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知识自动化”发布的名为《躁动的智能制造工程盛宴 (深度)》在朋友圈热转,该文对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剖析,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本文作者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林雪萍,以及英诺维盛(北京)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赵敏。
赵敏是中国著名的创新方法专家、研发知识工程专家和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多年前编者曾有幸采访,聆听TRIZ创新方法学,其独到的思维体系与创新方法论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2月初,工信部规划司在官网公示“《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们知道,国家战略规划,从规划到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不仅仅落实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可能,即使是规划本身,也不是圣经,也存在各种可能性。辩证地看待,或许是合理的态度。以下是《躁动的智能制造工程盛宴 (深度)》全文。
躁动的智能制造工程盛宴 (深度)
作者:林雪萍 赵敏
德国电子与电气工业协会(ZVEI)认为,“基础版工业4.0”处于进行之中;而 “预备版工业4.0”只要不到5年的时间,而从“完整版工业4.0”则在五年开外的时间。
去年西门子一个领导人说,需要10~15年来实现工业4.0。似乎恰好印证了ZVEI的说法。精准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合伙给出了实现工业4.0的时间表。
你有时间表?我有快快跑!于是,我们在智能制造,这个既不像工业4.0、也不像工业互联网的领域开始启程,闷头快步向前。
1+X全部出牌
中国制造2025像一个时间预言故事,它在前方向我们招手。十年之约,期待多多。
本月10日,中国制造 1+X的规划体系全部出台。作为对1(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体系,X彻底打开: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已经完成。
这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牌局已经出手,顶层设计貌似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图2 1+11的牌局 信息来源:《中国制造2025》,南山工业书院整理
智能制造工程的贡献何在
1+X是一个均匀的布局,中国制造2025需要协调式的发展。但可惜的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均衡,在实际的投入和激发业界的热情上,已经严重偏颇。
智能制造工程是最肥的一项。它几乎切走了最大的蛋糕。几十亿专项的投入,使得它也成为2025最热闹的一个战场。
“智能制造是中国2025的主攻方向”,是指“智能制造工程是2025的主要投入战场吗?”
智能制造工程,貌似一个叫做“貔貅”的物种——爱吃钱财,只进不出。它吃下了最大的财政预算,却很难看清楚它到底对行业的贡献是什么,包括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当然,一堆含义模糊的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总结,还是列出来不少。
智能制造到底是什么?此问现在还是一笔糊涂账,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智能制造是一个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曾经被冰冻过很长时间,如今被借壳出世、瞬间爆红的热词。然而,三个巨大的疑问犹存:
一是清晰的定义与描述;
二是与过去的历史是有序传承还是全新边界;
三是与当今流行的工业4.0、工业互联网到底有何异同。
在当下轰(zheng)轰(fu)烈(sa)烈(qian)赶路之际,既无深刻定义,又无普遍共识,任由工业貔貅大力向前,几十亿的大手笔投入,是不是过于乐观?
更进一步地,智能制造的体系框架是什么,模型结构是什么,实施标准是什么?
毫不惊讶的是,目前这些也都处于混沌之中。
体系框架是缺失的,建设思路是歧义的,主题定义是含混的,实施路径是雾霾的,只有花钱是大把大把的。放在一个追求强国、急于追赶的中国制造,这恐怕是一场不合时宜的盛宴。
有人强调对德美工业战略与体系在消化与创新上“有个过程”,我们不妨看看近邻日本,昔日“智能制造”术语的发明者,是如何面对德美工业战略来构建符合国情的工业体系的。
日本工业价值链战略级化IVI在2015年启动以后,2016年推出了备受行业关注的智能制造单元SMU,以及旨在连接不同企业的“松标准”,并在2016年12月推出了智能制造框架白皮书IVRA,成为一个里程碑的建树——它指向企业如何进行连通,给出了开放灵活的接入规范和架构,通过智能制造单元和工业价值链来持续产生价值。
这是日本对世界上智能制造的贡献,日本人非常自豪地说。
这是一个工业体系的贡献,是一个整体工业框架的贡献。
图3 日本开始对标主流框架,信息来源:日本工业价值链战略级化IVI
我们的智能制造工程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
难道真的是:一大堆设备采购订单?
2015年、2016年的示范项目、专项项目?他们产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图4 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信息来源: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与示范项目列表 南山工业书院整理
图5 新模式项目最终版,信息来源: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与示范项目列表 南山工业书院整理
看着那些鲜亮的入选名单,难免就会有一种喜感。那是大户人家请客的嘉宾名单,是光彩墙上贴出来的名人榜。他们变成了光环的一部分,变成了制造业的优等生。各种真真假假的实践,被送到了聚光灯下,必要的时候会送到各地巡展、或者迎接各地来访的朝拜,甚至,接待朝拜也变成了一种赚钱的生意。
而在智能制造的强势聚光灯下,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似乎都是智能制造的衍生品了。而中国制造最深刻的拦路虎,诸如精益、质量、工业技术的体系化等都变得像是陪衬的低音小夜曲,可有可无的小红花。
一个工厂的改造,真的需要示范吗?高手在民间,逐利在江湖。在对于智能制造好多理论都没有突破、轻重环节顺序都没有梳理清楚。
“示范工程”像是一块突然吊荡在树上的肉块,搅乱了江湖竞争觅食者之间的公平。
别把2025搞成拼盘工程
去地方一些企业考察的时候,都会提到用到的都是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软件、最好的仓库。纺机行业、电子行业等诸多都是如此。
这些说法有何半点值得自豪?
