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Q3一直到2017年Q3,Dell EMC表现出来了一条态势非常明显的深蓝色上升曲线,并且在2017年Q2、Q3全球HCI收入季度排名中分别稳居第一。
市场增长迅速,Dell EMC勇立潮头
根据Gartner对近388位CEO的调研发现,有20%的受访CEO现在已经采取“数字为先”的方式来改变业务,有47%的受访CEO表示,他们面临着来自董事会对于在数字业务方面是否取得进展的挑战。
也就是说数字化转型的任务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随着云计算落地趋势的持续深化,云原生应用愈加备受青睐,用户希望这些应用能够一直在线。同时将过去几个月、几周、几天才能够完成的IT架构部署时间缩短至几分钟,并实现一些非常具体的商业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纳超融合(HCI)这一理念,使之成为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明星。不过,HCI方案大部分安装在数据中心,也就是最关键的那些应用。
据IDC的研究,HCI成为了融合基础设施中增长最为快速的部分。到目前为止,全球HCI收入已经占了整个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非常重要的位置。
同时,HCI机会还是巨大的。IDC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三季度HCI全球销售创造了10亿美金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
不过,这个10亿美金却被这两个公司共同瓜分了一半多。
一个是Dell EMC,另外一个是Dell EMC超融合长期合作伙伴Nutanix。其中,Dell EMC排名第一,同时也在2017年Q2全球HCI销售收入排名中位居第一。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HCI市场的现有领导者,下一步如何走呢?对此,Dell EMC高层指出,几乎所有的IaaS、PaaS和容器服务(Container as a Service,CaaS)未来都将构建在人机交互的变革道路上,那么大家对HCI未来发展方向应该略有所悟了吧。
VxRail 超融合创新的灵魂之作
作为戴尔易安信超融合创新产品系列中的明星产品,VxRail最初完全由中国研发团队打造。目前,在戴尔易安信中国卓越研发集团、VMware中国研发中心以及Dell EMC、VMware全球研发力量的紧密配合下,近百人的本地化工程师队伍全面负责VxRail研发、测试与售后支持。
正因为VxRail是DELL EMC与VMWare强强联合推出的超融合产品创新方案,也是VMware和硬件厂商唯一联合研发的产品,专为优化VMware体验而设计,实现了内核层深度集成vSAN。因此,VxRail具备VCE融合技术、Dell EMC PowerEdge服务器、VMware vSphere和vSAN的技术灵魂。
VxRail还拥有Dell EMC和VMware带来的RecoverPoint、CloudArray、vShpere Replication、vSphere Data Protection等有关数据保护的强大选项。
当前最新版本的VxRail4.5系列就集成了VMware vSphere 6.5和VMware vSAN 6.6软件,以及来自VMware的其他工具软件。并且在集群扩展性、数据加密、闪存性能发挥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提升。
五大系列的强大组合,极大地增加了用户超融合架构选择的应用场景灵活性,提升了超融合节点部署的更大满意度。有数据显示,VxRail已经向全球1000个客户销售了8000个节点,达到65PB的规模。
两个强大的HCI搭档
虽然VxRail将Dell EMC推向了超融合巅峰,但是在超融合领域,Dell EMC还有另外两个十分强大的搭档。
其一,是Dell EMC与来自超融合领域的鼻祖Nutanix长期合作的超融合XC系列。
基于Nutanix组合的超融合XC系列,以现在热销的XC640、XC740xd和XC740为代表,采用Nutanix的HCIA软件和Dell EMC最新一代服务器技术架构,形成更为贴近用户新需求的超融合方案。
其二,就是包括了46款认证机型的Dell EMC vSAN Ready Nodes。
作为VMware长期紧密的合作伙伴,Dell EMC一直专注着Virtual SAN的技术变化和带给用户应用的创新方式,结合Dell EMC PowerEdge服务器,推出了基于全闪存和混合存储的VMware Virtual SAN Ready Nodes系列。
同时,根据IDC对融合系统2017年季度跟踪,VMware基于超融合架构解决方案vSAN的销售,成为了2017年上半年全球超融合架构软件的最大供应商。因此,现在VMware vSAN成为了全球超融合软件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017年4月,vSAN发布了6.6版本,其创新功能中的延伸集群相当于一个vSAN集群横跨两个不同的站点,每个站点是一个故障域。和其他存储硬件的双活方案类似,距离一般在100公里以内,两个数据站点之间的往返延时少于5毫秒,另外还需要一个充当仲裁的见证(Witness)存放在不同于两个数据站点之外的第三个站点上。
