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北京中存超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兼首席科学家沈杰在此间举行的“2016中国闪存峰会”上分享了对当前企业级存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判断。
他表示,当前存储领域,从美国来看,是技术集中爆发期,现有需求已经充分发掘了。产业角度,有几十个初创公司,一个创新点就可以满足用户的一个小需求,但是新的技术还没有完全定型。沈杰认为,超融合、精准的VM管理是以后的一个方向,也是一个难点。再就是公有云迁移,实际上用户的意愿是越来越低的。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大家面临的一些问题。
对中国存储技术来说,是长期跟随策略,原因很简单,第一,技术壁垒;第二,外商刻意垄断;第三,长期以来,商业生态都是以外企产品为主,中国是渠道。
真正的转型,有一个技术驱动。以前靠人,现在要靠技术,所以,有很多像中存超为这样的小厂商,真的就是靠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从全球来看,超融合等等也是刚刚成熟,还在发展,刚进入成熟期。所以,现在我们追赶过程当中落后只有半步。现在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机会,比如融合系统,智能服务等。”沈杰说。
以下为沈杰演讲摘录。
《企业级存储现状及趋势》,我这个题目跟云存储好像有一点不沾边,但实际上云存储是未来一个趋势。而且,谁都是绕不开这个课题。我们是做企业级存储,在云存储背景下怎么发展?现状是什么?一家之言,给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级存储。
大数据时代,最大一个特点是数据量太大,两年翻一翻。还有,这个数据有的是重复的,有的就是顺时处理的。所以,很明显,这个数据本身是分层的。所以,做数据处理的时候,一定有分层思想。不可能统一架构打遍天下的。
既然说到数据,就是说一下数据存储的介质,不说主存储,说一下硬盘和闪存盘,这个图可以看到很重要一点,就是这个销量实际上上升很快。硬盘就是在下降。从数据容量来说,硬盘还是起非常大一个作用。因为基本上就是15倍。下面这个就是价格,价格其实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但有一点,就是闪存价格下降非常快。有一天比U盘还便宜,这个是很重要一点。
再看看企业级存储。一般的要求有这样几个。第一个数据安全,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防止人为或偶然的破坏、更改、泄露。所以,用大量的冗余,中高端存储,一般都是双控,还有做集群,为什么?就是保持可用性。IO的性能,以往都是一个瓶颈,现在IO好多了。企业级的服务,就是比较高级的功能要有,很多中低端的存储差的就是这些东西,比如快照、科隆、复制、压缩。
这另外三张表格,就是对430个用户的调研,这个是戴尔做的。在公司里面不同的业务,比如说,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分析应用,核心系统的应用,如果用闪存技术,你会用什么样子的闪存技术?从这里可以看到什么?就是闪存的应用已经很多了。
再说一下美国存储的现状。
首先,在传统存储这块,基于计算中心的传统存储,我们认为是市场广阔,但水深火热,竞争很激烈,不见得可以杀出来,怎么说?看一些传统的厂家增长乏力,看一下数字,销售额就是下降的。为什么?我觉得,第一,全球增长乏力,如果这个GDP上不去,怎么在IT上面有投入呢?第二个,作为一个大厂,跟初创公司有本质区别吗?他做的东西跟你一样好,你凭什么卖那么高的价格?第三,你的未来在哪里?
未来都是什么?智能分析,我们拥有这么多数据,下一步就是做智能分析。这个要求的技术很多都是云计算解决。所以,传统厂商就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可是,初创公司怎么样?这个领域的初创公司,美国有很多,30个,这里有什么问题?第一,看一下每一个公司的产品,这个基本功能就是重合的,没有太多的新意,大家都是某几个小点上做一些差异化竞争。核心要素比较雷同,差异化比较难做。
具体说说全闪存,它的前身就是磁盘阵列,这个有20年历史。要求高可靠,低延时。以前高可靠就是一个多控,通过硬件保证系统的稳定,而且还有比较简单;低延时,就是大量磁盘定型,来分担IOPS,这个是以前的磁盘。
现在SSD不需要这个了。现在创新性在哪里?SSD做的全闪存阵列,还有混合型的,就是IOPS非常高。以前的存储,根据容量来算多少钱,业内一直用这个方法。但这样算不公平。多少个IOPS多少钱?这个比较公平。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有差别,第一个,全闪存这个性价比非常的高。但是,这个价格也是非常高,是混合型的3倍,很多中国用户接受不了这样高的价值。很多用户还是希望容量、性能的匹配。
远景困境是什么?对于用户来说,以前应用环境就是把器件升级一下,但还是比较老旧的。另外,用户需求多样性再增加。混合型很难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超融合是什么?其实超融合也是一个热点。存储虚拟化,都是一个大机柜里面切分,模块可以融合。然后,X86扩展下去。所以,最大一个创新点就是什么?实际上是扩展的复杂性大幅降低。因为这个核心技术就是让用户很容易进行扩展。
它的远景困境是什么?这个跟传统的存储厂商比较相似。当阵列扩展到几十台、几百台的时候,管理就会越来越复杂,尤其比较精准的VM管理、系统级QoS。那么当有一个云在那里,为什么不用他?在云服务面前,这些无论是超融合还是传统的厂商,应该怎么回应这个问题?
