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了一个多月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刚刚,青云QingCloud(以下简称“青云”)宣布获得10.8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招商证券国际、招商致远资本、阳光融汇资本、中金佳泰、泛海投资等多家机构,蓝驰创投、光速中国等早期投资方跟投。
这是我国云计算行业财务性融资单笔最高金额,踊跃的投资人数量之多也实属罕见;充分说明市场对青云发展前景的认可。
据悉,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ICT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推进全球骨干网络建设、扩大行业与区域市场覆盖,以及增加企业服务生态建设投入,联合更多合作伙伴繁荣企业应用的开发与交付市场
青云成立4年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见证中国企业IT服务快速成长的过程。青云融此巨资,与其业务成绩、近期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云先后融资三次。
2012年6月,只有黄允松、甘泉和林源三位创始人的青云获得了蓝驰创投的200万美元A轮融资,当时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尚处于概念阶段;能够在云计算领域快速发展,青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始团队在企业IT服务领域的多年的造诣和耕耘——例如,CEO黄允松在IBM实验室就度过了九年的职业生涯。
2013年7月,青云公有云上线,除了少数试用者之外,当时青云的公有云平台鲜为人知。不到半年,2013年12月,只有7个人的青云就获得了由光速安振中国领投,蓝驰创投和经纬中国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成为当时中国云服务市场上最大的单笔融资。
2016年3月,青云完成了金额达1亿美元的C轮融资,此轮融资由两家人民币基金领投,蓝驰创投跟投。
“D轮融资是我们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资,接下来我们将启动IPO相关流程。”青云市场总监刘靓说。
首家实现盈利的国内云计算公司
成立初期,青云被市场解读成一家新锐、技术优势明显、初创的云计算公司。
早在初创期青云就确立了“企业级”云服务的标准,即完整性、性能优异、安全可靠、敏捷、极致弹性、快速扩展,强调网络要百分之百的二层隔离,这样才足够安全可靠;而只有灵活的组网能力和足够的硬盘性能,才能承载企业级应用,具备替代传统IT的所有能力。
青云公有云共经历了7次资费下调。在全国设有24个数据中心(其中北京5个、上海和广州各2个、香港1个共10个自营数据中心,另有14个合营数据中心)。
目前青云拥有应用中心合作伙伴、垂直行业项目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超过100家,公有云用户已经突破7万家。
除了公有云,青云在私有云领域获得快速的发展。通过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逐渐到能源、航空、政府、零售等各行各业众多的项目,验证了云计算在企业IT环境中替代传统IT的可能性。
例如,泰康人寿,目前在其北京数据中心和武汉灾备中心都已实现相当大比例生产环境的云化。在帮助众多大型企业将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的过程中,青云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
2016年,青云实现了千万级人民币净利润。这是中国的云市场里首家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也是全球云市场中最快实现盈利的云服务商;从创立到实现盈利,青云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
财务数字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青云商业模式的正确性,这也是青云正在从人员研发、数据中心和骨干网等各方面加速扩张的原因。
4年来,青云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目前的近300人,预计到今年年底将会有400多位同事;办公室也从一个两室一厅的住宅发展到全国6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武汉研发中心也已经于6月8日正式启动。
透视青云的云业务
“云之基石,自由计算”——改变生态,让企业用户使用IT设备资源时,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和自由,这是青云成立之初定下的愿景和使命。在青云工作了三年多的刘靓逐渐感受到云服务的使命:“传统IT太沉重、太复杂,价格太高,云服务将它变得敏捷、经济、弹性、轻盈,同时帮助整个社会降低IT复杂度,提高各行业业务创新的效率。”
有了清晰的概念和可靠的服务,才能够“取悦”企业级市场。
作为资源秒级响应并按秒计量的公有云平台供应商,青云现有产品涵盖IaaS全部组件、PaaS(主要数据库、缓存、大数据平台、对象存储等通用性编排服务等内容),以及由AppCenter构建的的企业应用交付与管理平台和企业级应用市场。通过云端SDN实现网络功能、私有网络及网络隔离;通过分布式块存储系统实现高性能I/O,通过实时多副本保障数据安全;坚持云平台的高度自动化,通过机器学习,以最少的人力投入实现系统的无限水平扩展。
