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令背后:如何看待中兴成中美贸易战的棋子?

对于中兴长达7年的禁售令,已俨然成为过去几周中美贸易战的最大焦点。针对中兴的强烈打击,被认为是美国对于中国政府和产业界的战略威慑,以增加贸易战的谈判筹码。

利益和筹码

《纽约时报》在17日发表文章指出,这一轮行动让中美贸易冲突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上。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计划尤为不满。《中国制造2025》寻求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最终使中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直接与美国产生激烈竞争。这一战略规划引起美国方面高度关注,充满了警惕。白宫试图阻止中国主导这些行业,提议限制美国面向中国的半导体和先进机械出口。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国内真正实现全球化经营的企业为数并不多。中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厂商之一。而中兴禁售令的期限不多不少恰好是7年,即直到中国制造的“2025年”,恐怕并不是简单的巧合。

国内通信产业从零起步,一路奋斗,到如今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兴已经成功跻身第一梯队,在5G标准制定、5G产业链方面领跑世界。未来几年,正是5G网络大规模商用的关键时期。美国商务部选择在此时对于中兴施加的出口权限禁止令,一旦真的实施,无疑将对中国在5G网络的领跑造成重大阻碍。

追溯以往,此次的禁令并不令人太意外。早在6年前,国内通信企业就成为了美国的打击目标。2012年10月,华为遭遇美国国会调查被迫退出美国电信设备市场。今年1月,美国运营商Verizon和AT&T纷纷取消了与华为手机转售业务方面的合作,也被认为是出于美国政府的压力。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中兴禁令之后,美国监管机构已进一步加码,禁止移动运营商使用联邦补贴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任何通讯设备。这项规定将彻底阻止小运营商和乡村偏远地区的移动运营商使用华为和中兴等中国制造商的电子产品。

美国一家小型的服务商东俄勒冈电信首席执行官Joe Franell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认为,这项新提案更可能是受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驱动,而不是出于对黑客行为和间谍活动的真实担忧。

差距和反思

禁令的发布让贸易战再度升温。不少媒体评论指出,对半导体的出口禁令直刺了中国软肋,特朗普政府可谓使出了精准的胜负手。

即使在国内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全球高端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中国在上游核心电子元器件的缺失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美国企业的服务器芯片、大规模FPGA、AD/DA、射频芯片、高速光模块、DSP等高端电子元器件在全球市场都几乎无可替代。此外,在操作系统这种底层相当关键的软实力上,美国企业也掌握着绝对的统治力。此次事件突显了国内关键芯片及上游零部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尖端科技产业国产化势在必行。

不过,就禁售本身而言,也不必过于苛责目前的国产化进程。毕竟,芯片的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本投入。半导体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市场化、全球化的产业,并不能单纯地靠政府扶持和补助。即使如诺基亚西门子通信这样的国际通信厂商也无法实现完全的国产化。有半导体产业人士认为,“半导体产业链上只要中国能够将其中的任何一环攥在手里,都是可以掌握话语权的,就像日本有设备和元器件、韩国有内存一样。”

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面临全球化竞争时,这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冲突在未来将不会少见。在进一步加强合规经营体系,识别风险和掌控风险的同时,中国企业只有自立自强,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正如人民日报刊文所指出的,面对技术壁垒,不能盲目悲观,特别不能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丧失信心。当此之时,应该激发理性自强的心态与能力,通过自力更生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同时,也不能把扩大开放和自力更生对立起来。只有开放合作,才能道路越走越宽。

“任何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公司国际化征程也同样伴随着曲折和不平。”中国这条走向顶点的路很长,但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