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SCSI信号的传递是采用并行方式,使得SCSI总线在朝高速发展上受到局限,而来势汹汹的串行SCSI──SAS,第一步就从每秒3GB开始发展。
问市至今将近30年的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即将要完成阶段性任务,交棒给新一代的串行SCSI──SAS(Serial Attached SCSI)。
数十年来,SCSI硬盘一直是企业级硬盘的最佳代表,在IT人心目中占有绝对的位置。不论是用于服务器或是磁盘阵列,只要是讲究稳定的企业应用,几乎都会选择SCSI硬盘,因而即使SCSI硬盘比较贵,但也能叱咤企业级硬盘数十载。
不过,由于SCSI信号的传递是采用并行方式,使得SCSI总线在朝高速发展上受到局限。在2000年发展到每秒传输320MB的Ultra320后,SCSI的发展几乎是到达了顶峰,即便后来还发展出Ultra640规格,但是架构上的限制使得SCSI后继乏力,终究是不敌新一代来势汹汹的串行SCSI──SAS,因为SAS的第一步就从每秒3GB开始发展。
2004年SAS问市,在初期由于SAS硬盘售价较为昂贵,因而我们只有在某几款外商品牌服务器上看到,而这些服务器也是因为诉求于可安装较多硬盘,才会率先采用2.5寸的SAS硬盘,除此之外,在其他产品上就很难看到SAS硬盘。
现在,虽然采用SAS硬盘的服务器并不算多,但有些国产品牌服务器已经开始采用SAS硬盘了,而磁盘用量最多的磁盘阵列厂商,也开始推出SAS磁盘阵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SAS真正要崛起的迹象,这也是我们选择在本期的封面故事──「SCSI交棒,SAS接力前进」探讨SAS的原因。
比较了解硬盘运作原理的人,在看到朝高速发展的SAS,或许会质疑:老爷车开在高速公路上的意义并不大。由于硬盘本身受制于机械构造,在主轴马达的转速难以有大幅突破下,数据访问速度向上提升的空间也就有限;如此,硬盘能对外输出数据流的速度不够快,那么数据总线的传输速度即便再快,也只是沦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下场。
若以单台SAS硬盘对应SAS总线来比较,这个论点确实是成立的。但是,一旦放在实际的应用上,像是磁盘阵列之类的大容量储存设备,就可以看出SAS的优势。
在SAS上要实现多通道合一是比较容易的,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们还实测10台SAS磁盘阵列,发现有些产品都利用SAS宽端口的优点,将4个标准的SAS埠合而为一,以加大传输的带宽,如此称之为宽埠。宽埠所使用的线缆,就是把4条SAS传输线结合成1条,这对于大容量储存设备而言相当有帮助。
除此,SAS与SATA在设计上就保留了一些共通性,例如SAS扁平电缆可以安装SATA硬盘,因此,磁盘阵列的背板只要配置SAS插槽,就可以使用SAS与SATA硬盘,如此,不论是同时混插这两种硬盘,或是分开使用,对于使用者而言都有更大的弹性;同一台磁盘阵列,可以为了大容量而安装SATA硬盘,也可以着眼稳定性而改装SAS硬盘。
一般个人计算机常用的ATA硬盘,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率先朝SATA发展,今天每一台新计算机都标准配备了SATA硬盘,甚至是发展到了第二代SATA II。在SAS加入后,硬盘可说是全盘改朝换代,迈向串行点对点架构的新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