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间,据《财经》报道,新加坡知名资产管理公司毕盛资管创始人Wong Kok Hoi在一份报告指出,把京东比喻成中国的亚马逊是一个错误,京东对技术投入仅为收入的1%到2%,在技术领域的严重缺位让京东只是一家传统零售商,无法成为一个技术颠覆者。
在这份新加坡的知名资产管理公司毕盛资管创始人亲自署名的报告中,分析师查阅京东上市以来的财务报告指出,“从京东的财报中看到,没有证据证明其拥有大量的科技资产。在高水平上,京东在技术上的开销仅占净收入的1.1-2.1%。”
而亚马逊则多年保持了对技术的大量投入,报告指出,亚马逊自1998年以来投入超过60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9.1%,并且一直在增加投入。其中,2016年亚马逊在技术上的投入达到16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1.8%。
数据显示,贝索斯从十多年前就投入研发的云计算技术为亚马逊带来了丰厚的盈利,2017年预计年度收入达到150亿美元。资本市场已经将亚马逊视作一家云计算技术为主的科技公司,分析师对亚马逊云计算业务AWS的单独估值就达到了2700亿美元,占亚马逊总市值约六成。
亚马逊正在通过云、kindle阅读器、Alexa(语音产品)、Amazon Go(无人超市)等方面为股东创造实质性的价值,这也成为了亚马逊今年以来股价狂飙近一倍的价值支撑。
而京东除了传统的3C零售业务,并未看到科技领域的产出。如果从现在开始投入,Wong Kok Hoi认为,京东无法负担技术领域的大规模投入,“过去2年里,京东在核心业务和创新项目,如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上的技术投入几乎不存在或者非常少。”
对比亚马逊,“AWS在190个国家有超过1百万客户,击败了微软,IBM和Google等纯技术公司,拥有全球最高的市场份额。” 由此,Wong Kok Hoi认为将京东比喻成中国的亚马逊是错误的,“京东在技术支出和技术创新上无法和亚马逊相提并论,京东得到了它不应该得到的AWS光环效应。”
与投资方向相反,京东曾在2014年公布的五大战略中将技术列入其中。但京东云直到2016年才开始商业化,在市场上少见其身影。根据权威研究机构IDC的市场调研数据, 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上,阿里云占40.7%、中国电信8.5%、腾讯云7.3%、金山云6%、Ucloud5.5%、微软5%、中国联通4.6%、亚马逊AWS3.8%。
以该年总体市场规模计算,并未出现在榜单中的京东云计算营收估算其营收少于千万美元,与亚马逊2016年的122亿美元营收形成巨大对比。
云计算是经过长期投入才有规模化增长的行业。此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曾表示,中国云计算市场上,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而后来者腾讯、百度等在近几年才开始云计算业务,已经错失行业窗口期。
毕盛资管的报告认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玩家已经提前近十年对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京东在技术方面的劣势也让其只能放弃这块市场,“即使京东今天决定进军云计算业务,它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参与竞争。”
报告分析认为,京东事实上仍然是一个以售卖3C家电为主的传统零售商,剥离亏本的金融和物流业务之后才勉强盈利。基于仅有1%-2%的收入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京东不但在云计算这类公共服务领域无法确立存在感,而且在支撑自身业务的技术上也颇为捉襟见肘。
此前,京东在一次大促时服务器出现宕机,刘强东曾在微博喊话技术部门“增加三倍服务器”,而后据传刘强东将负责IT前端的李大学和负责IT后端的副总裁姜海东叫到办公室“喝茶”,桌子上摆着两杯茶、两把刀。
两杯茶和两把刀显然无法解决京东的技术困境。就在2016年年底,一份来自京东的12G数据包开始在黑市流通,其中包含数千万条京东用户信息,而后京东官方承认数据泄露源于一个2013年的安全漏洞,但这个漏洞在三年后才被发现。
资本市场显然也注意到了京东在科技领域的长久缺位。高瓴资本提交的最近3季度文件显示,其抛售了4400万股京东股票(接近18亿美元)。根据彭博报道,高瓴资本大量抛售京东股票,是在去年京东商城CEO加入高瓴资本之后。
虽然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京东实现了首次盈利3500万美元,但其CFO随即提醒投资者不要过于乐观,降低资本市场预期。截止发稿前,京东在上周经历了近7%的暴跌之后,市盈率依旧高达410倍。
Wong Kok Hoi在报告也提醒投资者,应该重新审视京东对技术投入的常年缺位,京东难以实现亚马逊的商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