公有云、私有云以及由一致的平台构成的混合云,是青云业务模式的一大特色。
在产品成熟度上,青云的私有云相当于把经过公有云多租户、复杂环境验证过的QingCloud云平台部署到企业的数据中心;由此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上少有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同时快速发展,并且都富有竞争力的云服务商。
在生态建设方面,2015年5月,青云推出QingCloud AppCenter,倡导企业级应用中心的模式。今年3月,AppCenter升级为2.0,通过降低应用在云上的部署、管理、运营的难度,鼓励企业应用的开发和商用,让所有企业用户都能够轻松、便捷地部署和管理自己的应用,通过业务/应用视角管理云上的所有资源;同时为所有的第三方开发者和应用服务商提供一个可以快速发布应用,并且具备一站式运营能力的企业应用发布和运营的平台。
借助AppCenter、云生态的建设,聚合众多合作伙伴,结合行业特色,把专业的IT服务带到企业的业务场景中,今天的青云已经不再是青涩的初创公司,而是成长为一家企业级云服务商(其特征是“企业级”)、一家云计算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标志是业务形态不仅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还包括IT咨询服务等)。
云计算从以资源为中心、并且逐渐得到企业认可的上半场,迄今已进入以应用为中心,深入企业业务场景的下半场,青云也将自己的最终目标定位于一家基于云计算的综合企业服务平台。
今年7月份召开的QingCloud Insight大会上,一系列具备承载企业核心生产系统能力的云服务和云平台产品与技术也将陆续亮相。
发展亮点
2014年,青云公有云快速扩展,一年内建了3个可用区,统一的全局管理、大规模云平台扩展,以及稳定运行是这一年技术架构的重点。
2015年开始升级网络架构至SDN 2.0,一个私有网络可以承载6万台主机,并且性能无损。北京建成了由双路环网、多个数据中心构成的3个数据中心,上海1区也是这样的架构。
2016年实现SDS架构的升级,上海1区升级到全闪存架构。青云所有PaaS服务都基于容器技术,Hadoop性能比之前提高5倍以上。
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
很多初创企业在得到融资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外界。但是这一次,青云竟然能沉下心“搁置”半个月再来发布。
“青云并没有把融资作为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融资不能证明一家企业的成功,而是企业发展进程中一件很普通的事;这一轮融资也并非财务需求,而是跟国内资本市场安排关系密切。”刘靓十分平静地说。
不过,在云计算市场,“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这句话用在青云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区区200多人的规模,青云很难跟3A(AWS、Azure和Ali)数以千计的国际化人才比肩;数据中心规模与技术实力,暂时也还难以跟他们抗衡,而且身后,还有以大批前赴后继的追赶者,一方面,现有UCloud等云计算厂商步步紧逼,华为、Oracle、SAP也开始涉足公有云领域,这些都是不能轻视的力量。
好在青云清醒地知道肩负的压力。
借助D轮融资,青云将加大研发投入、商业区域覆盖、拆分VIE(之后成为内资企业,将更加有利于拓展国内大型企业核心业务)、扩大生态建设。以应用为中心开展云生态建设将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推进AppCenter的应用种类和数量的快速增长,成为综合企业服务平台,青云目标十分明确。
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才10%;国际国内云计算市场潜力足够大,这不是少数几个厂商所能独占的,市场远没有达到充分竞争的红海阶段。
刘靓强调青云并不在乎公司在国内所处的地位,她借Gartner的分析师的话认为,两年后才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煮酒论英雄”的最佳时机。
的确,国内规模最大的阿里云,初创时也就是几个人在在西湖边上租了间房子,而且还差点被解散。
“接下来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方向,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是重点。”刘靓此番话似乎又说明此轮融资对公司的意义和价值。
不断扩展的盈利规模和提升的地位,是企业良性成长的一个明证。这也是投资人的目标。
在很多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往往面临投资人各种盈利要求产生的压力。在刘靓的印象中,青云的日常经营工作从来没有收到过投资人的压力:“我的工作里从来不需要跟投资人打交道。”相反,青云总是在考量投资者除了能带来资金,还能提供哪些资源和助力。
由此来看,青云是幸运的。
不出意料的话,两至三年内,国内资本市场就将跃现一只全新概念的高科技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