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披露其2016年度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超过2000亿元,十年来不计成本投入研发的云计算平台成为全球最大的三家云服务商之一。这一连串的数字发布从侧面回应了最近风口上的虚拟和实体经济之争:本就没有虚拟和实体之别,新技术和新能源正在成为新实体经济的创新当担。
中国制造遇上科技浪潮
这个世界正在习惯于互联网接管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无人机……这些似乎离距离印象中的劳动密集型产越来越远,但具体到一家制造业工厂能否用上这些炫酷的黑科技?“良品率每提高千分之一,我们就可以节省上千万的生产成本。”生产硅片的协鑫光伏就在使用炫酷黑科技来提升利润。
“机器切坏了一片,我们就多付出了一片的成本。”协鑫光伏通过分析切片设备回传的数据,寻找提高良品率的关键,成为同类企业中的先行者。这和国际大厂的思路一致,GE也在分析发动机回传的海量数据,来监控和优化生产流程,实现利润率的提高。
来到徐工集团的厂房,这里与德国描绘的工业4.0蓝图似乎一模一样。机械手准确迅速得执行着程序设定的指令,设备上安装的传感器给后台回传实时数据,计算平台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并修正生产程序的输出。
数据和计算正在解决制造业的关键问题,但并没有设置高耸的资本门槛,不管是大厂还是小作坊,似乎都能受益于科技创新的普惠。远在舟山渔场的渔民,也开始对渔业、洋流和气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依靠数据分析结果来规划捕捞路线。
有趣的是,这些大小工厂使用正是互联网“生”出来的科技成果。阿里巴巴为了支撑庞大的电商平台,打造了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这也成为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基础,因为工厂们终于可以“即开即得”的获得计算设备数据的能力,并且这样的计算能力并不需要付出海量的资本投入。
阿里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为社会提供计算能力。
这也是德国工业4.0模型的基础。波士顿咨询在2016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业4.0新技术将成为制造业提升效能的关键。
如果要给这个趋势一个市值,波士顿咨询认为这将是6万亿的大生意,“基于云计算为社会带来的强大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25%的生产效率提升。”
用“新实体经济”来定义“软”和“硬”结合
珠三角的小工厂可能对互联网有更深刻的产业认知,因为那里正在经历庞大的“自动化变革”,用机器人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制造出品质更好的商品,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也成为推动工厂们技术进步的一道曙光。
和机器人一样畅销的还有传感器。珠三角的小工厂也开始效仿GE这类跨国企业,给机械臂装上大大小小数十个传感器,来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有用数据。因为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成本已经不再是大厂才能承受,工厂主们敲打计算器之后就能知道,他们不再需要花费巨大成本、不需要招聘运维人员,也能用上新闻里说的大数据和云计算。
来自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无疑为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把已经梳理好的行业最佳实践、已经走通的解决方案做成一揽子解决方案,让工厂主们用更简单透明的方式选择,采用云的部署方式,实施也更快,资金压力也随之降低。
“GE的发动机有几十个传感器,但它不是为了加传感器,而是为了收集数据。发动机可以说是实体经济,但是加进去的数据不能把他看作是虚拟经济。”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过类似观点。
使用诞生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生产“硬件”的企业增加“软件”的实力,形成中国的新实体经济体。
庆幸的是,在过去十余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中,阿里的云计算业务已经与美国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形成了全球云计算三足鼎立。这是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领跑全球的难得案例,打破了美国在软件和操作系统层面对核心技术长期垄断的格局。
数据显示,中国增速最快的高市值独角兽公司,有近一半在使用阿里云的服务。在中国经济整体向数据时代转型的进程中,大约一半的企业、机构和组织所使用的核心互联网基础设施正是由阿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