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民:人工智能时代打造智慧企业的战略思考

12月5日,主题为“重塑商业模式,拥抱智能时代”的2017中国数字经济峰会在京召开,大会由DOIT传媒和eHub联合主办。来自阿里云、百度云和科大讯飞三大国家人工智能平台企业的专家,与中国500强企业的近百位CIO、CTO和企业领袖共话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与实现路径,展望数字经济新时代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石化盈科发展管理部总经理孙惠民在2017中国数字经济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打造智慧企业的战略思考》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石化盈科发展管理部总经理孙惠民

孙惠民:我从商业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思考。

2012年,以GE发布《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为代表,美国率先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2013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汉诺威工业展提出工业4.0;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各位嘉宾,为什么美国、德国和中国同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同一个命题?

我个人的解读是,生产力的停滞!

从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一直发展到工业4.0概念提出之前,大家想想咱们从头到脚哪一件衣服是个性化定制的?几乎没有。实际上,大规模标准化商品生产模式把人们的很多有效需求压抑了。如果我想个性化的定制一套两三千元的西装,没有企业有能力满足我的需求,我的有效需求就不能释放,工业4.0本质上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IT架构的演进

观察IT架构的演进,工业3.0是“我有什么,你买什么”,工业4.0未来的目标是“你要什么,我卖什么”。

工业3.0是为了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从上个世纪福特汽车大规模生产到现在,为了满足生产的连续性,IT的整个理念都是以控制为核心,前一道工序满足后一道工序,一环紧扣一环设计出来的。到今天,整个IT架构形成了集中式的分层架构,也导致了信息孤岛、数据孤岛和应用孤岛。

到了工业4.0时代,当客户有一个小批量快速需求的时候,用过去固化的金字塔型IT系统肯定不能快速应对,所以未来需要分布式的云端架构,我个人认为有五大特点,第一,平台化,第二,服务化,第三,敏捷化,第四,移动化,第五,智能化。而且要数据驱动,快速响应,弹性连接。现在做大数据集中紧耦合方式肯定是死路一条。

应对工业4.0的思路

我参考国内众多专家的意见,有一个简单的思路分享给大家:

首先,要基于工业产业基础进行全面的互联,以端、管、云为切入点,进行人与人、人与机器,以及机器与机器的连接,未来还会有机器与人脑的连接。

其次,由此产生的数据要实现智能化,有三个特点,第一,基于数据自决策自执行;第二,跨设备跨企业的资源共享;第三,基于数据的建模与智能分析。

第三,由此形成智能制造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智能化生产;第二,网络化协同;第三,个性化定制;第四,服务化延伸。这是整个智能制造的四大目标。

工业4.0的一个目标,三个集成,两个基石

如果要总结工业4.0,可定义为一个目标,三个集成,两个基石。

一个目标,从动力视角分析,就是要解决数据流动的自动化,同时要解决灵活性与产量效率之间的矛盾。

三个集成,从工厂视角分析是垂直集成,即企业内部数字工厂的集成,主要是设备+OT+IT;

从产品视角分析是端到端集成,即跨企业协作/产品及产业链的集成,全价值链(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物流等)的集成;

从平台/生态圈视角分析是水平集成,即新的工业价值生态圈,以及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跨界融合。

两个基石,从技术视角分析是CPS,包括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

从员工视角分析是构建无忧的环境与员工赋能。

企业面临的三座大山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面临三做大山,第一座是价值难题,第二座是竞争难题,第三座是速度难题。所以雷军说现在要唯快不破。我认为我们传统的国企集团管控弄得庞大而复杂,但是对客户的了解很粗放;现在阿里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客户是谁很精准,内部管理则是快速迭代模式。

构建新型能力

未来,传统企业要获得新型能力,就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主动发现需求;第二,预测型生产;第三,精准营销。

不要谈什么智能制造,那些概念都没有用,只要达到这三种能力就足够了。

而企业要达到这三种能力,必须要上升到商业模式的高度来思考,就是入口+平台+生态,我个人认为还是三大要素:

