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钱包:消费者金融教育其路漫漫 消金平台成推动主力

随着90后步入职场,习惯 “先消费后付款”的年轻人群,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信贷主体。

网贷平台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有4000多家平台。一部分年轻人的收入短期内暂时无法与超前的消费欲望匹配,以致于出现以贷养贷现象。

今年4月,银保监会安排各地银保监局排查摸底各地区包括消费金融等机构在内的机构所存在的共债风险特征,并要求对当前共债风险程度进行预估。不少业内人士称2019年或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不良率高点。

作为行业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于2014年诞生于电商消费场景, 这一模式让资金真正流向消费领域。从白条开始,随后几年,蚂蚁花呗、腾讯微粒贷、苏宁任性付等具有互联网属性的金融产品陆续问世。这一全新的模式直接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了爆炸式的增长。

然而,当金融服务可以满足更多人群后,对于年轻消费群体而言,攀比消费、冲动消费、享乐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负债?如何正确处理消费与负债的关系? 如何防范“不理性”消费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些问题引起了行业的深思。

My钱包认为,一方面:消费金融市场需进一步驱逐泡沫,回归普惠金融的本质。消费金融绝不是简单的放贷,针对消费金融管理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作为消费金融品牌更应该不断提升专业度及加强自律。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树立科学的理性消费观。

My钱包:推动行业普惠

事实上,My钱包完善的风控体系可以有效降低不良率,互联网出身的消费金融品牌拥有较强的场景优势及数字科技实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My钱包提高审核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孤岛导致的过度授信、重复授信、多头授信等引发的金融风险问题。

同时,My钱包不断强化自身风控体系,提升自身风控能力和获客能力,让更多用户获得高质量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普惠。

“挖掘内需潜力,推进消费升级”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层面重点关注的。互联网金融改善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是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这是行业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根本与前提,而偏离了这个基调的行业评价标准,就是不符合行业正常逻辑的。

消费者:需克制,避免盲目消费

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消费信贷的用户偏向于年轻群体,18-29的群体最多,占比36%。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模式正在以年轻人为主导开始逐步转变,提前消费、信用消费正逐步成为主流趋势。

对此,My钱包提出“薪资有预算、购物有目标、理财有计划”三个合理消费建议。

首先,提前规划确保收支平衡。制定好月度预算,依据目前需要和未来计划,详细列出在不同开支项目中将分别花费多少钱,避免入不敷出。其次,避免盲目从众、攀比以及情绪化消费。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消费支出与收入相适应。最后,制定理财目标。定出短期财务目标和长期财务目标。并根据目标评估自己的资产状况、计算出净资产,再依据风险偏好进行合理的资产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