云服务,很简单,比如IT零管理,还有中高端客户,有一定技术能力,做软件架构的服务,还有底层架构服务,通过云来提供服务就可以了。云上面还有一个新型服务,就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云端怎么给他配置资源?怎么解决客户需求?这些都是现在研究的一个重点。缺失是什么?是如何根据一个业务,给企业一个定制化的咨询,或者是平滑的过渡方案。
大数据,也是现比较热。但是,真正的有现成解决方案都是巨头,没有小的。为什么?因为只有这些公司才拥有巨量的数据。只有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做大数据分析,做建模。对于中小型客户,我觉得天生不足,数据量根本不够,数据维度也是不够,怎么做大数据分析?同时,做这个分析,得有一些商业系统让应用。可是现在除了研发的,可能没有很成熟的商业系统,这也是一个问题。
小结一下。我们看到的,在美国,其实就有技术集中爆发,很多的厂商,这些技术都是出来了,现有需求已经充分发掘了。基本上几十个初创公司。2个点就是一个创新点,就是很小一个需求我可以满足他。然后,新的技术还没有完全的定型,主要就是公有云一些框架标准没有完全的定型。这里面有一些什么,我们认为,比如说超融合,精准的VM管理就是以后的一个方向,这个是一个难点。如果做全闪混合阵列,公有云网关,一级二级融合,这个是一个难点。再就是公有云迁移,云在那里,怎么随着中大型企业把数据迁移云上面,这个意愿就是越来越降低。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是大家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于中国存储的机遇,想表达我们的一些看法。
中国的存储技术长是期跟随,这个是一个事实。这里原因很简单,第一,技术壁垒;第二,外商刻意垄断;第三,长期以来,商业生态都是以外企产品为主,中国是渠道,中国很多用户,他知道自己的企业需求是什么,他知道哪些是最好的。所以,它的IT是比较弱的。
当前,中国存储产业是国产自主产品新老混合,这个也是一个事实。第一,中国有一些厂商,中高端的磁盘阵列也是成型了,现在是开始回收这个成本、产生利润的阶段。超融合,全闪存,HCI,这里面厂商非常多,但是,在每一种产品需求框架下,还没有达到一个全面、优化的性能指标。但是卖得也是很好,大家觉得功能很稳定,是个比较好的产品。还有一些过时产品,如存储虚拟化,也是做国产化。
真正的转型,有一个技术驱动。以前靠人,现在就是靠IT,靠的是技术,所以,有很多像中存超为这样的小厂商,真的就是靠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国产化政策也是很重要。比如信息化最基本的平台必须是自主可控的。从技术上面来说,可以这样说,技术门槛是在降低的。当初5年前是核心技术,现在可能是很多人知道这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知识扩散,而不是更厉害了。比如软件的一些模块,硬件的一些模组都标准化了。
在美国,超融合等等这些也是刚刚成熟,所以也是在发展,也是刚进入成熟期。所以,现在我们追赶过程当中落后只有半步,不是以前的落后很长时间。现在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机会,比如融合系统,智能服务,这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刚刚开始。
所以,大家一点都不晚。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我们认为,很多企业级存储最后会是一个什么形态?就是这样一个形态:本地有一个主存储,如本地机房万兆;部分业务业务上云。不是所有业务上云,否则带宽就是问题。更何况有些数据一定是在本地。
本地主存储很有可能就是混合型,这个磁盘肯是逐渐淘汰的一个过程。往上扩散有两个方向,第一,私有云扩展,很多用户有各种各样的限制,那就采取容量扩展,性能横向扩展的方法,这个时候一般都是集成式的。但是,我相信更多的用户会直接用公有云。因为成本非常低,基本上是无限。
第二,一个云端一个融合系统,就是本地是一个异地系统,云端就是二级系统,业务起来了,可能就是拿一份数据的时候,感觉不到数据从哪边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