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投资名言用到当今国内的芯片领域同样合适,尤其是对于急待实现国产化的存储更是如此。
存储,一个市场规模巨大的海量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欧美与台湾等国际大厂几乎瓜分了全球所有份额。而在国内,技术上的空白让他们快速实现了从市场领导者到价格主导者的角色转换。没有与之抗衡的技术能力,就没有话语权,也意味着没有议价能力,国家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购置他们的产品以满足国内消耗。实际上,交到它们手上的并不仅仅只是资金,还有最关键的信息安全钥匙。破局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有争夺话语权的能力。然而一想到未来与海外巨霸分庭抗争所需应对的压力,几乎让那些跃跃欲试的企业瞬间偃旗息鼓。
总归要有企业站出来,去做一些当时被认为费力不讨好,前景渺茫的事情,去守护国家信息安全,并带给产业希望。国科微成为了国产存储的第一个“守望者”。
守望者的“初芯”
国科微到底是家什么样的公司?又有何底气去做这么大一个工程?这是记者的疑问,同时也代表了当时芯片从业者的普遍想法。
回过头来看,国科微真正被业界认知是在2015年,当年6月国科微成为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注资(以下简称“大基金”)的第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而这一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跟存储没有任何关系。
尽管被大基金所投,但实际上,2015年之前的国科微确实只是一家小公司,刚刚过百的员工团队,刚刚破亿的营收能力,放在国内芯片行业里一不小心就会被人遗忘。
“‘小而美’的公司在特定行业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国科微行业事业部总经理蔡栋告诉记者,因为我们会更加专注,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完善产品的应用场景,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事实亦是如此。在国科微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只专注于直播卫星行业的发展,在这个行业里,国科微实现了单芯片出货千万量级,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70%。
对于进军存储这个对国科微曾经陌生的领域,蔡栋表示,“国内芯片企业一定不要满足安于现状,要有勇气去挑战自我,尤其在国内急需的关键软硬件领域,更要有企业担当。”
他告诉记者,我们知道做存储会很难,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预见的问题,但又有什么关系,随时应对挑战本身就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在直播卫星领域,我们参与了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直播卫星信道传输标准与终端标准的制定,开启了国内直播卫星新篇章。而在存储领域,我们只是在走同一条路而已。”
孤注一掷的奋进者
既然决定要做,那就要做国内最好的,真正具备国产化能力,实现国产替代的存储产品,而国科微选定的研发方向,是存储核心之一的存储控制器。2013年,国科微将进军存储领域的时间锁定在了这一年。
这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路,而海外技术的封锁,没有参考,孤军奋战,也让国科微在这条路上注定要忍受孤单。
怎么办?一切都需要自研,摆在国科微面前的有两大难题:资金与人才。
蔡栋告诉记者,这确实很难,“因为存储主控芯片并不是一个小作坊就能做成的事,需要搭建一个与公司现有研发团队数量相当,甚至规模更大的团队,相当于再造一个国科微,这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而除了资金之外,存储人才才是真正核心问题所在。”
资金从何而来?实际上,国科微当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直播卫星市场获得的所有利润全部转投到存储。“尽管当时产品线有人不理解,但进军存储是公司战略,那就需要结合全公司所有资源全力以赴。”蔡栋说。
解决了资金问题,那人才呢? 2013年的国科微只是一家在广电直播卫星领域初有建树的小公司,正如文中所说,很多人并不看好国科微在存储领域的发展。而一些技术大拿,相比优厚的薪酬待遇,他们更看中平台、公司理念以及公司在存储领域的可持续投入的能力。
“这不是一个仅凭梦想就能让人甘愿跟谁的事业。”蔡栋说,“我们投入了巨大资源、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成本去布局并实施这一人才战略。公司组建了一支全部由高管搭建的存储人才引进队伍,我们优化组织架构,实施股权激励,同时我们奔赴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去挖掘人才。我们竭尽所能,投资一切可以投入的资源,只为这一场人才战略。”
“最开始确实很难,成本也很高,但我们目标坚定,即使板凳得坐十年冷,只要能成功,我们也在所不惜。”蔡栋说。
事实上,国科微当时所走的这条路虽然激进,但回过头来看,却也是最简单、直接、有效的策略。2013年国科微存储团队建立,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如今超过200人的研发团队,吸引了包括华为、中兴、Marvell等在内的全球顶尖存储人才,为国科微存储战略的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质疑下的“无畏者”
