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冲破瓶颈
84年的马新红是粥全粥到的人力资源部总监,初见她是在一个洒满阳光的下午,一头干练的短发,说话语速极快,与她说话速度同样快的还有超强的执行力。2006年,从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她,进入了粥全粥到,这一做就是12年。
从只有两三家门店,到现在的全国连锁,马新红说,是企业的开放在不断成就自己。“当企业只有两三家门店的时候,开展工作是非常顺手的,一目了然的管理使得所有业务都在掌控范围内,但开到第三、四家店的时候,管理起来就非常吃力。对于连锁企业,管理是一个公司发展很大的瓶颈和突破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新红接触到钉钉,发现钉钉可以解决公司的很多层面的管理瓶颈,这一次,她似乎发现了新大陆,经过董事长的大力支持后,公司所有人全部加入钉钉,原有的微信、QQ等繁杂的工作群全部解散,甚至公司50、60岁的员工都在用钉钉,这一动作也让公司的管理完全步入正规。
如今,粥全粥到全国众多门店及各个门店前厅、后厨、销售、财务等众多角色,培训、考勤、员工关怀、门店卫生安全管理、菜品检查、审批流、原材料索证等众多环节都通过钉钉一个APP轻松连接管理,马新红说,钉钉的引入,给公司一年节省可统计的近百万成本,只多不少,提高效率带来的收益更是无法统计。
马新红说,工作中都会遇到瓶颈,如果不去冲破瓶颈就会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丧失积极性,企业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接触钉钉后,让她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清晰更顺畅,对各个板块的管理更标准。
70后,跨界破局
1979年的王琛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理事会办公室主任,读过美国莱特州立大学MBA,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医院运营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本次电话连线中,王琛对信息化管理做了深刻的解读。
虽是管理专家,但在笔者看来,他更像是一个可以创新、规划、设计、执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在谈到钉钉时,他非常自豪地说”自己的很多管理的想法都用钉钉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在用钉钉进行信息化管理上,我们创造了很多个行业第一。“
又有谁能想到,有一天患者躺在床上,就可以观看相关病例的注意事项,而王琛用钉钉群直播实现了这项功能。王琛说,“原来医院进行患者教育,大部分都是在一个小的会议室中组织一次宣讲,而那些不方便走动患者就成为了教育盲区。现在通过钉钉群直播,任何地方的患者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注意事项,信息化管理使医患关系向前一步。“
王琛说,”在医患管理上,医院将会通过钉钉建立全程的服务体系,从病人住院、注意事项、术前准备、患者教育、检查提醒、患者回访等全流程都在钉钉应用上实现。“
90后,破茧重生
1990年的戚小舟是青岛联通创新业务运营中心的项目支撑经理,1米70的瘦弱高个使她在人群中稍显单薄,略带婴儿肥的圆脸给她增加了几分可爱。初次见面看似有些腼腆,但她一开口你却足以被她的专业度所折服。常年与客户打交道的她,聊起工作侃侃而谈。
戚小舟说,“以前通过微信联系客户,从头像、随便起的网名就显得很不专业,朋友圈中更是又发生活状态,又发工作信息,很混乱。在安全性上,微信拉群很多,甚至不了解哪些是客户,非专业的沟通存在很多隐患。接触钉钉后,发现终于有新的东西出现能突破传统的微信,就像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钉钉把工作和生活正式分开。”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创新业务运营中心在钉钉上建立了中台系统,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对项目进行跟踪和调查,通过甩单制派单给每个中台员工,方便项目经理进行项目二次跟踪,业务流程很清晰。
戚小舟说,“专业度体现在跟客户的沟通方式、对客户的需求响应、跨部门协同作战等众多层面、众多细节,而钉钉成为专业度的重要承载体,也见证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60后,颠覆边界
1969年的李佐民是青岛市市北区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大数据局局长)。蓝色衬衣、灰色夹克、浅蓝牛仔裤、高高瘦瘦的形象颇具互联网风,头发稀少的他说话充满90后式的幽默。
拥有18年电子政务经验的李佐民说,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之后,数据和信息化安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的事故也越来越多,整个安全的基本理论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面临一堆各部门的APP,要保证每个APP的安全性、兼容性、稳定性,简直是苦不堪言,不堪重负!而钉钉能够方便地把业务集成到统一平台上,并且保证了平台的通用性,微服务、微应用的方式使业务方便实现细化拆分及通用组件的调用,成了机关各种移动端业务的承载者。这对自己是极大的解脱。
而在支撑全区机关信息化体系运转的过程中,他更像一个说客。在开始推进钉钉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李佐民没有依靠行政命令,而是采用了“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他致力于动员说服各个部门把业务系统放在钉钉上,让大家亲身体验到钉钉的方便之处,大家尝到甜头自然会自行使用并推广钉钉。
随着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李佐民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李佐民说自己正扮演着四个角色:启蒙者、设计者、实践者和安全员。
有时候,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改变的习惯。
那些努力改变的样子,循着温暖而来,与路边的夜灯、办公室里的点点星光、三两汽车流动的灯光一起成为城市里一束束慰藉人心的亮光,见证着自我与城市的蜕变。那些繁星点点就是城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