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8年稳居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第一,占有国产高性能34%以上的市场份额,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创新特等奖”、“2001、2003、2004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多项国家级殊荣,似乎自创立以来,以技术实力见长的中科曙光就一直以这样骄人的成绩走在国产品牌前列,同时它也是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一面旗帜。
2008年,在多数人还不清楚“云”为何物时,曙光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就已破壳而出,由曙光信息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华挂帅,组建了独立运作的云计算团队,携带着中科曙光的基因来到了全新的赛道上,向着云计算应用全速前进。
凡全速前进的,都源于一种近乎终极的动力。
观六路,为什么要剑指综合性信息服务商?
过去,国内的核心信息设备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不但价格高,信息安全也难有保证,曙光团队作为当时的设备供应商,潜心于核心硬件,打破了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格局。但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打造设备自主品牌后,曙光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发展。
彼时,核心设备行业已然陷入了上下两难的尴尬境地。上游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得国内厂商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掌握于英特尔等国外厂商手中,而下游则出现了采购愈发集中的情况,价格的竞争趋势愈加激烈,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厂商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行业门槛的不断降低更是一再缩减着制造商在设计产品上的附加价值。
“我们一定要向着更综合的信息系统服务商进行转型,不光要硬,还要发展软实力。”聂华认为,未来的技术正向着大数据技术转化。在设备制造逐渐触达行业的天花板之前,曙光不再局限于设备的设计和生产,云计算业务模式的出现让聂华及其团队意识到这是一块极具潜能的领域,2009年12月,曙光公司与成都市政府联合运营了中国第一个按商业规律运营的云计算平台——成都云计算中心,遂开启了曙光全新的业务模式。
历经八年,曙光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诸如无锡云计算中心、宜昌城市云等三十多个具里程碑意义的“云”工程。
凡方向为综合性信息服务商的,都源于一种创造大未来的梦想。
面向城市云,就是面向云城市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由于各个行业均存在一定的纵向维度,城市在实现对各方面高效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数据割裂不易整合的问题,数据孤岛成为横在城市信息化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智慧城市概念的落地更加剧着打破数据孤岛的迫切。
“如今,生活中很多服务模式已从原来的软硬件集成的业务模式变为人们直接享受云计算的服务了,其实,政府同样也在享受云计算的服务。”云计算服务可以大幅降低政府信息化的成本,认识到这一点,聂华带领其团队以地域边界为基础,以各个城市的云计算中心为载体,为特定区域提供定制化专有云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城市云”应运而生。
据聂华介绍,刚提出“城市云”这一概念时,许多业界专家对单靠城市力量支撑起集合了所有数据资源的云计算均持怀疑态度,面对外界争议,聂华站在曙光公司的角度看到了属于云计算的不同应用方向,“曙光的基因决定了常态的商业云计算业务模式并不适合曙光的发展。”聂华认为,云计算中心可以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但政府部门间、行业间、政府与行业间的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却阻碍了信息的畅通和数据的汇集,只有上升到城市级的云计算平台,才有望破除这些壁垒。
城市级的数据资源服务平台是城市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如今的曙光城市云中心已不仅仅是城市的基础硬件数据中心,还能够向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提供各类高品质的云计算服务、数据服务和智慧应用服务,更在支撑城市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充分结合曙光固有的技术,并发挥背景优势,通过“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达成了企业利益与政府有序管理的良性循环,使得城市云业务以较为平稳的节奏推进。正如聂华所说:“我们找到了一种模式,为各种云计算找到了健康的运行模式。”
凡致力于消灭数据孤岛的,就是在为世界赋予智慧。
乘其势,为什么编织城市云的“捕梦网”?
