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落下帷幕的2017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期间,华为承办了201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层论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信息系统建设分论坛,华为交通行业、企业无线等业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华为轨道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战略与独特优势
华为企业BG中国区交通系统部部长路海空介绍,华为在企业业务市场统一的战略是坚持“平台+生态”双轮驱动。具体到交通行业,即华为从过去的CT到IT再到云,聚焦于IaaS层基础平台,使能PaaS层,并在这个平台上与各合作伙伴一起,为交通行业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路海空进一步介绍到,华为“平台+生态”双轮驱动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中平台就像是航空母舰,生态就像搭配的各种类型的舰载机,整体形成一个强大的生态体系。如果只有航母没有舰载机就没有战斗力,而没有航母这个作战平台,舰载机也不会走得很远,所以华为希望在“平台和生态”的双轮驱动下,结合业界所有的合作伙伴,为轨道交通的客户们提供能够解决切实问题的ICT解决方案。
谈到华为的独特优势,以整个ICT业界的角度来看,从终端、管道,到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等,华为的产品解决方案最全,研发实力强,这是华为的优势。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领域,华为基于开放架构,提供开放的平台,合作伙伴可以在其平台上进行开发应用;与此同时,华为也是各个通信领域和国际合作组织的成员,而且是众多标准组织的重要成员,这就让华为的解决方案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具备有利的优势。
“华为拥有最完整的产品线和全球领先的技术与开放架构;华为服务轨道交通行业20年,拥有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资源,对行业深刻理解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华为还依托全球城轨生态实验室,创新实践,与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城轨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实践落地。” 路海空总结说。
华为轨道交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华为企业BG交通行业解决方案部部长王国钰回忆,从最初华为C&C08投入使用,到华为无线通信GSM-R第一次应用,华为在2G基础上适配整个交通行业的调度、信号等需求研发的专门定制解决方案,在国内或者全球都是主流供应商。
随着整个轨道交通运营业务量越来越大,所需的通信容量也迅速增加,线网传输从原来的155兆、622兆、2.5G、10G,到现在40G成为主流,华为在线网通信方面,包括单线、多线、线网到路网一直在发展。
在轨道行业,很多思路是从原来的大铁引过来的,自身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就是做了标准的推广方案LTE-M。前几年深圳蛇口地铁因为WiFi的干扰几次停车,而LTE-M把原来地铁行业的四、五张网络统一成一张网络,对于客户运营、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郑州地铁在2012年部署了第一条LTE-M,到现在五年了,从来没有出现过故障,这就是LTE-M的优势。
最近两年,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演进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层出不穷,例如智慧地铁、智能运营等,而这背后最主要的就是云,华为的城轨云解决方案,就是把自动售票检票系统、CCTV、综合监控都融合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路网中心和一个云平台上,以基支撑多种业务的需求。
现在,《反恐法》要求采用90天长周期保存录像,而且要求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很快将会达到高清、甚至4K级别。华为提供视频监控云,不仅可以满足上述需求,更能做到统一的维护、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高的资源利用率。
华为企业无线产品线总裁彭建华进一步指出:华为无线针对智慧铁路主要提供eLTE解决方案。去年华为在欧洲探讨了关于中国城轨标准的发展和进展,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今年欧洲也采用了类似的解决方案,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在LTE-M对于地铁的高效运营和高质量、高可靠的运营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华为作为最主要的技术标准参与者和解决方案的供应者,为提供了高质量的解决方案而自豪。
同时,城轨生态实验室作为一个承载平台,对接了非常多的业务应用,并通过与行业合作伙伴进行积极的对接、互通和测试,为整个产业提供基于标准的互联互通,以及资源共享、高效可靠的完整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运营系统。城轨生态实验室起源于华为为了把场景化、行业化做好的需求,它是一个创新中心,一个集成验证中心,也是一个为合作伙伴打造的开发中心,一个用户和伙伴甚至友商的联合体验中心,这也正是华为的独特优势。
“总结来说,华为依托在通信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为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提供高带宽、低延时的解决方案,未来在智慧地铁的建设中,更希望和行业同仁构建一个开放、弹性、灵活、安全的服务平台,助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稳定向前发展。” 彭建华说。
