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数据经济(CIO)峰会12月8日在北京举行。在下午场的以“化云为雨,数据为魂”的高峰对话环节中,DOIT &易会邀请到百度云总经理刘炀、中国铝业CIO文欣荣、黑龙江飞鹤乳业CIO崔启佳、你我贷CTO冯炯、锋瑞资本合伙人张炬等嘉宾就“云与移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天使还是魔鬼”话题进行对话。
刘炀(主持人):各位好,我叫刘炀,现任百度技术的负责人兼百度云总经理。接下来这个环节我们讨论的内容是移动互联网。
百度云就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位一体,我们称之为IBC。我作为云计算的从业者,想请各位嘉宾谈谈如何看云计算,觉得云计算可以解决您所在的企业的什么问题?以及各位在云计算领域的进展怎么样?遇到过哪些挑战?
文欣荣:我们原材料的制造企业,不像阿里这些大公司一样,有那么多数据。我们是制造业,云计算我们很早已经在做了。因为云计算出现之初就很景气,当初我们20多人的团队在讨论是否应用云计算,我说肯定要应用,未来成本会大大降低。
当时,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不会给我们企业带来什么效益,因为没有推广技术是没有效率的,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工业的大数据肯定会被用到,但是如何去用是个问题?云计算、大数据我们一定会用,而且我们做云计算可能更早一些。但重点是我们怎么使用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这个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太可能运用私有云,然而涉及到生产的部分也不可能使有公有云。因此,如何进行判断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讨论的事情,我也很高兴能跟大家进行交流,学习。
冯炯: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你我贷公司的冯炯。我们公司的业务主要在P2P行业,目前已经成为上海交易量第二大的P2P。我们已经运营了一部分,包括数据打点,数据上报以及边远性的项目,我们主页还没有上云。我们一直都和同行,就是这个圈子里面的做过很过交流,这个圈子大部多没有把主业放进去,其他几个排名比较考前都没有做。
我们也在讨论,一种上云不应该做一种为了上云而上云。我们也考虑了一些上云的问题,第一个考虑成本,普通的机器假如大量闲置而偶然去用,你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做你机房团队、资金规划。这些都已经有了,如果要去做用的话也是浪费。
我们做企业的对于数据还是非常大的,在做计算的时候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这些高性能的服务器的价值,比如在云上租用一年的价格和买一台实体机的价格是一样的,甚至买实体机价格可能高一倍。
其实我们有很多的数据,放到公有云上面很有担忧,现在想做一些图片的处理。比如用户来了拍一着照片,会把他的照片跟身份证的照片做比对,这是用的外面的技术,我们也希望做一些尝试,如果用了流量上的高端服务器,就算没有用也没有办法释放机器。今天更多是来学习的。
崔启佳:我们是传统制造业,但是整体拥抱云我们相对比较早的准备了思路。从2014年从IT战略分支里面把云作为重要定义,把云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分支。它改变我们的几个方面。一个是面向资源的思维角度,比如我们明确企业内部的虚拟化,不管是存储、计算资源、服务器等等,直接改变了IT的交互方式,我们希望IT的交互方式能够随时随地。以往通过相互立项,一系列的签批手续。当一个项目想上线的时候,后续还需要一般运维,我们就把硬件部署砍掉,更多是前方需求明确了,如果项目部署资源里面不再耽误时间。这个是一个视角。
另外一个视角,我们发现企业如果做内部管理系统,对资源、计算、负载、网络运载压力不太大。因为我们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再加上这几年互联网营销冲击,如果做电商参加“双11”、“双12”的促销活动,想做一些连接,后台系统是不均衡的。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用云化解是非常不错的。除了交互以外希望讨论延展性和延伸,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也跟各部门联合,完全站在应用视角监控传统物理性能和传统其他功能,花钱外包这种应用测试。
站在另外一个视角,企业内部IT也好,新规划建设也好,我被销售额、客户满意度这方面更多用业务价值去趋势业务为导向,现在不在于建项目的标准化原理,重点也不在于项目建设过程当中IT那些视角,而是说业务的结果,业务的导向。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以往传统项目的建设包括企业化建设思路有长时间的周期,它有一定前期性的条件就是需求,我们对需求边界问题,对业务变更问题,对用户人群的锁定。现在更多情况下没有这么多前提条件,或者更多是业务变化,我们积极应对这些变化,把一些云部署包括SaaS打掉。业务云能适应业务市场的快速变化,并不是上一个系统把时间直接压在需求分析、项目建设、立项科研建设等等。引入一个SaaS范围,成本不高,至少可控。如果业务部门接受了这种方式之后,我们快速上线实施,通过这种云的引用,更多引入一种业务全新的管理模式或者管理理念,价值是在业务层面上。这种我们清扫业务的概念,是一种尝试。
主持人:更多是一个概念,我想问接下来遇到的挑战是什么方面?
