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余额”已不足,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成什么样了?

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2017年被称为“AI元年”,人工智能遍地开花。2018年转眼走入尾声了,这一年中国人工智能又有何发展变化呢?

创投趋势

2015到2017这三年,人工智能企业的质量以及获投数量都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即便是在资本整体趋冷的2018年,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情况依然优于其它领域,这也验证了AI 领域极强的资本虹吸能力。

2018年,国内外一级市场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资金呈现头部集中趋势。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仅2018年7月月融资企业数量创新高达到116家,其中智慧医疗17家、计算机视觉15家,获投密度远超其他细分领域。同时披露金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合计达到42家占比36%,其中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商汤、依图、旷视、云从以及智能语音领域的云知声等知名创企都在2018年先后密集获得大笔投资。

图片来源:亿欧网

地域分布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广东、江浙沪地区,四川、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也较为活跃。

不过,随着北、上、深等城市的人力、租金等成本水涨船高,而各地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陆续发布了颇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这也意味着未来人工智能公司或将迁移到更多地区,变得更加分散。

商业落地

人工智能产业雷声大雨点小,AI正遭遇商业落地之痛,这是业界人士的共识。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发布《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称,过去一年,产业对人工智能期待值很高,各种应用层出不穷,但收获却很少。2017年中国AI创业公司获得的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2017年中国AI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入却不足100亿元,90%以上的AI企业亏损。

因此,2018年人工智能企业的关键探索方向便是加快技术商业落地,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竹间智能CEO简仁贤年初接受36氪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把商业落地规模化纳入公司2018年的重点,加速开放平台建设,拓展对话机器人在金融、电商+零售、教育、政务等领域的应用。而向来以图像识别技术落地应用见长的图普科技,在原有的互联网内容审核业务之外又迅速落地了商业智能和泛安防解决方案,一举拿下OPPO、金一珠宝、美的等优质零售客户。

图片来源:亿欧《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

产业链结构

人工智能产业链由基础层、算法层及应用层构成。基础层包括数据、计算力平台和传感系统;算法层包括各种通用技术、算法模型和框架/操作系统;应用层则由整体解决方案和消费类终端产品。

2013-2018年技术层和应用层这几年总体上是上升的,而基础层相对来说有所下降。各行各业都在开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提升产业效率,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也极具商业价值,所以应用层占比是最高的。

产业格局

人工智能产业呈现三国鼎立的格局,互联网巨头、传统行业巨头和AI技术公司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人才、技术和资金在2018年都得到更加充分的整合,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行业巨头的线上线下之战,互联网巨头与AI技术公司的新场景之战已经悄然拉响。

未来AI市场将出现分化格局,可能是多家巨头并存。眼下更为清晰的行业环境,对于那些AI独角兽而言无疑是更好的局面。

2018年,人工智能暂时平静的表面下却暗藏波涛之势。无论你是收获狂欢抑或凄凉,这场人工智能的时代变革终究是要继续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