展台解决方案亮点速览
华为此次在展厅的布置上遵循了“平台+生态”战略,把合作伙伴的创新应用全部推到前台进行展示,客户参观时,尤其是一把手来了,看到的是平时熟悉的具体应用,这样就可以结合他最关心的业务问题立刻进行交流。
而在这些应用的背后,展示的是华为的云数据中心和华为的IT、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等解决方案。
华为坚信,未来的轨道交通建设应该是基于一朵云承载三张网络,一个是对内生产网络,一个是对内的服务网络,还有一个是对外的服务网络,简称为“一云三平台”。
此次展示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位于苏州的城轨生态实验室的实况画面通过光纤网络呈现在了展厅中,很多客户看了以后纷纷表示希望亲身到苏州的实验室参观一下。
针对行业痛点,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引领全球交通产业发展
王国钰谈到,轨道交通行业第一要务是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同时在应用方面存在后发优势,比如一个区域的新项目,可以通过新建一张网、一朵云来满足业务需求,但是在北上广深这些发达的地区,反而受制于传统的、已经建设好的系统。
针对这些行业特点,王国钰强调一定要有顶层设计,第一要把目标和愿景、未来架构和路线图讨论清楚。比如先从综合监控云等专业的云化做起,然后把几个系统融合进行云化,最后实现基于“一云三平台”的全面云化。第二是面对传统架构的束缚,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的规范和标准建设工作,跟客户、设计院、城轨协以及整个产业链保持协调。
还有一点就是样板和示范很重要,华为在一些地方做了一些比较领先的案例,愿意跟客户去分享。
以北京地铁16号线的建设为例:客户要求采用高清摄像机做视频监控,单站监控点180路左右,地铁专用系统和公安系统同时需要监控线路运营画面,需要在传输系统上为地铁公司内部的视频业务,及公安用的视频数据提供传输通道,单纯视频业务管道带宽6G,而且要求业务高可靠。传统传输系统方案带宽容量10G,完全无法满足16号线全部业务的传输承载需求。
华为通过PID技术实现40G传输带宽,首创了地铁传输系统增强型MSTP方案。有了40G的传输容量,就可以满足北京地铁16号线业务统一承载传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型MSTP方案,还可以做到业务的物理隔离,这样就可以保证视频业务的高可靠要求。
再如,深圳地铁11号线LTE综合承载项目中,全程18个站点、长度超过50Km,最高速度达到了120Km/h,是典型的“大站快车”线路;承载PIS、CCTV等视频业务,带宽要求高;线路涵盖高架、隧道、地面等场景,穿过深圳宝安机场,电磁环境复杂。
华为采用频偏纠正技术,保证了120Km/h高速场景下的宽带稳定数据传输,结合11号线实际场景完成隧道、高架、车辆段等不同环境情况下的无缝覆盖,并有效消除了来自深圳机场无线网络的干扰。
路海空谈到,目前国内已开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最长的城市是上海,第二是北京,现在中国有40多个城市开建地铁,不管是从线网的保有量还是建设量,中国都是全世界城市城轨建设的重要引擎和最大市场。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整体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个别领域更处于领先的地位。
未来,整个轨道交通的信息化将从原来的以线为单位发展为整体的网络化,武汉就是以整个网络为单位进行建设的,这样后续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智慧,整个城市一张网才能平滑地演进。这里面云化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同时也是华为的优势。路海空表示,华为希望从顶层设计到规划到可持续发展,基于“一云三平台”,为中国轨道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彭建华同时指出:华为是行业标准建设的贡献者,也是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首次在郑州地铁使用LTE技术,随后上海地铁5号线、深圳地铁11号线,以及宁波、重庆等地实现了包括强抗干扰纠错、先进编码算法等满足特殊需求的创新。未来行业协会也将建议新建线路均考虑采用LTE技术。
目前,华为仅LTE技术的研发人员已经达到一万多人。华为还是物联网以及未来5G技术主要的技术创新者及标准起草最重要的贡献者。华为希望结合中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成为全球智慧通信方面创新的引领者,同时也会把全球先进的经验和应用落地到国内的实践中。
LTE是工业极的技术,可以达到全球安全认证最高5个9的安全等级。其抗干扰能力、依托于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演进能力,以及长周期的生命供应能力和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随着未来自动化驾驶、轨道自动驾驶以及大量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可视化视频、物联网、云计算、视频云等大量的应用,带动了LTE技术引领着全球标准,同时也带动了全球轨道交通技术演进的速度。
点评:
城市轨道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面临三大挑战,一是IT难以快速适应城轨信息化智能化的业务变化;二是运维难度大;三是厂家锁定。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客户需要一个更加敏捷、高效、开放的数据中心。首先对业务的响应要敏捷,其次管理要高效,第三是开放。
华为在城轨领域已服务30 多个城市,近百条城轨线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善的方法论,相关的文档、工具支撑,以及项目管理经验和能力。
华为聚焦领先、开放的ICT基础设施平台,坚持以“平台+生态”战略,应对各种客户需求和挑战,坚持把平台做厚,把产品做深,助力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发展。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让我们祝福华为携手合作伙伴不断联合创新,为中国乃至全球交通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