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沟通方式上,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购物方式。对于零售商来说,互联网已对其经营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跨境电商交易的蓬勃发展。根据《2016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2.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额达2.09万亿人民币,占80.4%。即使在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货物需求高涨的情况下,出口跨境电商仍拥有绝对优势,这种电商交易模式将在中国继续保持其主导性地位。
通过互联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拥有前所未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全球扩张中机遇与风险共存。零售商应如何带领公司走向世界?曼哈特软件的以下建议让你在走出国门前获得必备攻略,告诉你如何开展全球业务、少走弯路并积极思考跨境电商战略。
选择正确的全球物流战略
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为跨境购物担忧,其关心的问题主要在于买卖双方的信任关系、假货现象和订购商品的切实配送情况(物流价格、配送速度和信息更新),这也是消费者对跨境购物疑虑重重的主要因素。跨境电商有多种模式,零售商采取何种发展战略还取决于各自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许多零售商起初使用其现有的位于中国的物流配送中心来实现全球订单配送,但很快就发现在进行多国跨境交易时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
为了寻求跨境业务发展,许多零售商正试图寻求与目标地区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甚或在目标地区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与目标地区的第三方物流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零售商能节省成本、并及时满足客户诉求。但这意味着零售商只是通过第三方供应链配送商品,却不能真正了解他们将提供何种服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尚且可行,但如果零售商遇到交易额增加或有意将业务扩展到另一区域时,就真正需要采取战略性措施,构建自身供应链以提高效率、增加利润,并提升客户体验。
在国内,京东(JD.com)和EMS已经就全球跨境业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含多领域深度合作,如海外仓储和小包裹直邮,以提升商品交付效率、降低成本。对零售商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金钱和时间实际上是制定跨境业务战略过程中的巨大阻力。无论是建立海外仓储中心,还是采取与本地或国际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的战略来实现跨境业务的本地配送,最重要的是公司战略都需基于企业现有的业务发展状况。
灵活的供应链优化方案
当目标市场从本地转向国际时,便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不仅代价昂贵而且需要当地员工进行管理。但是,自有的物流配送中心也意味着零售商自身能够实现流程的有效管理。在提高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令人十分头疼。双重运输这一效率低下的现象仍十分常见,当涉及一些诸如快时尚的产品类型时,运输的延误会导致这一类型产品错失最佳销售时机。
因此,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对于跨境电商业务的扩张来说至关重要。采用更为灵活的采购策略以降低供应链成本对于眼界卓识的零售商具有实际意义。在国际业务运营中引入基于系统的最佳案例可使零售商打造敏捷高效的供应链,提高营收并实现跨境销售利润的最大化。
例如,如今全球商品流动愈演愈烈,零售商需做到战略布局,以确保库存合理分配,同时保证物流配送以支持库存分配,进而快速响应配送过程中的变更需求。作为战略的一部分,季节性库存的配送服务应考虑到地区气候的差异性。例如,一旦零售商所在半球的夏季服装销售期接近尾声,剩余库存就可以在另一半球作为当季商品进行销售,这也是灵活应用跨境供应链管理的典范。
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当人们在不熟悉的境外地区购物时,总会产生各种担忧。虽然不同地区的顾客对于物流服务的期待是不一样的,但跨境零售网站的退货流程还是常常令人望而却步,甚至会让许多顾客在一开始就放弃购买。为了消除顾客的疑虑,零售商更应当提供个性化、本地化的购物体验。而在全球化供应链中需要考虑到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退货。
每次电商交易都需遵从退货政策,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这些从万里之外寄回配送中心的包裹呢?此时,我们便能看到有效的订单管理系统、良好的库存可见性以及敏捷的处理流程所发挥的作用了。为了最大化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效率,零售商应当考虑使用当地物流配送中心,并将商店中的无损坏退货产品作为订购商品来重新配送。而本地化地处理退货可能也需要与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携手进行,并且确保对方能够在当地提供正规的沟通渠道以确保售后服务保持较高水平。这一过程的管理将会对该品牌能否快速顺利地打入该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零售商应当对订购页面、交易语言和支付方式进行本地化调整,方便当地顾客;雇佣能与顾客进行沟通的当地售后服务人员,并向他们提供适当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可以及时追踪订单物流派送或退货流程的实时状态。而授权本地呼叫中心服务代理,并确保其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也将是提供个性化购物体验的一大关键。
灵活的政策和多变的市场要求跨境电商能够适应大潮流,强化自身基础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注:作者陈旋系曼哈特软件中国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