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享生态” CIE 2017中国IT教育博鳌论坛圆满召开

2017年11月11日-12日,以“产教融合,共享生态”为主题的CIE 2017中国IT教育博鳌论坛,在海南省博鳌东屿岛大酒店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汇聚多方智力资源,邀请国内在IT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知名企业家,以全方位的视角,从趋势观察、实践共享、技术变革等多维度展开深度探索,搭建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媒体、资本和企业的高端交流平台,凝聚各方合力,推动中国IT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图片描述

CIE 2017中国IT教育博鳌论坛圆满召开

秉承多年深耕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2017中国IT教育博鳌论坛,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大会论坛包括”产教融合,生态共享”1个主题论坛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VR+教育”、”开放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实践案例分享”4场分论坛。

本次论坛共吸引600余名参会者,其中包括100+IT企业高管、知名企业家与产业研究者,30+创新演讲及对话,10+产学合作优秀案例分享,了解教育最新政策与产业趋势,以及最新产教合作模式。

国软教育研究院首批专家颁证仪式隆重举行

国软教育研究院是由全球最大中文IT社区CSDN、《计算机教育》杂志社、中关村软件园等多家IT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成立的专注于产教融合研究的非盈利、独立第三方机构。研究院将依托高质量的专家智力资源开展IT教育领域的研究、产学合作交流活动。本次论坛在博鳌的顺利召开就是研究院专家共同努力和推动的成果。

图片描述

国软教育研究院陈钟院长和邱钦伦执行院长为专家颁发证书

产教融合 共享生态

在上午的主会环节,北京大学周明辉教授发表《开源对软件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主题演讲,她表示开源是世界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面对开源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需求,开源人才的供应无论在质或量上均存在较大不足。紧接着分析开源发展及开源人才的现状,剖析开源人才的能力特点及其培养需求,对开源软件人才的培养实践进行总结,并提出对未来教育实践的展望。

图片描述

北京大学周明辉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员徐晓飞教授发表重要演讲,介绍了新工科建设的相关背景与新特征,并结合软件产业人才观、工程教育观念,阐述了新工科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IT相关专业创新与知识体系结构、新工科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关键要素、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等方面内涵与实施途径,探讨了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科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作用,最后还提出了对新工科教育与IT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图片描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员徐晓飞教授

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本次论坛还进行了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颁奖,《计算机教育》杂志从2015年和2016年两年发表的共1197篇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论文4篇、二等奖论文6篇、三等奖论文9篇。

图片描述

徐晓飞教授为一等奖作者颁发证书和奖杯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软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陈钟教授,发表《中国软件人才的现状与思考》主题演讲,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激增。陈钟教授对当前形势下IT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了分析,就国软教育研究院在”产教融合、共享生态”思路下如何实现协同育人提出以下倡议:一是产教融合,要聚焦课程。研究院应携手企业、技术社区和高校共建IT教师生态圈,形成协同育人的新平台;二是创新实践,分层实验。研究院应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应用便携式实验教学环境,通过分层实验的模式,帮助一线教师将新技术便捷高效的传递给学生,助力新工科人才实践;三是协同育人,共享生态。研究院应有效链接高校(育才中心)、技术社区(演练场)和企业(用人高地),创造协同育人共享生态的环境。

图片描述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软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陈钟教授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邹北骥,发表《从专业定义和内涵角度谈当前计算机类专业设置的利与弊》主题演讲。邹北骥从专业定义、内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计算机类专业的本质和科学问题,结合国际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情况,分析了设置如此多的相关专业的利与弊,提出了计算机类专业核心内容和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归并的思路与方案。

图片描述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邹北骥

CSDN创始人兼董事长、极客帮基金创始合伙人蒋涛,发表《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趋势和人才需求分析》主题演讲,他表示,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人工智能的新闻都是来自科研、游戏、竞赛等领域,究竟在产业中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决定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问题。

图片描述

CSDN创始人兼董事长、极客帮基金创始合伙人蒋涛

蒋涛主导了一个面向产业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调研,对人工智能产业趋势和人才培养路线形成了重要的观点。蒋涛表示,面对人工智能给行业和职业带来深刻变革,旧的工作会消失,新的工作机会也会应运而生,在AI的推动下社会对人才的评估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评估系统也会改变。

