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调查:国内四成受访者认为虚拟化技术不成熟

    据IDG中心一次针对国内“虚拟化推广面临哪些问题”的调查,发现按困难的难易程度排列,依次是技术难题(33%)、资金成本(23%)、当前还没有明显的需求(20%)、安全问题(15%)等。这说明技术、资金、安全仍是存储虚拟化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主要难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受访者对虚拟化技术成熟度的看法比较悲观,仅有14%的人认为该技术成熟,而四成的人认为不成熟。 
  
    调查结果显示,“担心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太高”、 “没有应用需求”、“缺少成熟的方案和成功案例”、“没有统一的虚拟化标准平台”以及“担心安全问题,不想把所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产品的价格”是阻碍虚拟化技术普及应用的五大瓶颈。 
  
     因此本文不揣笔力,尝试对目前国内虚拟化的症状进行一次深入的“体检”,“挑刺”“泼冷水”,并提出拙见,希望业界能清醒自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能为国内虚拟化的持续健康成长带来有益的警示。 
  
    虚拟化推广应用的五大瓶颈 
  
    1、 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虚拟化标准平台和开放协议,增加用户投资风险。 
  
    目前国内提供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厂商很多,市场没有统一客观标准,各家厂家对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化基本上处于“自娱自乐、各行其政”的状态,使厂商现在摆在用户面前的解决方案,让用户感到有如盲人摸象,IBM有IBM的虚拟化,VMware有自己的虚拟化,微软也有自己的虚拟化方案,其它公司也一样,各说其道各行其是,让人们觉得很混乱。 
  
    因此各厂家的产品很难在同一环境下整合,相互之间不能兼容,难于扩展升级,削弱了系统的灵活性,使用户面临了从“硬件包围”到“虚拟硬件包围”的窘况。而且因为很难和服务器进行一体化管理,也增加额外的管理开销。因此目前在虚拟化相关产品方面,相关标准还没有最终健全界定是一个重要的制肘因素。 
  
    2、虚拟化运作也存在相当风险,正如“把太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可能孕育着“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隐忧。 
  
    众所周知,虚拟化缺点就是不能在一个硬件节点上混合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一旦系统内核出现了问题,整个服务器也就产生了“株连性”故障??一台服务器上出现重大的硬件故障只会影响这台服务器上的服务,但要是该服务器在运行多台虚拟服务器时,面临的问题、风险就多了。 
  
    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买一台服务器回来划分成若干个不同分区来跑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数据库、不同应用,心里就有隐忧??如果这台服务器出问题了,所有的系统都可能为此宕机崩溃了,如此风险非同小可。 
  
    除非在服务器出现故障前,有能力迅速将虚拟服务器转移到另外一台新的物理服务器上。再者,虚拟化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物理环境下没有的安全隐患,系统级的虚拟化技术有可能让用户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黑客入侵,虚拟化为权限管理和认证等环节增加了新的挑战。另外,即使物理服务器的管理工作减少了,但还是有那么多台虚拟服务器需要监控和管理,也增加了风险。 
  
    3、居高不下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阻碍着虚拟化技术推广应用。 
  
    价格、成本是用户单位建设应用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一个架构虚拟化环境的初期投入成本在百万元左右,甚者更多,只有大型高端用户才能消受得起,非一般中小企业能“玩”的。因此即使厂商向企业用户灌输虚拟化有多好,企业也必须谨慎考虑这项技术的费用。成本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要考虑当前成本,还要考虑长期成本,包括软件升级、维护和将来不断硬件的购入等不菲的费用。另外,SOA是开发虚拟化应用管理软件的最好方式,但由于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对已有软件进行改造,因此,只有非常有实力的ISV才会做,从而导致ISV的热情不高,也制约其大规模的商业推广应用。
  