如果智能制造是一场即将深刻影响中国工业的浪潮,那么领导思维的变革为上策,改造员工精益思想与创新冲动为中策,而下策就是设备升级。
不幸的是,我们采用的下策。一个动辄2000万、5000万的示范工程,到底有多大意义?到底示范了什么?还是一种变相鼓励“花钱上高大”的补贴。
如果按照这种示范项目的逻辑,我们的车间,不过是国际最新设备万国博物馆而已;我们的设计研发,不过是全新版本国外软件的乐园。
一不小心,2025大把的预算,变成了设备升级的障眼法。
让我们看看其中一个《工程实施指南》的实例。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
这种数字列举式的铺陈,充满了文牍主义式的浪漫主义想象和先入为主的裁决。如果说攻克关键技术,还有必要国家投入攻坚的话,新模式真的需要培育推广吗?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是市场孕育的,还是花钱培育的?市场是最鬼的精灵所在地,新模式只要有利可图,市场都会一拥而上,拦都拦不住,为什么要花钱去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 还有推进十大装备集成应用,搞装备的都很清楚,核心问题不是集成,而是基础。我们会不会,把昂贵的膏药贴错了位置?
那么,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Manufacturing USA这么大的名头,投入多少钱?
整个首批十五个Manufacturing USA计划中,来自联邦政府的资助仅为10亿美元(不包括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企业投资等),分5至7年内完成投资。在此之后,各个创新研究院需要自负盈亏,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美国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个综合性推进体系(是的,又是体系!)。
图8 美国创新中心的技术重点,信息来源:NNMI,南山工业书院整理
对于美国已创建的创新机构的重点特色技术领域,从统计如图所示,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所有涉及技术领域中,按被列为创新中心关键技术的频次,计算与材料及材料工艺相关的占了逾三分之一;12家创新中心,有7家涉及了材料工艺,6家涉及了材料。
或许有人会觉得美国制造创新网络Manufacturing USA不过是中国1+X中的1/11,中国也有自己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计划。实际上,培育新技术并推动新技术的实用性转化,这才是制造业的根基。不育根基,何以成木?十年树木,难道不是从2015到2025所隐喻昭示的一种?
而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像是积木游戏。人家在培育树根和花芽,而国内大堆成人却在用毫无新意的木块搭建出梦幻版的积木殿堂。积木殿堂,再漂亮,又当何用?
智能制造工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90年代的CIMS工程。CIMS工程,容我们回头再去算一下这本历史帐——迟早要去反思和面对这一曾经轰轰烈烈却悄无声息而收场的示范运动。但历史尚未走得太远,它留下的提醒依然带着一代人的体温:示范项目,是一种最粗暴的分钱方式,而且天生势利眼。
示范工程过于急切,就会变形成拼盘工程。
大户人家才会收到邀请,从容进入白名单库。然后几家“有身份的人”相互结盟,专家心照不宣地评审,之后就是主体分钱、牵头单位分钱。真正做事的单位,有的恐怕只能最后喝点剩汤。
当然,喝汤也还不错。毕竟,大量的创新主体还未曾赴宴呢。
当然,还有中小企业?可是,Who cares.
如果我们收心且静气地去观察美国制造创新网络Manufacturing USA在过去两年在干什么?我们会惊讶于美国顶层规划,也是一台罕见精准的机器。它从不同的制造业方向(目前已确立14个创新机构MII),严丝合缝地上演了十四幕海选大剧:目标明确(首先定义解决什么问题)、全程透明(几轮筛选)、全面参与(每个都涉及到上百家公司)、技术线路图清晰(创新机构率先要解决的问题),搞成了沸沸扬扬的全民参与、全行业受益的面向未来的工业舞台大戏。
这场搅动美国工业界的国家大戏,十五根支柱,联邦政府七年投入才区区十亿美元。这算不算发达国家的小气?
还可以再追查一下德国人对工业神话的投入,“德国政府到目前为工业4.0技术研究和创新只提供了约2亿欧元”(摘自德国墨卡托“中国制造2025”研究报告,工业4.0研究院译)。区区2亿欧元,搅动了整个世界。
后记
中国制造2025是需要赶路的。而基于理论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精准定义,是赶路的罗盘。梳理1+X之间的内在连接关系,是重中之重,不可偏科。
目前中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主管单位爱之深、情之切,因此心切之下出急招,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顶层的设计事关重大,顿一顿,慢一慢,结果可能会更好。
德国墨卡托研究报告认为,在智能制造中,“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将是喜忧参半的。由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基础薄弱,中国在未来十年内进行大规模和整个经济范围升级的宏大目标很可能无法实现。
不知道德国人的“喜忧参半”,是德国工业之喜,还是替中国制造之忧。如果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钱砸向示范工程,而全然不去思考智能制造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工业化的逻辑顺序,浪费金钱还不算是致命的。
最可怕的是,当各国在同一个工业大潮中行舟赶路时,我们居然选错了浪头。
(作者简介: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赵 敏,英诺维盛(北京)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鸣谢南山工业书院的黄昌夏在细节处的支持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