崔启佳:我们现在的挑战与业务部门达成共识,比如我们拥抱云计算、拥抱开源,需要内部更多关注人才,每一位业务板块的核心人员的思维转变。IT更多很容易比较自我,我们高度的逻辑化相信自己的业务判断,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相信行业的认知。但是有时候的屁股决定脑袋不是业务系统,所以你不太理解人家业务部门是这样的想法或者是这样的做法。
现在让我们的人跟业务部门一样的指标,我觉得他可能更理解业务,最终还是在业务层面上价值。
主持人:张总您投资界见的公司很多,从整体角度讲讲看到云计算行业怎么样?
张炬:从几年从投资角度,云计算是非常被大家热捧的领域。从我们看到比较明确价值取向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整个一年的时间段。我们投的这些创业公司他们面对企业客户其实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对于IT技术的采用往往是倒逼的,这个倒逼往往来源于几件很大的事情,如您刚才讲的业务驱动和业务流程。
一个很好的现象,当IT的部门从纯粹的成本和预算角度走出来往真正的业务价值考虑时,这个视角变了,云计算对于企业的价值就会比较明确的体现出来。从弹性、伸缩性、可获得性、现在经常提到灵活性的这些角度上讲会产生比较明确、可衡量的价值,这样企业才有可能会在IT、云计算层面上做投入。这个经过一些媒体界的操作也好,整个技术圈子、商业环境点综合到这一点看到转型和发展的势头。
主持人:确实云计算最近发展非常快。我也重复一下百度云对云计算这一些的看法。百度云我们主要做的公有云。我们希望云计算提供好几个价值,从最基础的,比如TCO的价值,企业灵活性,试错成本大幅度降低,很多时候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跑得快一点。
今天的消费者驱动的时代,过去还是讲供不应求的时代,谁造出东西谁牛逼,今天到各供大于求的时代,到了这个时代谁能连接消费者,谁能服务好消费者,这个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怎么去理解消费者?我们有很多大数据的技术,是跟消费者的分析做起来的。很多的机遇就是可以理解消费者这样一个角度,云事实上可以帮助企业更好连接消费者,连接消费者驱动的一个时代到来。
接下来我想问第二个问题。前面三位老总都提到,更多以企业内部私有云为主。我想问一下今天来看,文总、崔总你们两个更偏向传统行业,这个内部私有化解决方案,更多是商业解决方案或者公有云的解决方案。文是互联网公司,我想你们更灵活,更多元化的技术在采用。我想了解在私有云这个领域,在选用商用私有云解决方案和公有云方案有什么不同?各自有什么缺点?
文欣荣:其实我们倾向于商用的概念,因为我们自己去做研发难一点。选择商用这一块到底是谁的技术路线问题,对我们来说包括所有的国内公有云厂商都交流过,他们都要求五年之内不能更别家,CIO们担忧,选到谁是不是就捆绑了谁?
国外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问题。中国的冶金行业大家经常听到,生产钢铁的人不如种白菜,还花钱。目前很多行业都是一样的。使用公有云最大的好处,维护量少,部署快,企业不可能在现在生产状态不好,使用大量的IT人员。
用公有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从一家公司迁移到另一家公有云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包括法律的问题。
崔启佳:导入私有云更快速,对企业来说的运营、开发这边的要求不太高,很快就会自己上手。我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在思考跟开源的关系,明天希望全面引入不管虚拟化还有其他云计算的开源介入。
飞鹤还是为大家提供乳制品,未来会延展一些服务,延展这些服务我们看到基本都是信息化或者IT手段,IT和消费者共同产生连接。这时候基本要有自己开发的东西出来,基于开源做部署和开发做迭代,更快速去应用。还有轻应用场景,这几年建的信息化也好、平台也好,更多是消费者层面。消费者层面不是纵向应用,是横向,包括消费者有良好的体验、连接、顺势的并发结果和业务单的处理。这时候可能要大量部署群级,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的私有云,尤其使用商务手段,M2体系,对M2相对来说不合适,最近我们也在靠。再加上企业IT内部也有一个设想,未来是应用导入型,还是希望驾驭一些应用做一些开发,我们慢慢在做这的历练。
主持人:我们知道冯总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大部分是处在研发,研发行业的信息迭代。现在是部分研发、部分的外包。从这个角度,未来的这个趋势是什么样子?