对于任何一家研发型企业而言,任何一项技术或产品的立项与研发投入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因为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成本,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只为一腔热血而为此承担风险。而国科微就这么干了。
“这对于我们确实是一步很冒险的棋。2013年的中国已经被移动互联网霸屏,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国家会在存储领域发力。”蔡栋表示,我们坚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市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化设备和系统,而作为其中的底层核心—存储绝不能掌握在别人手中。更关键的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国际大厂平等对话并真正掌握主动权。
不管筹怀满志还是一腔热血,国科微的这一次冒险今天回过头来看却是值得的。政策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为了推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家大基金成立,国科微成为其投资的第一家芯片设计企业。
“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不理解,大基金为何投资国科微,直播卫星市场真有那么大吗?”蔡栋笑了笑说,“直播卫星仅仅是一个与大基金接触的契机,而他们真正看中的是我们在存储领域的布局。”
事实证明,大基金对国科微的这一次投资只是国家存储战略推进的第一步,而参与长江存储的投资,是国家存储战略的全面升华。国科微也借助大基金的投资,快速实现了SSD固态硬盘主控芯片的规模量产,相继推出了GK21系列与GK23系列国产高端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
原以为有政策扶持,后续道路将会顺风顺水,但现实却更加残酷。一方面,国科微需要面临国际大厂在消费市场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在党政市场,整机企业对国产存储表现的极度不信任。
“消费市场的态势是我们可以预见的,但党政市场却让我们始料不及。”蔡栋说,“整机企业根本不相信国内企业具备做出国产存储的能力,更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我们从客户眼中看到的,没有信任只有“怀疑”。”
怎么办?归根到底还是要证明自己。
“我们花费了一年以上的时间,去优化我们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性能,使之与业界主流产品保持在同一水准。同时,我们通过国密国测认证和第三方测试机构来证明产品的安全可靠;此外,我们还持续与国产CPU、OS、BIOS等厂商做适配,来证明产品的能力。这一系列的动作,只是为了争取国科微SSD主控和成品盘进入整机的机会,争取为国产存储证言的机会。”蔡栋说,“市场机会永远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8年,国科微在存储领域实现了高速发展,并与联想、长城、同方、曙光、浪潮、山西百信等国内主流整体厂商展开深入合作,产品随各大整机品牌进入各个行业市场。
守望者的“芯十年”
2008年成立的国科微,到今天已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而在存储领域,五年的耕耘,超4亿的研发投入,国科微正带着其国产存储产品向各行业市场快速渗透。
应该说,国科微是成功的。但这是否就是国科微最初所守望的愿景呢?
“是,也不是”蔡栋说,“是”是因为国产存储终于得到了认可,占据了一席之地;“不是”是国产存储不能仅仅只有国科微一家,我们更愿意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国产存储繁荣。这离我们的愿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当存储国产化的号角吹响,国内已涌现出大量存储企业,但真正具备国产化能力的却很少。为何会如此?
蔡栋表示,一颗芯片从研发、到工程样片,再到具备量产能力是一条漫漫长路,如果单从实验室测试数据来看这很容易,但要具备规模量产能力,要实现性能、功耗、成本、良率等之间的平衡,却非常之难。另一方面,市场与客户也会有自身的判断,尤其是真正需要实现国产化的市场,产品是否有详尽的芯片开发版图、固件软著等,是否通过安全审查,是否能够与国产CPU、OS、BIOS等适配,这些都将成为其国产化道路上的拦路虎。
“并不是所有国内厂商都具备国产化能力,我们欢迎具备真正国产化的国内企业共路并行。”蔡栋表示,“存储国产化是一条很长远的路,各行各业对存储能力的标准与要求并不相同,国内存储企业的能力也不相同,国科微只是走出了很小的一步。国产化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仅靠国科微一家来推动很难,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做大存储国产化的市场。”
2018年已经过去,国科微也走过了十年。今天,对于国科微来讲,也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对于未来,蔡栋满怀憧憬并信心满满:“存储是个巨大的产业,存储国产化也是个巨大的机会和挑战,我们呼吁并邀请业界伙伴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未来十年,相比独占,我们更希望做众多星辰中的那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