产教融合 共享生态高端对话

国软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邱钦伦先生主持了对话环节,邱院长拥有十多年产教合作经验、对企业和高校的体制机制和思维模式都非常熟悉,他开场即向四位重量级嘉宾抛出了”产教融合面临的难点”这一开放性问题,立即将大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美团点评技术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江尖锐的提出:高校在了解和落实真正的用户(用人单位)需求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与卖产品搞培训的企业合作并不是真正的校企合作。CSDN 创始人兼董事长、极客帮基金创始合伙人蒋涛则从技术社区的角度出发,认为产教融合最难的问题还是知易行难的问题,一线教师是校企合作的执行者,让一线教师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技术社区尤其是开源技术社区的资源,才能系统化解决高校教师和学生与产业接轨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软件工程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理事长卢苇教授认为产教融合的难点是高校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不能替代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环节企业可以多参与培训、引导和带动高校教师,促进高校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软教育研究院院长陈钟教授认为产教融合的最大难点是管理机制,双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尤其是考核机制的不同会导致校企合作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而国外大学教授治校的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很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邱钦伦院长总结说,正是因为国内产教双方管理机制的不同带来的校企合作鸿沟,不仅体现在双方管理者对校企合作的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企业认为高校应主动贴近产业、研究和落实企业用人需求,高校认为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应给予更多实践锻炼机会),也体现在具体执行的一线教师的行为上。而国软教育研究院通过汇聚产业、高校、企业、社区、协会、资本等多方专家资源,应能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落地方案。

尖锐的思想碰撞,不说假话套话,不回避问题,能给高校和用人单位带来持续的思考、切实的行动,这是与会嘉宾对”产教融合、共享生态”高峰对话的极高评价。

图片描述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思考与挑战

在下午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论坛,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率先开讲,他表示,在人工智能中知识引导方法长于推理 ( 但是其难以拓展 )、数据驱动模型擅于预测识别(但是其过程难以理解 )、策略学习手段能对未知空间进行探索(但其依赖于搜索策略)。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背景,对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能力的人工智能学习方法进行思考,并从人机对弈来讲述若干挑战。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便携式教学实验环境的探索与实践

国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广军表示,新工科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实践和应用必将是当下产学研融合的重中之重。国软教育研究院汇聚产学研专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分层实验机制解决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教学与实践探索。在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精神下聚合来自产业界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并通过国软教育研究院专家参与优化为适合教学的课程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新工科内容,助力人才培养实践和探索。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 优化IT领域新工科专业体系

北京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王万森认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辐射和拓展现有专业,衍生和创建新生专业,逐步形成一个以人工智能为龙头、机器大脑为核心,包括现有大数据、机器人等专业,以及有可能从新一代人工智能衍生出来的新专业在内,能够涵盖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群体智能以及自主智能系统的人工智能类新工科专业群。

大数据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与实践

51CTO副总裁杨文飞表示,虽然大数据已经成为行业热点多年,但相关人才课程体系建设尚未达成共识。面对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迫切需求,51CTO 联合相关企业和专家,共同分析和制作了针对企业实际岗位的大数据人才技能需求的量表,并根据技能需求量表完成了大数据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全套课程研发工作。

MR混合现实助力创新教育

在VR+教育分论坛,微软大中华区教育行业市场总监王亚鹏认为,混合现实是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之后更先进的一种技术,将几种不同的类型的技术,包括传感器的使用、更先进的光学设备和最先进的计算机结合到一起。并介绍了微软最新的混合现实的发展,展示和体验混合现实应用,并探讨未来该技术在行业可能应用的领域。

虚拟现实与数字创意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表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时代到创意经济时代的阶段性变革,数字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创意产业的行业与教育生态,结合行业需求,探索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专业水平,推进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实现有效对接的途径,为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大发展与大繁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新工科背景下的VR+教育模式创新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志强表示,VR 技术创造了新的人与人、人与计算机、人与世界的互动模式,并有潜力像 PC 和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下一个重要的计算和通信平台。面对 VR 产业的迅速发展,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探索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共享的 VR 产业化学院和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着力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需求环境和真实工程实践环境。快速凝练与 VR 专业互融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建立与 VR 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打造”创新 – 创客- 创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

新未来,新人才 新经济形态下的VR校企合作之路

网龙华渔教育校企事业部总经理张涛表示,在 VR+ 教育方面,网龙华渔教育公司结合自身在全产业链的夯实优势,已与国内500+ 院校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同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无缝对接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开放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分论坛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凤霞表示,新工科以倡导需求牵引下的学科交叉融合为目的,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从对新工科理念的理解,分析了计算思维对新工科概念的支持,总结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潜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机遇,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的MOOC 建设为例,介绍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新工科思维的实践体验。

