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之七)|从传统备份转向云灾备:中化国际IT应用的一小步,数字化转型的一大步

对于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灾备是最基础的技术需求,能够确保在任何意外故障的情况下,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这对于企业来说,就相当于为数据购买保险。随着云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灾模式正在往云计算领域延伸,云灾备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今年4月,总部位于上海的化工央企中化国际将加密保存在本地的CRM、ERP等核心系统数据备份到了远程云平台。中化国际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解旭东告诉笔者:“中化国际非常重视数据安全,采用云灾备是公司在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中化国际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解旭东。

此前,中化国际已经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总部大楼建设有数据中心,以磁带作介质进行定期备份,并在张江高科园区设有数据中心进行同城备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为什么还要采取云灾备的方式呢?

​上云?上云!

中化国际全称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证股票代码:600500),是世界500强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化工板块的旗舰企业。作为中化集团旗下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化国际秉承“精细化学 绿色生活”的发展愿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从一家传统化工贸易企业,成长为以精细化工产业为核心,并在农用化学品、中间体及新材料、聚合物添加剂、天然橡胶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2018年,中化国际营业收入达600亿元。     

1999年,中化集团在国内大多企业还不知道SAP为何方“神圣”的时候,就与SAP展开深度合作,开发上线了符合中化管理流程的贸易营销解决方案与系统,这个平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化国际在采购、销售、风控、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核心平台,而且在公司海内外战略并购过程中成为管理整合、规范流程的利器。此系统的建立与使用,也吸引、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专业中后台管理人才。2009年随着公司战略转型与业务的拓展,SAP ERP平台逐步向具备生产制造的功能方向进行延伸,在PP、PM等模块的实施已经开始与MES等生产执行相关系统进行集成,有效地支持了公司的运营管理。

可以说,起点高、基础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支持中化国际全球业务顺利推进的得力工具。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业务数字化发展的核心资产。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和业务的快速转型,实时应对客户的需求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支持业务顺利开展的信息系统也从传统IT转向工业物联网等新兴场景,系统的可用性也从过去的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

据了解,中化国际的核心业务系统已经全面部署在企业级的私有云平台,应用系统和数据存储在上海数据中心,虽然已经采取同城灾备方案,但受到张江数据中心规模和服务器投入的限制,除少数核心系统外,只能进行存储级别的灾备,面临数据恢复时间较长,而且部分应用数据存在丢失的风险,无法应对偶发的重大灾难场景。

此外,作为一家国际化公司,基于审计合规以及99.95%的IT可用性要求,中化国际需要寻找一个理想的保障关键业务连续性的解决方案。

中化国际每年在存储、网络、数据库设备运维、软件服务以及员工等方面的投入达数千万元。而要建立起满足应用级容灾要求的基础设施,通过传统的做法,需要在线路、存储、服务器上投入大量的重复开支,而灾备系统平时使用率又极低,投资回报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成正比。

为了满足上市公司两地三中心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目标,经过市场化的对比、筛选以及反复技术验证,在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中化国际最终选择了阿里云做为云灾备方面的合作伙伴。云灾备按需配置和按实际使用量付费,无需为尚未发生的灾难买单,大幅降低了异地灾备中心的建设成本

牵手阿里云

针对中化国际在数据保护、业务连续性、高性价比和集中灾备等多方面需求,阿里云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采用混合云容灾解决方案。

中化国际部署的阿里云云存储解决方案

阿里云混合云容灾研发负责人张磊:在不改变中化国际已有架构的情况下,在本地数据中心部署混合云灾备一体机对核心生产数据和应用进行保护,同时利用阿里云云平台的多区域、多数据中心优势,经由中化国际既有带宽,将本地灾备数据以加密传输方式同步到远程(600千米以外)的对象存储(OSS),为中化国际提供了一个方便且高性价比的两地三中心灾备方案。

一旦本地数据中心出现故障,中化国际可通过灾备一体机快速在本地恢复数据,而在云端则通过容灾恢复网关将灾备副本恢复成ECS,快速实现应用容灾,秒级复原点目标(RPO)与分钟级复原时间目标(RTO)。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充分利用中化国际现有的公网1.3GB带宽资源,利用其线路资源闲置期实现混合云灾备方案的数据同步和部署,期间未对正常业务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堪称完美的尝试

