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之初也够新鲜的,为什么就没发展壮大呢?”而后经政治老师悉心教嘱,才渐渐学会小心的区分“新生事物”和“新事物”。原来:只有发展壮大了的,才有资格被称为“新生事物”;没有得以发展壮大的,就只能算“新事物”,而非“新生事物”。循环论证嘛!
我已经远离政治考试好久了,但区分“新事物”与“新生事物”的习惯却一直未改。尤其身处IT这个疯狂创新的行业,不作好这门功课怎么行啊。
记得当年,ATM技术曾经一度被当作网络技术中的“新生事物”倍受推崇,不仅骨干网络竞相采用,连桌面系统也跃跃欲试,一时间,ATM到桌面的声音此起彼伏。我还曾有兴亲手安装过一种直接插在PCI插槽上的ATM网卡。当时甚感成就,然而几年过去了,这种网卡不仅没有如预期的普及开来,甚至已经难觅其踪影。就连我当年安装过的那片网卡,现在也光荣下岗,寂寞的躺在仓库箱底。而我当初与这片网卡搏斗的“宝贵经验”,当然也无奈的沦为屠龙之术。
与之相反的是古老的以太网技术。虽然这个“老事物”历经了FDDI、帧中继以及ATM等“新事物”的多次冲击,却始终屹立不倒,而且愈来愈枝繁叶茂遍地开花。最近以太网又借由iSCSI等技术,跟存储扯上关系,为本已经新面孔林立的存储领域,又增加了几分新元素。
按说以太网只是三层以下的技术,跟iSCSI这些四层以上的技术本无必然联系,但如今几乎每位iSCSI技术的拥护者,都在期待万兆以太网成为滋润IP存储生长壮大的春雨。今年四月SNW2006美国站的会议上,众多行业分析员和专业技术人士一致看好iSCSI及IP存储。历时4天的会议中,这个“新生事物”占据了近半数的议题。而所有夸赞的理由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性能价格比高(实际是说以太网)、周边技术成熟(也是说以太网)、适用范围广(还是说以太网)。
看来在IT技术中,要想成为万众追崇的“新生事物”,势必要与某些势力强大的“老事物”搭上血亲,否则就极有可能在昙花一现之后可悲的沦为“新事物”。
想当年IBM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经过数年技术攻关,推出过一种改良型外部存储连接协议。其最大特点是将并行的SCSI连接改为串行通讯机制,称呼也就此定名为SSA(串行存储架构)。这一技术在当时的确显著改善了存储连接性能,但其技术过于特立独行,以至于用户必须从主机适配器、阵列控制器到磁盘,统统更换为IBM独家专卖的SSA设备。没有了“老事物”做依托,SSA产品面市仅两年就黯然退出,结结实实的做了一回“新事物”。
SSA退市五年后,今天的SAS技术同样是并行SCSI的改良,同样需要用户从头到脚更换设备,甚至连名字都与SSA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SAS技术与SCSI这个“老事物”血脉相连,而这也正是SAS成为“新生事物”的秘密所在。子承父业乃天经地义,所以SAS的命运与SSA天壤之别也就顺理成章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InfiniBand和PCI-Express这一对冤家。两者同为高速串行I/O连接技术,都以替换PCI总线型系统I/O模式为最初设计目标。因此InfiniBand当年被称为“下一代I/O技术”,而PCI-Express也有“新一代I/O技术”的雅称。
论出现的时间,InfiniBand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Compaq、HP和IBM共同发起制定的,而PCI-Express则是在2004年才正式进入人们视野。别看PCI-Express比InfiniBand诞生晚了十多年,但凭借与传统PCI的血缘关系,PCI-Express现已顺利进入各种主机系统,名副其实的成为PCI-X的接班人。
反观InfiniBand则形式迥异,徘徊在主机之外多年,InfiniBand终于死了替换PC总线的心,转而专注于系统间的高速交换。所幸InfiniBand性情乖巧,善于随机应变,才没有像SSA那样郁郁而终。近来InfiniBand又意欲与万兆以太网这个“老事物”联姻,以期彻底摆脱“新事物”的命运。如果InfiniBand最终通过这门亲事得以幸存甚至发扬光大,则更加说明“新事物”必须受“老事物”眷顾才会蜕变为“新生事物”的道理。
IT技术中的这种“裙带关系”,其实说明今天的IT系统在饱有创新性的同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的顽固性。由于系统过于复杂,颠覆性的革新往往没有修补性的改良更受欢迎。这就像一栋大厦已建至半空,这时既便有新的奠基材料出现工程也难以受益。
当然IT系统的主旋律依然是疯狂的创新,既便是那些未成正果的“新事物”其实也为后来的“新生事物”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而且在技术领域中,“发展壮大”永远都只是相对的概念,所有目前先进无比、风光无限的技术,最终都会被更强大的后来者替代。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上述评论仅代表存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DOSTOR观点。
点击此处浏览该存储专家博客:http://space.doit.com.cn/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