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Cloud for Good:让技术融入科研,让科研普惠社会

随着5G、云、AI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化转型和升级,科技为本的科研产业更是如此,因为无论是数据量的爆发,还是AI算力的稀缺,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科研产业在提高效率、数据分析、数据实时分享等方面的进步。

日前,在“上海·选择不凡 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上,华为云与上海各科研单位举办了“Cloud for Good:技术赋能未来科研”的圆桌论坛,共同探讨了如何用“5G+云+AI”等技术帮助科研产业发展,让技术融入科研,让科研普惠社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风云三号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主任设计师顾明剑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广勇博士,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刘海涛博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IT中心副主任楚朋志博士在论坛上进行了分享。

img_pic_1575624941_0.png

在遥感科研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携手华为云,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致力于在华为云上建设遥感科研平台,将海量的遥感数据,开放给国内外科研人员使用,形成一个开放、高效的遥感科研服务平台和大气遥感学术圈。

顾明剑博士指出,气象卫星数据正在通过云发挥更大的科研价值。例如,科研人员利用云与AI技术提高算法研究的效率和准确度,海量的气象遥感数据在通过云服务器加速,算力能力提升后,科研人员不再为数据的下载、处理而耗费大量时间,而能更专注于算法的研究,最大化的利用好遥感数据。同时,云让更多气象、环境保护相关的单位、企业及时获得科研领域第一手数据,从而为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提供更准确的气象预报和应急信息。

在基因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使用华为云的AI、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效率。比如在基因领域的“多维组学”数据分析,致力于在华为云上实现分析流程的封装和自动化,加速分析过程;同时,基于AI框架的“多维组学”数据整合新算法,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挖掘。

郑广勇博士介绍,在“BT+IT”(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时代,借助华为云可以让生物医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快速形成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方案,提升分析效率和准确度,实现精准医疗,帮助更多人获得健康。

在医疗健康领域,刘海涛博士介绍,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华为云合作构建医学AI平台,支撑医生在全国开展无症状人群胃癌筛查,并对早期胃癌及胃癌高危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实现胃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平台已就目前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无症状风险人群5万多人进行了筛查,筛查出2万多人的疾病患者,包括170多例早期癌症患者,相当于帮助挽救了170多个个人和家庭。平台目前的早诊率近7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人群、经济可行的胃癌高危人群风险预测模型。

在高校教育领域,楚朋志博士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为云在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以及AI领域进行合作,开设了课程,方便学生学习和实践。比如在AI领域,学生通过华为云ModelArts、HiLens、Atlas等终端和云端的资源,可以快速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解决面临的问题。交大通过与华为云合作,能持续降低AI教育的门槛,把AI技术推广起来。不仅交大,其他地区的学校也在效仿这种模式,最终,华为云实现了AI行业普惠,各大学校则实现了AI教育普惠。

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华为云提出“Cloud for Good”的理念,希望用技术的力量,帮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创造不凡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已经走过18站,华为云Cloud for Good也从未停下脚步——在深圳,携手医疗企业发起“理性献血 科学用血”行动倡议;在成都,成立川藏“百千万”云大物智人才发展计划;在苏州,与伙伴合作实现污染防治,守护绿水青山;在广州,发布广东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上云扶植计划;在厦门,联合厦门市卫健委等发起建设智慧医疗联合行动;在重庆、西安、昆明、合肥,联合高校推出鲲鹏人才培养计划;在武汉,联合企业推动基因行业信息化建设,造福人类健康。

助力科研创新,是华为云践行Cloud for Good理念的一个缩影,未来,华为云将把自身的技术分享给更多的科研机构,进一步降低5G、云、AI等新兴技术获取的门槛,让科研成果更快地转换成产品和服务,普惠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