崔启佳:飞鹤正在尝试。在消费者层面有比较大的动作,或者在营销和服务模式上有转型的时候,我们认为核心业务系统要自己开发,这里面拥抱开源,拥抱私有云,这方面引用互联网的高级架构人才、技术人员等等。我们信息化阶段沿着走过将近十来年,现在没有把信息化这边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假设、办公系统建设、生产业务系统建设,除了样本空间追求和打造之外,我们更多是精力是投在互联网模式的探索。
比如我们传统的快销品行业,通过原来的铺设手段,原来堆投地面的打法都是在线下门店跟消费者简单沟通。我们今年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线上找到消费者。我们发现在这个层面的连接,不管大数据的应用、搜索、分析、应用精准分析,在这方面开发人才并且建立自己的团队。我们所有的项目精力大部分改成产品经理,这是我们在改革他们的思维,就是向结果说话。
文欣荣:我谈一个看法。所有大型集团把信息部门赶出去,做成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我跟业界朋友说,就是把大家搞死了。为什么?在这个行业,应该是IT公司做IT企业,生产企业做生产企业。自己要成立一个大的信息公司,自己去开发这么多东西,现实是大家都在抢客户,最后还是维护你的集团里面的几个客户。
例如,大家都在做采购平台,我2010年都在做采购,是放在阿里上面,或者放在京东上面。就是一直采购就可以了,我们跟阿里也一直探讨就是B2B的采购和跟B2C采购的不同。我们也探讨过怎么把专业的东西交给专业公司来做,你在上面做应用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也一直在思考。因为我维护一个采购平台,还是几个人还是忙活一阵子。我只维护供应商或者维护数据。
第一方面我赞同能社会、专业公司承担的,我尽量让专业公司去做。我们做什么?应该大量组织内部需求或者业务调研,由公司IT部门做这一块,尽量少做技术部门。我们其实有时候也是一直走出去。为什么?现在老板也希望你去做,老板也在说,你怎么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智能制造,要再找一个团队去做。我何必要这样做,我把需求做完了,剩下工作让IT公司做就可以了。现在企业所有领导层、高端层是不是去听,不知道听这些人大佬们忽悠过头还是什么?后来自己成立IT公司,有点本末倒置。现在我们的观点是在领域做好的中心需求,做好IT公司一个需求、逻辑的桥梁作用是最好的。
主持人:未来可能自己扩大规模,自己组建团队也好,或者继续使用专业外包的程度也好,还是自己成立独家公司来做也好,都是长期并存一种状态。但是不管怎么样有一个共同点,越来越可能需要产品思维、业务思维去驱动这个业务,而不是一个做项目的形式。
这个产品形式也是互联网公司传统做法,我也是请冯总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代表,讲讲你们的公司以产品驱动产品是怎样的说法和怎样的形态?