建设优质资源,深化资源应用,构建智慧课堂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计算机分社社长侯昀佳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逐渐融合,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创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将从课程资源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用,阐述”互联网+”下,一门传统课程到在线开放课程的结构化课程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应用,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支撑下的教学改革模式创新,以及如何应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智慧职教、职教云、云课程构建智慧课堂。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眭碧霞表示,在互联网 + 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智慧校园等新领域、新生态。海量数字教学资源的积累、新型教学模式的涌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起到颠覆性的变化,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学习模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介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设计、开发、应用的路径和成效。

从产业人才需求角度谈IT在线课程体系改革

CSDN副总裁孟岩坦言,在当前 IT 产业人才需求出现新的趋势,某些新的技术方向在短时间内就会对市场形成重大的影响,人才需求的变化不再是平滑过渡,而是经常会激烈转折。越是这种情况下,高校的 IT 人才教育越要重视打基础,但是这同时也就意味着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某些实用性、技能型的培训和学习,以顺利对接产业用人需求。

根据 CSDN 的调查,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线上培训的方式学习最新的实用性技术。但是目前的线上培训课程、特别是高校的 MOOC 很多都努力模仿大学课堂教学。这个方向正确吗?应该如何调整呢?报告人将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两个方向为例,通过对 CSDN 调研结果的分析,提出在线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高校课程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的方向思考

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院长车战斌表示,课程一直是高校教学的核心实现方式,围绕课程的改革,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以慕课建设为代表的课程数字资源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大高校展开。通过现代技术改变课程教学模式的尝试一直在进行,从上世纪有了电视以后就出现了电视大学,互联普及以后,网络教学成为热点。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数据专业学位认证计划

在校企合作实践分享分论坛中,微软大中华区教育行业技术总监周轶表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学有所用,能够在就业市场找到适合的工作并为企业迅速创造价值;二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并培养其国际化视野。

而微软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和当今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不仅向我们的教育客户提供软件平台解决方案,而且还把这些技术与教育应用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实训课程及相应认证。学生通过学习微软专业课程和参加认证考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在就业市场中的价值。

新工科实践育人:协同云计算方面的思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沈玉龙认为,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新产业、新技术等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基于协同云计算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利用现有的云计算技术,整合资源,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效率。介绍口袋云实验项目,实现无处不在的实践教学;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自主学习、记忆学习、协同学习。

创建产教融合工程技术平台,培养实战型高技能人才

西元集团董事长王公儒在演讲中,重点探讨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深度产教融合的困惑和问题,分享”技能的载体是一个个标准规范,一张张图纸,一本本工艺文件和产品说明”的研究成果,倡导”技能是标准规范,更是一种工作态度”的践行理念。最后结合丰富的真实案例,分享了创建产教融合工程技术平台,培养实战型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成功实践经验。

产教研融合的软件测试实践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导陈振宇表示,产教融合是软件工程实践的必经之路。软件工程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置身于高校的大学老师难以全面了解当今最流行的软件技术,更不可能长期参与软件工程的工业项目实践,从而使得软件工程教学往往脱离实际,项目也脱离工业一线。

陈振宇介绍了基于慕测平台的教学、科研和产业服务融合思路,通过引入阿里等软件企业的真实任务,提高软件工程课程项目的实践效用。研发教学管理平台全程跟踪学生的软件工程活动及行为细节,在工业实践的过程中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质量控制。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数据,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基础,也为软件工程前沿研究提供了支撑。

产业融入教育 构建IT人才培养新生态

东软控股副总裁、东软睿道总裁李印杲认为,人才的定义与就业环境的变化,从不同年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从而提出当今时代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具备工程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的人才需求愈发强烈,互联网是未来最大的就业平台,数字空间的创业成为新的生存方式,在当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魂,高校教师要从上课到辅导,提升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因此要构建产学研创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放的产教联盟。

而东软睿道基于东软的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了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养新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CMMI标准的软件开发流程、O2O教学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行业实验室打造了企业工程环境,形成了基于跨学科的岗位能力标准认证,并介绍了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等典型合作案例。

作为国内首次打破教育行业沟通壁垒的高端盛会,CIE2017中国IT教育论坛的召开,必将进一步凝聚产、学、研、用、政、企多方力量,促进IT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与均衡发展。助力国家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应用性IT技术型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