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经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今更是准备迈步踏入智能互联网时代。在此过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从ToC为主的上半场走向ToB的下半场。而随着数据资源的逐渐丰富,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影响人们生产及管理的模式。
然而,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概念虽然声名远播,但如何利用它们切实地提升业务效率,乃至改变企业结构,却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当各式企业在探索如何实现大数据技术落地,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当下,上汽作为老牌车企已经在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对于自身在智能互联网时代如何发展完成了明确的定位和规划。 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上汽的数据业务部副总刘峰与机器之心分享了集团内部对数据和智能技术的独到见解。
机器之心:众所周知,数据处理工作是现今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而突破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则是其中最大的难点。请问上汽是如何应对这项挑战的?
刘峰:数据壁垒并不只简单存在于上汽集团或某个特定企业,它基本存在于每个企业。由于企业部门的工作内容不同,每个部门、每个流程对数据的结构要求也各不相同。由此,所谓的数据壁垒本质上就是一个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
以上汽集团为例,-90年代,上海大众引进了全套德国大众的SAP方案,但某些固有的流程没有进行本地化,造成个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不匹配的管理混乱。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各部门开始根据业务流程需求自主研发符合本地需求的信息系统,并逐步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很好促进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协同概念的出现,前期信息系统不对更新分裂,大量的数据被分散和重复存放在各个信息系统里,数据壁垒的问题慢慢显现出来。这使得上汽开始思考从整个基础架构层面开始构建类似互联网公司的中台系统。从16年开始,上汽数据部们开始着手搭建基础计算平台,并通过数据标准化,储存统一化,以及流程通用化等多个维度将企业中所存在的信息系统进行解构、规范,并将其作为一项通用信息管理服务进行研发。迄今为止,上汽的数据中台已进行了四次迭代更新。而这种具备通用性的数据管理模式则能够被不同的业务模式下进行使用,从而打破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
机器之心: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够用于解决数据壁垒的问题?
刘峰:人工智能在数据融合领域是存在局限性的,数据所产生的问题通常存在高度复杂性。如常见的半全角,可信度,缺陷性等问题都不是通过非人工手段可以简单判明的。而很多时候数据的问题,只能依靠有经验的相关业务从业者进行判明。所以就当前而言,在数据融合与录入领域全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际操作是不现实的,只能作为辅助。
机器之心:请问推进数据化进程的难点在哪里?
刘峰:这个问题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保证数据缺陷的不传递性以及企业的一把手对数据重要性的认知。缺陷不传递的原则其实是制造业的通识。由于某些数据缺陷和疏漏是机器无法补全的,因此智能在拥有可信数据源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人力去挑出错误数据,而目前也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完全达成由人工进行操作的效果。因此我们的集团数据平台中,一旦发现某个公司的数据采系统存在缺陷,就会要求他必须整改。这样的原则下,企业的领导如果认识不到数据的重要性,或者说他不意识到未来数字化转型是要靠数据的话,推进数据化绝对不会顺利。
机器之心:我们了解到上汽的智能化转型主要聚焦于智能产品、智慧出行和智能制造领域。能否分享一下上汽在这三个领域的看法?
智能产品
刘峰表示虽然很多人觉得智能驾驶或者无人驾驶是智能产品的一个方向,但就上汽内部来看,智能驾驶L1到L5的概念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产品的功能是否实用。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还是太理想化,十年之内在中国也未必能真正实现马路上的所有场景的无人驾驶,相关政策也不会这么快就发布。因此开发服务于客户需求的小范围功能的智能应用和产品就显得更加有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上汽的智能产品策略会更倾向于在车内搭载如自动泊车,或是针对商用场景,如:自动清扫车等此类更加实用和落地的无人驾驶。
智慧出行
刘峰表示上汽理解的智慧出行是一个大概念。它并不是如滴滴一般的网约车平台,而是结合所有出行场景的大型蓝图。上汽希望在这样的蓝图下打造一个平台,基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以整车物流,车享家(一站式汽车在线生活服务平台),EVCard(电动车租赁)等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无缝的出行生态圈。这样的生态圈将不局限于人与车的出行,更会包括航空出行,公交出行与物的出行等多个场景,以及所有与出行人目的相关的信息产生链接。以上海为例,上汽集团的为车主提供实时服务的车享家已有100多家分店,而为无车一族提供电动共享车的EVCard服务也已可以做到一分钟多单的节奏,这都证明了智慧出行大平台的可行性。
智能制造
刘峰表示对于智能制造的概念,已经不是在简单层面针对单一企业的策略,而是由工信部牵头上升至政府层面的目标。就汽车制造业来讲,如机械臂,自动化生产线等现今流行的制造业智能技术早在03,04年就已经在汽车行业的制造车间落地。上汽集团的企业在2003年就开始应用虚拟机技术做生产线控制系统,2004年就实现了全场无线覆盖,并在2005年就在生产线范围内应用了AGV。随后的几年中,机器人的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已屡见不鲜。现今,上汽集团内对智能制造重心,早已不在生产线上的应用,而是更集中在如何通过消费者参与产品定制的需求进一步升级现有产品和如何应对技术升级所带来对传统供应链的冲击。以上汽大通C2B项目为例,为了可以让消费者定制化产品的交付周期缩短,上汽正逐渐通过前沿技术改变汽车设计的协同,而供应链方面上汽也将面临成百上千家供应商与多家整车厂的数据联动。
机器之心:请问上汽是如何布局人工智能策略的?
当聊到人工智能的话题,刘峰表示上汽关于人工智能策略的布局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加快人工智能相关新兴技术的落地。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上汽采取的是广泛合作+自主研发双管旗下的策略。目前,上汽集团通过与华为等业内领先公司以及清华等高校的合作完成人工智能成熟领域的技术与应用积累。另一方面,上汽会在新兴或核心的领域进行自主研发,以搭建足以支撑新产品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