冯炯:我们公司分得开,有四个团队,第一个是规划,比如我们做借贷,他们规划借款产品怎么定义?这个产品是面向什么样的人群,业内的竞争环境以及准入条件以及额度,他们定义这个产品是一个金融团队,有两个产品运营团队,一个是做理财方面的运营团队,他们更多以电商的思维,就是理财和健康运营,比如送一些加息券,借款就是减息券,送一些红包,用这些方式也是用户画像,从用户从营销端把核心业务带动起来。
核心团队主要负责理财两端的对接,比如什么样的交易模式会更效,以及后面进行怎么样的从何,让系统更有效更简便或者效率更高,四个产品团队各司其职。
技术团队相当于贯穿能够把事情推起来。有时候也比较麻烦,比如公司做一个降息的活动,他们会涉及到改息产品团队,我们这边的核心凑合团队,一般有大型的变动要牵扯到四个团队共同建设起来。
主持人:今天还有一个话题,是关于移动互联。刚才崔总、冯总连接消费者已经知道不少东西。后面一个向问文总,作为2B这个领域怎么看移动互联,在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文总:其实在内部四年前就开始做。移动互联这一块我是理解的。2B这一块销售部门做了一个升级,包括中铝做了一块,另外在移动、办公这一块在做。移动互联这一块就是移动端的问题,我觉得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们三年前起步,但是做得不是很成功。
技术问题不是成问题,移动互联我觉得从2B这一块还是大量从两端做起,第一从销售做起,就是客户群这一块卖产品。把我们的竞争对手或者同行业弄到一块,这个大家讨论的意思是很快,讨论东西也是很快,交流东西也是很快,有一个快速反应过程。
采购平台发展很快,但做得最难是结算这一块,结算和零售完全不一样,在这两端大部分做的还是前期沟通,不像零售可以做成,抓到一个客户怎么让他下单,这一块还是做不到的。
移动互联这一块还好一些,内部所有的应用都可以推到移动端去做,这一块都是成熟的技术。这一块好多的运营供应商,也就是在大型应用这一块还是找好多的电商。比如ERP都在改,未来引进定义企业或者引起应用的时候,好多市场,这一块是比较大的问题。我一直讲的大平台小应用,如果没有小应用推到移动端,可能这一块将来还是有这个问题的,包括现在几个大的企业与硬件供应厂商都在引进的他们厂商架构。
我说移动这一块,包括工业制造领域这一块,这肯定不是一个趋势,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主持人:作为投资者,张总作为整个行业,投资是什么样的机会点?
张炬:刚才听大家说学道不同的东西,不同的IT不同技术看法,实施过程中具体的落地挑战和一些机会。这个对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个行业还是非常非常有帮助的,感谢大家。
其实我们看到的东西更多还是从相对比较高的层面,和创业者打交道比较多。从具体一项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技术落实到每一个行业,落实到实体经经济中多地产生多么大的作用,产生多么大的经济收益,实际决定了以及单于到这个技术,这是我们一直蛮关注的问题。
现在谈到最典型的两个事情,一个是云计算,一个是移动互联网。这两件事情在基础架构层面上,在资源获取、能力获取、应用和服务交付等方面深刻的改变整个企业IT内部很多东西。更有意思的这两个实际基础都会成为被动性的技术,真正被落地以后大家不会再提了,大家自然面临整个体系架构一部分。移动显然解决的是覆盖和实施性的问题,有了移动整个信息服务架构覆盖性就会打开一个非常大的前景,经常提到一个数据,在没有移动互联网之前,中国企业实际上通过线上上网大概不超过20%。移动互联网3G用户已经超过5亿,基本可以保证中高层的领导人员以及绝大多数白领员工,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在任何一个地点基本上都是粘在网上,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技术交互方式。
从投资角度来看创业的机会在哪里?实际上有很多的创业者在问,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云计算这个领域,特别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共同方向上,对新的创业公司是不是就属于没有机会了?计算的技术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有两项。一个项就是垂直化的发展,也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二个项我们会不停的做层面的抽象,技术层面的抽象,导致每一层面是会包含下一个层面的细节,使得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可以看出来有IssI、Paas、SaaS,有不同的气氛,从某一个阶段创业点只要真正发动不是规模效益,通常来讲应该我们认为是有机会的。公有云先将是一个规模驱动的行业,也就是有四个巨头在这儿,其实做一个通用公有云的系统,对于公有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这件事情是本质的规模驱动。传统垂直领域的SaaS,还有刚才一系列快销品行业产生价值的应用,对于创业来说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另外包括现在对于消费者领域钻营非常强的垄断现状,基本上80-95%的消费者数据都掌握在这些人手里。从大数据创业角度,对于创业者来讲是非常不平衡,非常不友好的环境。这一点其实对于大数据和另外三个属性是很少有人提到,就是泛在性生命周期和饱和性,第一数据是泛在,数据采集并不是一个四个,三个互联网巨头才能做的事情,比如天气的数据。所有的数据你都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适当的成本采集到。第二个企业数据并不是无限积累,很多数据过了一段时间很多数据都在很短时间衰减非常厉害。第三个企业价值会有饱和性,并不是你积攒了10亿用户数据就一定会比5亿用户数据在某些特定领域应用高,在某些领域数据积累一定符合这个曲线的。对创业来说所有东西找到这些平衡,来发挥自己团队最大的价值,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来。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几位嘉宾的演讲,我最大的感受,今天这个时代第一个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技术推出的时代。第二个继续做业务服务,业务来驱动这个技术的采用,最后非常需要有产品这个思维的人,需要用产品的人来做这个技术,第三用开拓的心拥抱这些变化,共同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