从传统硬件设备制造商转型为云计算服务供应商,硬件设备成为曙光做政务云的优势。一方面,城市的政务数据对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在曙光自有的安全架构的设计、安全的布局、安全的管理、安全的统一等各种防护下,可以很好地实现政务数据、政务中心的安全可控。“智慧城市的建设,未来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安全保障也是需要技术来支撑的”,谈到数据安全问题,聂华语气中透着坚定:“基于自主设备全套的解决方案,我们有底气。”
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商务云计算大而全的规模,曙光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不依赖规模而是凭借高质量的服务能力,用较小的规模就能服务更多的应用。基于设备制造商基因,曙光软硬件结合的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厂商。聂华介绍,曙光尽其最大的可能发挥服务能力并挖掘数据价值,弹性布局云计算中心从而释放拓展空间。同时,围绕公司核心业务,通过核心产品跟公司形成紧密的联系,能够及时获得原有研发体系的支持,技术上能够获得实时的横向交流补充,极大地提升了云计算业务的自主性与效率。“恰恰是作为设备厂商,对弹性和软硬件之间的应用结合可以更好更充分的优势发挥出来。得益于我们有一个大后方的支持,可以让我们云计算更向前走。”
随着城市云数量的增加,曙光的核心优势亦随之凸显。2015年初,曙光发布了“数据中国”战略,开始了“百城百行”的布局,百个城市百种行业,由于每一个城市虽有高度相似的结构,也有自身的特色产业,故而每个城市在建设云中心的过程中其建设方案并不全然相同。曙光随时间不断沉淀的应用促使“百城”与“百行”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每个城市均构建某一行业的云平台,多个行业云平台汇集就能形成该行业的解决方案,且各个云中心相互之间又有借鉴性,在这张由城市云连接而成的“网”上,数据不再需要跨城市传输,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也能在这张网上得到迅速的推广复制。“百城百行”推行一年多来,目前曙光城市云数量已超过30个,而逐渐进入平稳期的这30多个城市,则能够支撑更多城市的云平台建设。
构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
鲜有人知的是,成都云计算中心作为曙光城市云的“首秀”,其建设过程并非顺风顺水,即便经过了三年的探索期,政务云却没有和政府建立足够的黏性,聂华意识到,如果让城市云停留在城市云1.0的阶段,曙光的身份就只能是设备托管方,由此,聂华带领团队向着城市云2.0以及更高阶发起冲击。
所谓的城市云1.0,是指通过城市云平台统一承载原来分别由各个信息化使用部门运营维护的应用系统,物理上的集中简单却很难体现出曙光的核心价值。而城市云2.0则是通过构建弹性的云平台将应用系统数据整合,为政府有效决策和管理给予数据支撑,从而提供虚拟服务。共享的硬件设备可以有效保障余量供应,大幅缩减了高峰低谷期政府信息化建设经费,能够真正实现云平台的弹性化。
随着曙光城市云的做大做强,已有部分云中心叩开了更高阶形态城市云的大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仅让各个应用在一个平台上运行,还通过交换、比对、融合共享,以“数据仓库”的形式为各部门推送数据,彻底打通数据,提升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极大简化了智慧应用的建设和拓展。
聂华介绍,曙光下一个目标是城市云4.0,即在大数据时代,根据现有政务数据和应用将数据盘活。构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由数据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构筑城市云的意义,更是共享数据真正的价值。
口碑为道,为什么大数据时代要在稳中求胜?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如何在海量无关的数据里面淘出真正的“宝藏”。聂华说,不同于商业大数据,政务大数据的数据规模其实并不大,但是数据权威度、精准度非常之高,相当于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对于这些金矿级的数据,数据挖掘并非真正的难题,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守护数据的价值并将其完整地呈现给客户。
不同于过去通过拜访客户就能达成设备的销售量,在关系到一个城市未来数年的电子政务战略合作和应用发展的时候,单靠拜访很难达成和城市的密切连接。“要跟城市形成紧耦合就要深入到业务里面去,让他信任你能解决问题,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和卖设备的思维、拜访客户的频度、管理客户等都截然不同,这就是所说的服务。”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给每一个中心尽量做扎实、做好,做成每一个中心都是我们的名片。”聂华深知口碑效应在政府之间、行业横向之间交流的重要性,经过多年来的打磨,如今许多政府客户都是慕曙光之名而来。在聂华看来,某项突出的优势并不足以撑起口碑的大旗,而是扎实的技术基础、清晰的业务框架、完备的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综合特点形成了曙光独有的优势,成为让客户信服的“曙光基因”。
聂华说:“去争去抢一些不现实的市场,或者不符合自己基因的市场可能对自己的企业是一个伤害。”或许正是这种敦本务实、踏实从容的“曙光性格”,让曙光被大众所熟知,也让曙光云被业界所认可。
只要认可和允许理想之光一点一点地照进现实,就可以获得永恒的成功
智慧城市的表现形式是政府管理更高效,百姓生活更便捷,经济运行更稳健,城市发展更有竞争力。聂华认为,智慧城市的重点不在于最后呈现出来什么样的变化,而是政府、居民、产业等各方要怎样应对这些变化。“智慧城市是一个建设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没有上限。”
纵观人类历史上诸多的理想城市理论,无一不是在时代进步基础之上提出的被认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问题的理论模型。然而这些模式真正落实的效果却不够理想,原因在于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往往高估了新技术可能带来的突破而忽略了城市系统的复杂性。聂华很清楚,智慧城市只是方向,而不是终点,但是只有朝着“让城市更美好”的方向奋力前行,理想之光才能一点一点地照进现实。
君子学而不已行无过,志士功在不舍用心一
云计算的发展演进也经历过低谷期,甚至有被人唱衰的时候,但技术出身的聂华基于多年从事技术研发的经验,在市场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定地相信这一方向的可行性。有了自己对行业的判断,也就有了自己的坚持,说到这里,聂华不无感慨,“我在这个公司工作了20年,这是我唯一的一个工作。”
面对各种质疑与挑战,聂华说:“很多的时候,一是想透了要接受;二是想透了要坚持;三是想透了要变革。都想透了,就一步一步去做。”回首曙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找准了技术变革的每一个节点,有所变革,有所坚守,变的是一次次技术的突破,不变的则是一代“云工匠”精雕细琢的执着。
心中有灯塔的人永远给力,没有失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