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李刚:软件定义,全栈软件赋能 从核心到边缘

云计算走向2.0时代,开始成为企业IT基础的核心引擎,软件定义存储也被赋予了新的 角色,成为跨云的桥梁。任意云、任意设备、任意应用、任意数据,软件定义存储,构建了云2.0时代数据流动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12月12日,2018年中国存储与数据峰会继续进行,展望软件定义存储的未来。

作为今年峰会的一大特色,主办方DOIT邀请了整个科技产业圈的“明星教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谢长生教授、先智数据中国区总经理董唯元、TalkingData研发副总裁阎志涛、VMware大中华区高级技术总监李刚、北京创意云智CTO郁红海、SNIA固态硬盘技术工作组主席Eden Kim、华澜微CEO骆建军、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吴非博士和九存联合创始人兼CEO叶毓睿等组成的明星出品人团队,各自带队亮相,在12月12日全天围绕存储新风口–第二存储;HPC、Big data、AI 三大引擎交相辉映;软件定义,全栈软件赋能从核心到边缘;流式大数据和即时交互式分析技术;区块链技术与应用;闪存产业国际合作等12个热点话题展开分享,成为了解最新存储技术、数据创新知识的最佳场所。

“软件定义存储”分论坛,以“软件定义,全栈软件赋能 从核心到边缘”为主题,邀请VMware大中华区高级技术总监李刚担纲出品人,邀请浪潮存储产品部副总经理孙斌、青云QingCloud 存储高级技术专家刘乐乐、群蜂科技CEO王成巍、京东云产品研发部中间件负责人李道兵、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对象存储研发工程师余礼杨、XSKY产品营销总监吕磊等嘉宾进行分享和探讨。

VMware大中华区高级技术总监李刚

李刚拥有近25年的IT领域工作经验,在加入VMware之前,曾就职于Symantec、EMC、Sun等多家IT跨国企业,从事技术团队的管理工作。

在开场环节,李刚发表致辞。以下内容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大家下午好,我叫李刚,跟DOIT和Dostor有很多的渊源,曾经一起参与过很多的活动,这次很荣幸受邀请来做所谓的出品,主持下午的论坛。

我先开个场,干货部分在后面。

这个论坛的名字叫“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存储是个非常非常长久的话题。

先看一张PPT。这张PPT有四幅图。左边照片上这两个人,所有学计算机的人应该都认识,一个是斯坦福的前前校长,现在阿尔法bank的董事长,另外一位是谷歌的专家。

之所以说这两位,是因为这两位是去年图灵奖的获得奖,在芯片设计计算机结构设计有一个理论贡献,有一套科学
的理论。根据他们的这套科学理论可以被推出或者被证明出来摩尔定律,这是他们在获奖的会上拍的图,这是过去四十年计算机处理能力发展曲线。这两位非常的厉害,这两位,一位是RISC架构的设计者,一个是Spark设计者。

另外一幅照片,左边拿书的是个小伙子,右边是他的老师,加拿大某个大学的教授。小伙子拿着的这本书在中国的书店有卖,这本 书是整个圣经级的教材,数学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很快能入门。这本书的电子版是可以免费下载的,纸质版70块钱。

第三张图上的这个曲线是神经网络的规模发展图,我从他的书里直接抄下来的。这个曲线从过去到未来40年整个发展的一个图, 现在我们在这个位置,再过四十年,神经网络能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规模一样大,它也遵循一个曲线,有人把它叫做新摩尔定律。

之所以讲这些内容,一个是为了大家轻松一点,刚开篇。一个是为了要感谢硬件。我们讲软件定义,如果没有硬件的发展,软件定义无从谈起,而且这里面摩尔定律的拐点正好是软件定义开始出现的一个点,说明硬件到了一定的性能非常厉害了,第二个就是硬件的线性的性能开始出现瓶颈,开始走横向扩展,所以软件定义慢慢出来了,这都是有规律的。这个现象出现后,对整个IT负载模式带来了新的转变,大量新的负载会出现在这个上面。

实际上,存储硬件也有很多的演进,包括本身界面技术。这些是一个前奏,就是今天下午会上讲到的软件定义的一 些背景。

谈到企业云2.0时代的存储,在大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整个IT还是由技术驱动的,因为技术革命在推动着IT往下发展。说是技驱动,实际上IT也被应用在被拉动,只不过是应用拉动实际上本质还是技术驱动。企业云2.0是包括我, 包括我所在的公司,及整个IT界谈对企业应用场景的一个描述。

企业云2.0正在向一个创新平台演进。

这个图,实际上是企业云2.0整体多架构以及应用场景的变迁。

先说1.0。企业对IT技术架构的描述,1.0时代叫资源池化、流程化提供敏捷。

2.0内容更丰富,主要内容有:

一是全面资源服务化,企业讲云的时候已经不讲专门的laas、Paas、Saas了,这是1.0跟2.0的区别。

第二个更加强调成为创新平台,包括成为创新平台,包括有非常明确服务用户的概念,这涉及两类用户。比较突出的是研发,对企业云来说要对研发提供支持,这里面要对两类用户有特别明显的界面,研发是基础技术加服务器代码,对CU来说要有移动门户提供访问。