第一,新的基础设施,包括端管云;第二,新的生产要素,就是大数据,未来驱动企业运营的都是数据+AI;第三,连接社会化的资源,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

由此我认为,未来不再有产业和行业的划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将分为三层,实现产业重塑。

第一层以阿里和华为为核心,他们打造入口的能力,像水电煤油一样成为整个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第二层会出现产业云,工业云,智能云,还有可能在某个产业范围形成重度垂直的生态;第三层是构筑在两个生态上的专业化的小而美企业。

未来的企业在这三层中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一定会被淘汰。

现在,企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在领先企业与落后企业之间会形成一条数字化鸿沟,落后企业将成为数字奴隶,领先企业通过耕耘数字将获得更大的价值,这条鸿沟可以称之为量子鸿沟,将越来越不可逾越,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是一个伪命题,在现在的体制下根本不可能。

企业转型的四个维度

我想从四个维度分析企业的转型。

首先,重塑商业新思维。现在有些学者提出,MBA的所有课程都是诞生于工业3.0或者之前,过去以管控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经典理论,不再适用于未来,必须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DNA;

第二,进行产业生态分析。企业必须以实时、融合、洞察、精准以及共享的理念,重新看待整个产业环境。实时是随时的在线能力,融合是一切打破边界,洞察是基于数据的技术洞察能力,然后是精准营销,以及未来所有的经济模式都将是共享经济模式,数字的驱动把供方和需方高效按需匹配起来,把我有变为我用的分时租赁;

第三,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已经开始一只脚买入了客户定义企业或者客户定义价值的时代。客户要什么,企业要为客户生产什么。另外就是入口+平台+生态,AI在其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四,管理体系再造。未来所有的组织一定是扁平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到极致以后个人即组织,基于AI,所有企业必须打造BOT智能交互平台,要有端用户界面运维体系,还要有懂第三方AI的服务知识,所有价值主张都通过AI驱动。

未来竞争格局中的五大模式

在AI大环境下,未来的竞争格局可以从几个方面看。

模式一,生态构建者,以全产业链生态+场景应用作为突破口。关键的成功因素包括:大量计算能力投入,积累海量优质多维数据,建立算法平台、通用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以场景应用为入口,积累用户。

模式二,技术算法驱动者,以技术层+场景应用作为突破口。关键的成功因素包括:深耕算法和通用技术,建立技术优势,同时以场景应用为入口,积累用户。

模式三,应用聚焦者,聚焦场景应用。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掌握细分市场数据,选择合适的场景构建应用,建立大量多维度的场景应用,抓住用户;同时,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有效结合传统商业模式和人工智能。

模式四,垂直领域的领先者,聚焦杀手级应用+逐渐构建垂直领域生态。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在应用较广泛且有海量数据的场景能率先推出杀手级应用,从而积累用户,成为该垂直行业的主导者;通过积累海量数据,逐步向应用平台、通用技术、基础算法拓展。

模式五,基础设施提供者,从基础设施切入,并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开发具有智能计算能力的新型芯片,如图像、语音识别芯片等、拓展芯片的应用场景;在移动智能设备、大型服务器、无人机(车),机器人等设备、设施上广泛集成运用,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运算能力、服务,与相关行业进行深度整合。

企业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三步曲

打造智慧企业,AI有三要素,第一,算法;第二,计算能力;第三,拥有端口获得大数据的能力,否则谈AI根本不可能。

AI落地的三道环节,一是数据治理,二是平台建设,三是算法模型,今天BAT和科大讯飞等都已经提出自己独特的算法平台。

重大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加速

回顾科技进步的历史,从互联网诞生那一刻起,一直平缓的曲线陡然变成了接近垂直的。我在能源化工行业,一直呼吁中石化的下游板块一定要注意电动汽车对未来燃油汽车的颠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撑下,人类的科技创新速度是双加速,第一,是云计算、大数据推动AI的加速度,第二,AI本身也在加速度,很多科学实验已经完全虚拟化,不用还原到物理系统实现了。

总结一句话,AI技术将彻底改变企业价值创造和获取的逻辑,它影响深远、范围广泛、从而开启智能商业新时代。

未来已来,主动进化,拥抱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