市场上云计算公司众多,为什么偏偏是阿里云入选?解旭东答复记者,在确定部署云灾备解决方案之后,中化国际首选国内供应商(海外分支机构除外),最终是基于阿里云曾成功支持过历次阿里巴巴双11活动,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与技术实力,在去IOE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以及此次项目投资优惠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做的决定。

中化国际信息技术部基础设施总监顾涛:阿里云混合云灾备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了传统容灾所需的IT基础设施的闲置问题,化解了自建容灾中心将面临的运维复杂、部署耗时等方面的不足,其免设备投入、高可靠性、弹性扩容、整机灾备、天级部署、即开即用等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企业级私有云应用的灾备与混合云容灾的一体化能力。

基于公司成立刚刚一年就与SAP合作,并且信息化水平长期在央企系统中名列前茅的事实,从决策层到基层员工,中化国际全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应用水平毋庸置疑;这也是中化国际的云灾备项目能得以顺利开展和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与阿里云这样的顶级供应商合作,项目的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过,对于每一项新技术的采用,中化国际依然保持十分审慎的态度。解旭东告诉笔者,中化国际秉持“N-1”的原则,对市场上的最新技术加以甄别,再选择当前版本的前一版本,以降低风险——毕竟互联网时代盛行的“迭代”更新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于传统行业的应用。

但解旭东相信,IT基础设施云化是大势所趋

“采用阿里云混合云灾备解决方案,中化国际的投资仅仅是传统方式的十分之一。”解旭东高兴地说。令他欣喜的还有阿里云提供的分钟级数据恢复能力,这远超他当时对公司提出的“四小时内恢复”的承诺,此举不仅增强了他与阿里云合作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为公司未来业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础:“中化国际正准备在全球拓展新兴业务,阿里云遍布全球的19个数据中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全球IT部署。”

成功,就是在一次次勇敢的探索中取得的。

从传统备份转向云灾备,只是中化国际IT应用的一小步,但确实是公司数字化转型数字的一大步。

数字化转型才刚开始

尽管公司实施全球运营的核心系统平台覆盖到了全球五大洲10多个国家,成功经验也不断反馈在ERP系统中予以完善并全面推广实施,这20年间积累的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解旭东认为,中化国际的数字化还只是刚刚起步,IT系统只有为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称得上是“转型“,而中化国际正处于从国际贸易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业务量占比已经从80%降至20%,智能制造正在反超,但是IT还未能为公司搭建起一个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数字化工业互联平台,所以数字化转型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不同的人对数字化转型有不同的认识。

解旭东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记者认为他过于谦虚了。据悉,早期电子商务兴起的时候,中化国际也曾试水,但他认为,C端更适合专业的互联网公司,于是他把相关的业务委托给这类公司,对B端业务进行强化以完善和深化自有的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前些年,当公司有人一度建议公司IT系统全线上云、取消公司本地数据中心建设的时候,他又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智,认为这并不是科学的云计算应用方式。在大多数人对云上灾备还不太熟悉的时候,他又放手让专业骨干与顶级的云计算公司合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疑,这与解旭东专注中化国际数字化建设领域10多年的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成长,也是解旭东推崇备至的理念。此次与阿里云的合作取得成功,称得上是中化国际数字化建设的一个跨越式进步,他乐于把合作经验反馈给阿里云不断完善,也愿意推广和分享到更多的同行。他还呼吁更多的民族企业联合起来,不断将自己的数字化建设与转型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平台,带动和提升全行业全社会的整体数字化水平。

如此宽阔的胸怀,令人敬佩不已。

注: 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 往期报道

https://www.doit.com.cn/p/335744.html
“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之六):中微半导体董祥国:我们一直在引领数字化

https://www.doit.com.cn/p/334716.html
“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之五):SAP Concur:艾比森全球化业务顺利推进的得力助手

https://www.doit.com.cn/p/333547.html
“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之四):破百亿才算启步,苏宁易购与SAP合作电商业务,目标直指国内公共采购33万亿蛋糕

https://www.doit.com.cn/p/333272.html
“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之三):云上电子阅卷,让判卷像玩游戏一样

https://www.doit.com.cn/p/329981.html
“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之二):0.5%也值得大书特书,知道为什么吗?

https://www.doit.com.cn/p/326684.html
“寻找中国最具智慧行业案例”系列报道(之一):海澜大数据应用,告诉您Hadoop“卡“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