第三,企业云2.0是融合公有云和自建私有云这样的模式,在未来企业云里面应该是不区分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了,要求负载可跨云部署,公有云服务资源可接入,通过企业云2.0可以访问公有云,另外提供跨云安全和治理,这个跟我所在我的公司有关,是一家之言。

第四点比较好玩,算力和数据的再分布。云计算前两年形成一种观念,云计算来了一切都回到大集中时代,还没两年又提出了分布式,新的分布边缘计算又出现了,所以集中和分布是一个钟摆效应摆来摆去,摆来摆去,从最早的大集中分散,到又集中又分散,现在又再次把分散在摆动。

第五是数据和Operation可积淀,这是2.0的特点,1.0不太强调的,在上面运维的数据怎么能积淀下来。

企业IT的发展已经从五年前简单强调资源池化、敏捷到现在的这几点。

这个是应用场景驱动,比较简单,看到一些新的要求、新的场景已经出现了。所以存储有一个说法,叫从数据中心到数据核心这样的一些说法,有一些是明确感知的,有一些是属于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上面是我们知道的,下面是我们知道还不知道,比如数据增长量到底有多大,不能明确说,应用的形态是什么也不太清楚,集中业务量是指峰值业务量,生态机构怎么发展,这个是开放的观念有很多的发展,这几点都会对存储形成一些新的驱动力,所以说存储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场景是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而且想象空间非常非常大。

这里面有两大应用场景,一个是物联网,就是刚才说的跟边缘计算高度相关的物联网,这是一种数据和应用的重新。我刚才讲的一个概念,叫重新分布这样一个场景,原来叫数据大集中到云上了,现在重新散开,数据本地化的要求又重新出现了,这是一个新的架构场景变化;另外一个变化就是负载,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类新的VoCloud的变化,从数据类型的驱动,到数据类型再分配的驱动,这是整个数据分类跟演进。

分享几个干货。

第一个,确实可以看到目前对企业来说还是思考用何种架构去思考物联网,这里面数据来源都是跟中桥调研咨询今年有两次的调研数据,作为参考,看一下比如说讲到部署核心边缘这样一个架构的时候,有更多的客户是去选择自主搭建。第二个,从人工智能方面说,大家可以看到,大家投入的主要的点是服务平台和平台搭建,还是平台层想的比较多,这为我们下层尤其是存储平台架构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我们也调研了用户在现有的环境里以及未来的挑战。存储架构不能同时满足核心应用和基于开源移动应用的,不一定非的是新的应用,大家知道,新的应用因为云应用的分布架构跟传统架构有非常大的区别,云平台架构会是大量的微服务架构可以飘散在云端的这种微服务架构,在这样的架构里面存储怎么样支持这样的架构,这个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中国用户选择存储,软件定义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标,还有集中管理,这个是永远的一个话题,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共同发展的场景下,云和边缘的协同是一个相关的话题。边缘计算不是简单的把数据和计算力推送到远端,推送到边缘的应用场景上,更重要的是说需要有一个跟云计算一致的技术来支持。简单讲,比如说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比如说每一个城市综合体,像万达中心、苏宁电器一些店,它们要部署边缘计算能力,因为有很多的低延时的场景,像人脸识别等等场景,不是简单把一个东西放在那儿,而是一个东西从云端和运维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手段,必须要有远程的管理手段。

开篇跟大家讲了一下从软件定义来说,最重要的是硬件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了对整个存储软件的支持,而且今后还会继续提供支持。

补充一点,前段时间我所在的公司召开会议,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存储与可用性业务部总经理李严冰,清华毕业后来去美国读书,在公司做的非常出色,从研发中心一路发展到最高职务。有记者问她,从事多年的软件存储应用研发,认为这里面哪个最难。她想了一想说:“最难的部分是怎么样跟上和预见以及发挥硬件的技术的发展”,她的理解最难的是这部分,后来我又讲了刚才提到了应用场景的变化,以企业云2.0概念综合描述了一下应用场景的改变。

最后总结一下,企业云2.0包括上下两个层面,下面三个是对未来云计算重要的推动力量,一个是云网融合,未来云和网络高度融合;一个是异构计算,在计算体系架构方面有不同的架构出现;第三个是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出现。上面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支持,包括Paas与传统应用等等这些,这里面对存储来说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一个是存储从软件定义到应用驱动存储会跟不同的应用场景更紧密结合起来。第二个是基础技术的进步推动存储的发展。

为什么开篇介绍存储架构的演进,当你可以对技术深度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我们一会儿也有专家介绍关于计算和存储功能怎么样去分配,这个责任归存储管还是计算管,会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很多创新的场景。第三个就是跨云场景,要求存储在云端和边缘有一致性的运维的体验。这都是我们看到SDS未来发展的方向。

下面开始请各位专家跟大家做一个分享,进入真正干货分享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