Dell EMC vSAN Ready Nodes每个集群最少配置为3个节点,最大可以扩展到64个节点,这个自然和VMware Virtual SAN (vSAN) 6.6 的集群扩展规模参数一致,vSAN6.6已经可以实现100公里内的异地双活集群。
在vSAN 正在成就Dell EMC超融合的未来就绪过程中, 基于全闪存和混合存储的Dell EMC vSAN Ready Nodes系列,为企业用户带来了基于vSAN 灵活、高效、高QoS的超融合解决方案。
VxRail、XC系列和Dell EMC vSAN Ready Nodes都已经采用Dell EMC PowerEdge第14代服务器作为其中重要的计算模块,从而使得Dell EMC HCI整体家族的能力与Dell EMC服务器一起获得了同步的抬升。
VxRack,为云原生而造
按照Dell EMC对于超融合的战略布局,包括了VxRail、VxRack和VxBlock三大产品阵营。
虽然VxRail从真正意义上成就了Dell EMC HCI的全球好名声,但VxRack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VxRack为云原生而造,其中包括了VxRack SDDC和VxRack FLEX系统,以及集成了Pivotal Cloud Foundry的原生混合云方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家之前见过的VxBlock系统虽然在融合基础架构系统中排名第一,但严格意义上它不属于HCI概念的范畴,相信IDC也没有将VxBlock计入HCI的市场统计中,因此这里就不再做过多讨论。
不过,对于致力于基于机架系统的企业用户来说,选择VxRack SDDC或者VxRack FLEX系统,在部署和管理上都要简单得多。
采用Neutrino节点的VxRack System性能可靠,简单高效,可以为用户快速且成功地部署性能稳定的企业级OpenStack环境。
借助自动更新、一键式服务调配以及对整个堆栈的轻松维护,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用户的业务关键需求。凭借行业标准硬件和针对整个软硬件堆栈的单个供应商支持,采用Neutrino节点的VxRack System还可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目前,VxRack System推出了三种典型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一,基于Dell EMC ScaleIO软件定义的存储(SDS)并采用 FLEX 节点的 VxRack System 1000,能够虚拟化内部节点的直连存储,使之变为类似于SAN存储的共享网络数据块存储。其二,采用SDDC节点的 VxRack System 1000超融合系统 ,基于 VMware EVO SDDC技术,能为企业提供使用VMware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最简便方式,同时还集成了VMware NSX增强网络和安全功能。
VxRack SDDC还原生支持Dell EMC的Enterprise Hybrid Cloud企业混合云和Native Hybrid Cloud原生混合云平台,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单点联系支持,简化了通向混合云操作模式的通路。
其三,集成了Pivotal Cloud Foundry可选配基础架构的原生混合云方案,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全包式Pivotal Cloud Foundry开发人员平台,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根据业务发展速度交付云原生应用程序,将开发人员和运营团队团结在一起。
近300种配置选型都将“按需付费”
VxRail设备的产品组合多达250种配置选项,加上为云原生而造的VxRack系列,再加上基于Nutanix组合的超融合XC系列,以及46款认证机型的Dell EMC VMware vSAN Ready Nodes,可见,Dell EMC早已可以为用户提供近300种配置选型的HCI了。
归根结底,Dell EMC超融合主要还是来自EMC组合、Nutanix组合、 VMware组合的三大力量。
目前Dell EMC拥有了全球市场中最广泛的超融合产品组合,而且VMware还是这个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同时,Dell EMC还是全球唯一内嵌VMware的机架级超融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了多种方式选择:VxRail、VxRack、还有自建。
不仅如此,基于HCI的全球销售,Dell EMC金融服务还为企业用户提供了灵活采购措施的DFS Cloud Flex金融方案服务。就在2017年第三季度中,Dell EMC VxRack、VxRail、 XC系列都已经引入了Dell EMC金融服务DFS Cloud Flex模式。
DFS Cloud Flex为企业用户带来“按需付费”的灵活方式,类似云的消费模式与简单的每月付款,随着时间推移每月付费也将递减,同时没有前期大笔预付的采购费用。这种灵活、低风险的融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用户花费更多时间和资源专注他们业务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