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众多预言已经在今天成为现实,他认为,数字化生存既是一种社会生存状态,还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事实上,数字化生存不仅适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0年后的今天,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传统行业不得不做的选择,在金融这个天生就与数字化密切相关的古老行业更是如此。尤其在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日渐崛起之后,传统金融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逐日递增。不仅如此,传统金融业更需要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顺应客户消费和行为习惯的变化,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客户体验。
正如第三方分析机构IDC所认为的那样:数字化转型是中国金融行业的必经之路,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第三平台及其基础之上的机器人、3D打印、虚拟/增强现实、物联网、认知系统和下一代安全等六大技术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利器。
这些新ICT技术的涌现和应用,必将重塑传统金融业。那些率先觉醒的传统金融巨头则有望通过积极应用新ICT技术,逐步完成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科技时代的新巨头。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传统金融业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
关于数字化转型,IDC曾经对2000位跨国企业CEO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67%人认为,截止2017年底,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所在企业的战略核心;预计到2018年底,全球有超过50%大型企业将拥有完善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如此多的企业选择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为了在新的竞争形势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获得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加快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还能帮助企业增强对于未来的洞察力,实现更加科学的企业决策和发展。
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这样的数字化转型趋势同样不可逃避。在华为联合德勤发布的《数字时代银行的转型与重塑》白皮书中,客户行为和预期的变化和新进入者被认为是银行必须实施数字化转型才能顺利应对的两大挑战。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渗透在不断深化,客户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客户行为模式对银行业提出了随时随地、知我所需、量身定制的新需求;其次,新进入者正在不断地蚕食银行价值链,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方面拆分传统上由银行提供的一揽子服务。
作为新进入者的代表,金融科技企业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传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度,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由商业模式为主的创新转向由科技驱动的创新,甚至有人认为,金融科技将彻底颠覆传统金融业,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将取代传统金融巨头。
不过,这样的言论未免耸人听闻。事实上,在金融与科技相融合的探索上,传统金融业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最初的计算机代替手工发展到业务联网处理,再到后来的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等。不仅如此,传统金融业所拥有的牌照优势以及海量用户数据的优势同样也是新兴金融科技企业所不具备的。
中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应从三个层面入手
有国外媒体报道称,在过去一年中,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已经关闭了数百家分行,并加速向自助电子渠道、手机银行、网银和ATM转型。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客户的行为习惯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线上操作普通业务。
事实上,传统银行向移动化的转变只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面对宏观经济下滑、利率市场化变革和互联网金融等诸多挑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新ICT技术重构用户体验、商业流程、产品与服务以及商业模式,进而实现转型、创新、增长,已经成为传统金融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所在。相比较而言,欧美领先的金融机构在IT基础架构上较为成熟,他们目前更多聚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探索应用上,并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而华为与德勤的联合研究认为,中国金融业在借助新ICT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目前主要应从三个层面来入手:基础架构、大数据、服务创新。
1、基础架构层面。尽管众多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多年,但近年来云计算、虚拟化、开源等技术的崛起,也给传统金融机构的基础架构带来了新的挑战。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服务器整体拥有成本高、支撑业务创新的能力弱、可用性低等,而通过金融云的建设,传统金融业的基础架构将在应用可用性、业务稳定性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能够支撑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
2、大数据应用层面。众所周知,传统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数据,且擅长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在风险控制等能力上表现突出,与一般金融科技公司所掌握的互联网数据不同,金融机构所掌握的数据更具金融价值。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加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服中心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分析、创新信用评级、准确的风险评估及增强的决策支持等业务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3、服务创新层面。这里所说的服务创新,着重体现在针对最终用户的服务创新,尤其在互联网深入应用的今天,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如何开展用户的服务创新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大与最终用户的互动,将用户的金融行为留住,传统金融机构应重点发展手机银行/远程软件及服务、社交渠道及数字营销、全渠道整合及新一代客户界面等业务应用。
积极拥抱新ICT技术 金融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有迹可循
被称“最优秀银行家”的摩根大通主席杰米·戴蒙(Jamie Dimon)已经将公司描述成一家科技公司。据了解,在2015年,摩根大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近90亿美元,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科技团队规模达到4万人之多。不仅如此,摩根大通也在加强对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研究和投入。
而早在五年前,德意志银行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计划,通过云计算的部署大幅降低IT基础设施的成本,推动实现全球IT环境的现代化。去年三季度,德意志银行宣布将在都柏林建立数字技术的创新开发实验室,通过对银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以及大量创新性技术的开发提升银行的客户服务和产品创新能力。
如果说摩根大通相对较为超前,那么德意志银行的做法则颇值得中国金融业借鉴。从五年前通过应用云计算变革企业IT基础架构到去年开展大数据等创新应用,德意志银行走过的历程与当下中国金融业数字化的转型路径几乎完全吻合。
在中国,已经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推动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招商银行通过与华为展开全面合作,正在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先的新ICT技术进行敏捷创新,强化内部以人为中心的数据整合,以支持向更加实时、按需、全在线、服务自助和社交化的客户极致体验的未来目标迈进。而中信银行则通过应用华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呼叫中心解决方案,积极开展下一代客服中心平台的建设,以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去年12月,华为携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基于KunLun开放架构小型机的“银行个人核心业务系统联合解决方案”,该系统的成功上线也标志着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进一步开放化转型。
凭借服务全球300多家金融机构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全球10+家顶尖金融机构和ISV开展联合创新,华为可以帮助金融行业从平台、数据、渠道三个层面重塑IT,加速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其中,基于开源OpenStack的金融云助力金融产品快速创新;金融大数据通过实时和批量数据处理引擎为核心,实现精准营销、实施反欺诈等价值应用;全渠道银行则将视频、协助交互能力扩展到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所有交互屏幕,实现全渠道类柜台面对面服务。
[3月20日至24日,华为将携手合作伙伴和客户参加“2017国际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 2017)”,从商业、技术、生态三大维度展示和分享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SDN等领域的创新ICT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在智慧城市、金融、电力、交通、制造等行业的成功实践,交流与探索数字化变革的路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