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款药在不同地区、渠道差价明显
26岁的装修工人吴海家住湖南娄底,由于患有乙肝,他需要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来清除或控制病毒,以避免病情恶化转为肝硬化,进而发展为肝癌。
据了解,恩替卡韦是一种用于治疗乙肝的口服抗病毒药,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推荐为慢性乙肝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已进入中国医保报销目录。
但在不少省份如河南、贵州、海南等,恩替卡韦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但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的常态是门诊治疗,需要定期挂号复诊和开药。此外,在一些门诊可报销的地区,繁琐的手续也将不少患者挡在政策门外。慢性乙肝疗程长,恩替卡韦价格比其他乙肝药物更贵,许多在门诊自费治疗的患者承受能力有限。
2017年5月,吴海在娄底新化县医院开的恩甘定(商品名)恩替卡韦7粒装胶囊一盒90元,一年就要花去近5000元。
像吴海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迫于经济压力,他们希望寻找到同类低价药。互联网令不同省份的药价变得透明,各地患者能够很快发现相同品规药品在不同地区的显著差价。
经病友建议,从2017年10月开始,吴海不再从医院开药,而是从网上直接购买。“最开始的时候一盒50元,后来某网上售药平台搞活动降价到45元一盒。”吴海说,这个价格相当于医院开出药价的一半。
在某公益机构工作的李超已经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近两年了。他看到,药品在不同省份差价很大。李超一直服用的是由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恩替卡韦分散片,此前他从广州的医院购买价格为120多元,在浙江购买只需77元一盒。
有了低价药信息的交流平台,李超所在的公益机构的患者很幸运。在被称为“乙肝大国”的中国,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约有1亿人,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需要服用以恩替卡韦为代表的各种乙肝抗病毒药物,能以较低价格买到药品的,并不是多数。
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找寻到低价药的,并不仅限于恩替卡韦。此前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除恩替卡韦外,还有大量药物能够以远低于医院药房的定价在互联网买到。
线下药价为什么这么贵?
同样一款药,为什么在不同渠道购买有着迥异的价格?
多位在药品流通行业工作的人士,曾向媒体证实了国产药品价格当中复杂的分配逻辑:假如一种药品在医院销售价格为100元,那么其从生产企业出厂的价格,往往不高于30元。在这100元中,其他能够公开描述的成本还有:省、市两层代理商,实际分别从中获得7元至8元;药品配送企业,从中获得3元到5元。
这意味着,这些明面上的成本和利润叠加,售价100元的药品,真实的价格为50元上下,约合45元~50元;另外50元-55元的差价,则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部分以各种回扣的方式进入医院与处方相关的各级人士的腰包,另一部分则是医院的收入。其中给医生的回扣以及用于打点科室主任、药械科主任、药事委员、药房采购人员,一共拿大约30元到35元;其余部分最多可达20元左右,是医院得到的隐形返利。
之所以称之为“隐形”,是因为2003年有关政策早已叫停医药企业给医院的明折明扣,购药后若再给医院直接返还现金即为违规。
那么同样这款在医院售价为100元的药品,在另一个销售渠道——药店的成本构成又是怎样的呢?
据湖南某连锁药店负责渠道推广的人士透露,假定该药品的出厂价为30元,那么省、市两层代理商将顺价加成15%,即两层代理商分别拿走4.5元和5元。随后,药品将以39.5元的成本价进入药店。这名工作人员介绍说:“一般药品生产厂家会根据药品在各区域的销量给出零售指导价,在这一成本价的基础上翻倍,也就是80元左右。此外,线下药房多有代理品牌,容易存在向消费者进行推销甚至强行销售的情况。”
而相比于线下渠道的高毛利率,网售药的产业链结构则简单许多,剔除了省、市等层层代理商,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直接连接消费者与上游品牌。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线下药品零售毛利普遍在35%-40%,而线上渠道一般为12-15%,这是医药电商的价格优势的核心来源。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降药价、破除“以药养医”的呼声渐高,药品加成成为抓手。国务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多次提出,公立医院要取消药品进价基础上不超过15%加成作价的制度,进一步降低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价格。
“两票制”和“营改增”一道改变了这个行业的销售方式,给医生回扣的空间的确正在变得越来越狭小,但在短时间内,这些灰色费用难以取消,只能由暗转明,计入企业销售成本。2017年,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药价逐步“平进平出”。不为患者所知的是,卫生部门看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砍掉的药品加成,并没能伤及“以药养医”制度的元气。
或许通过互联网打破药品产业链的固有模式,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天价药”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