参见:最新发现:原来企业级移动互联是有捷径的),其管理人员最多几十人,换句话说,Uber的业务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基础之上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所以在中国,很多对于Uber吐槽也是难免,不要以为这是技术的问题,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Uber对于市场重视程度的问题。与之相比,Uber的员工人数高达6000多人,很大程度上依靠的还是人海战术,这样高昂的成本代价,全部是需要市场消化和吸收的。

所以,滴滴出行要走向全球,技术水平将是首先需要克服的难题。从成本优化管理的角度,即使是滴滴出行,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