    4、移植和管理工具尚不够成熟,影响到虚拟化的普及推广。 
  
    许多采用虚拟化技术的用户单位已逐渐认识到要改用虚拟数据中心,最大的困难在于迁移。因为把数据、资料从物理环境迁移到虚拟环境已不再是象以前把数据库从物理服务器迁移到另一个物理服务器上那么简单,困难程度大为增加,有可能出现“异性相斥”,而且还可能是个费时费钱的过程,面临问题不少。特别是远程移植与管理功能上的问题更多。 
  
    其实虚拟化并不是一个百分之百兼容的解决方案,它并不能和所有的应用程序或者所有硬件协调工作,大多数虚拟机都是模拟一个基本的PC环境,而不是让应用程序直接访问主机的硬件资源,也使移植和管理的困难不少。 
  
    5、虚拟化技术还不够成熟完善,工作量减轻并不多。 
  
    目前虚拟化技术只能做到硬件虚拟化,尚无法做到应用程序的虚拟化,导致系统效能延迟。据专家分析,假设某家公司一年以前拥有10台物理设备,它可通过虚拟技术改革将该数目减少到7台。但是,该公司随后可能需要在这7台物理设备上运行24台虚拟设备。该公司需要管理的物理服务器的数量虽然减少了30%,但是它需要管理的操作系统的数量却可能增加了150%左右。 
  
    突破虚拟化瓶颈的四大方略 
  
    虚拟化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技术方向,但并不是包打天下的灵丹,也不是万金油,什么都适用。国内虚拟化厂商必须“求真务实”,一方面应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做到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另一方面也要立足原有的技术积淀并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创造性进行结合,并在如何贴近国内客户的需求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本土特色、优势。 
  
    方略一:从建立“体验中心”与加大宣传入手。 
  
    虚拟化的确是个“很虚”的概念,因此要让用户单位了解应用,必须着手建立虚拟化解决方案和应用体验中心,让用户“先体验,后购买”,确实感受虚拟化的好处好用;同时针对国内用户,加大宣传各种虚拟化的成功应用案例,尤其是国内用户的案例,树立行业样板工程,使用户单位明白虚拟化应用方案的意义、作用、应用成本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解决之道,营造一个放心诚信的应用环境。其实虚拟化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需要,因此让用户明白到底什么样的单位才需要虚拟化,虚拟化适用于什么样的应用环境,用户何时采用虚拟化方案,从而营造“双赢共荣”。 
  
    方略二:积极推进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标准的建立工作。 
  
    通过成立科学权威的存储技术性能评估委员会,制定统一的虚拟化标准平台,打破存储设备间的壁垒,实现更好的连通性。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不少厂商都把“自动化、标准化”看作是虚拟化的最高境界或者提升阶段。如果期望虚拟化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追求自动化、标准化,推动虚拟化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各行其政各行其是,不能接入兼容,从而影响虚拟化技术的普及发展。而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各厂商的相关产品才能实现顺畅的互通,这样才不会产生效能减缓、宕机等问题。 
  
    方略三:以“通用产品、个性应用”来撬动虚拟化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快速普及。 
  
    即通过提供大量的可定制元素来满足各类用户核心的虚拟化市场需求,也就是说赋予了虚拟产品很强的通用性,并基于此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千变万化的需求中找到共性,从混沌中找出共有规律,将虚拟技术“通用化、商品化”,从而突破虚拟化技术普及的瓶颈,达到以低成本、高成功率建设虚拟化技术的目的。 
  
    方略四:优化模块强化整体,突破普及瓶颈。 
  
    化整为零,从小处着手,从模块着手,在虚拟化系统的每一个功能模块上,提供流程先进的、功能稳定的、操作灵活方便的、高性能的、可单独应用或分期分批应用的软件,减少用户单位庞大的一次性投入;同时在虚拟化系统的整体上,提供一种整体的、能够体现优秀管理思想的,同时又是可以定制、可装配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解救陷于困局、“曲高和寡”的虚拟化软件厂商的一种稳妥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