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2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表示,经过三十年产业发展实践,中国软件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产业规模达到5834亿元的国家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成为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虽然成绩显著,但是中国软件产业要实现长足的发展,还需要在创新方面下大力气。
发展已具规模但相对滞后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产品司司长肖华介绍说,2007年中国软件与服务业占全球比重达到了8.7%。与2002年这一比重只有约2%相比,经过近五年发展,中国软件与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2007年中国软件和服务业外包规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2.4亿美元,这也具有标志性意义。
与我国的硬件制造业相比,软件产业发展滞后,软硬件比例失衡。据统计,我国在硬件和网络上的投资与在软件和咨询服务上的投资比例为6:4,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7。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为13.2%。
虽然中国软件市场规模很大,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不可忽视的是,产业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软件行业的利润率还不是很高。软件除了是一项提高业务效率的手段和工具外,与各项业务的结合程度越来越深,为决策提供支撑的力度越来越强。市场对软件的需求在不断提升,这对促进软件业的快速发展是有利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要消除软件业存在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局面。
软件业面临融合机遇
赛迪顾问软件与服务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牟淑慧认为,从目前我国软件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软件业发展最大的难题在于缺少基础层面的核心技术,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环节,而在研发投入上比较保守。由于国外企业有技术的先发优势,我国软件企业在某些技术上的缺失使之追赶起来力量较弱。因此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的政策,一方面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政府的力量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称将单设软件司。一方面,单设软件司,把软件涉及的产业链纳入到一个统一的部门管理,能够缓解政出多头的问题。另一方面,单设软件司之后,政府会加强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在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具有独特优势的企业,促进软件企业规模化发展。
软件司的成立,顺应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趋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在中国努力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关键阶段,发展软件产业是二者融合的重点所在。
肖华说,中国已经形成了承接全球软件和服务业外包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首先是中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良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各国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和跨国公司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中国还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巨大。
合作创新成突围关键
在21世纪的软件行业,持续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表现得更为深刻。创新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软件产业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是中国软件产业崛起的灵魂。只有持续提高国产软件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条里寻找到应有的价值和位置。
首先,创新不是只要"拥有领先的技术",而是要创造市场价值。国产软件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时,一定要考虑研发和创新最终能否创造市场价值,这是厂商开展创新活动的根本。
其次,创新不是什么都由自己来做,而要注重协作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完成软件产品所有层面的创新,很多时候需要合作创新以回避风险,并加快创新的速度。一种就是企业之间的整合,通过资本合作和并购把若干个企业变成一个企业,做大做强,这是最直接的增强实力的方式。另一种是产业联盟,既有横向上标准化的靠拢,又有纵向上产业链的衔接。产业联盟的规模增长之快,说明联合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中国软件业发展更需要内需拉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推动,给软件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软件业应该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尽快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