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发专刊:聚焦央企智能化转型

10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的国家经济期刊《国资报告》发布题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正当时》专刊。

image.png

专刊以央企阵营的企业智能化转型为焦点,引用生动的案例和业内人士观点,探讨了央企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需求、企业战略和组织管理变革。

image.png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已无法支撑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智能化驱动企业运营模式发生变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并改变着千行百业的面貌。

头部央企积极部署智能化转型

在这轮由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大中型央企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智能化转型成为央企重塑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利器。然而,在能源、交通、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国计民生传统领域,由于体量庞大、业务模块复杂、资产繁重、对数据安全更敏感等原因,这类企业对于智能化转型有着更为复杂的需求。如何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作用更高效地发挥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场景,降低试错成本,少走弯路,是央企最深刻的关切。

中国铁建、神东煤炭、中冶赛迪、南方电网……这些耳熟能详的央企积极拥抱智能化的时代变革,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运营管理、生产制造、创新服务体验等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实现了降本增效、技术升级以及战略转型等企业经营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正在与华为合作,特别是采纳了华为云提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加速企业在智能化转型的布局,为产业智能化浪潮中因体量庞大而“转身困难”的大中型传统企业树立了榜样。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铁建重工在装备制造领域举足轻重。目前,铁建重工正在采用虚拟设计、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铁路隧道智能建造”,其包括了隧道内无人作业、黑灯作业,隧道内十多种不同施工装备全部智能化,操作人员只要在地面远程控制,就能让各种施工装备在隧道内有序作业,从而达到“安全、高效、优质、环保和经济”的目的。

作为中国钢铁事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中冶赛迪近年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抓手,通过聚焦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来引领行业转型升级。2018年10月,中冶赛迪与华为牵手,将华为云作为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ICT解决方案的主要合作伙伴。2019年5月,中冶赛迪又与华为在云计算、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推动新技术在钢铁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据了解,“华为&CISDI钢铁工业智能制造云”是赛迪经营云、赛迪生产云和华为云深度融合的“一云三平台”智能化混合云解决方案,是首次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在传统流程工业中进行集中化、规模化应用,是集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监控、大数据诊断为一体的业内首套钢铁智慧中心。部署应用后,钢厂可节约吨铁成本25元,提升日产量500吨,降低作业区数量60%,提升人工效率40%,从而极大地降本增效、提升了作业安全性。

云计算是智能化转型的引擎

《国资报告》专刊指出,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智能化与云化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作为智能社会的技术基石之一,云计算以其强大的弹性和高可拓展性,实现了信息技术资源规模效应最大化,成为了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智能引擎。

对于央企来说,信息化是不少传统央企的短板,而云计算能够大幅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成本,全面优化传统的IT部署方式。除此之外,云计算帮助企业优化运营管理流程,企业利用云资源可以实现弹性扩张,依托云计算资源池的共享机制,有效解决企业业务量波动性强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基于云平台整合的各类生产和市场资源,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和协同创新。

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一批核心央企对智能化的应用,代表着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各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方向。未来二三十年,这些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成效将决定我国企业作为整体在国际上的位置和竞争力。

根据2019年IDC一项关于新兴信息技术的调研,78%的中国企业领导者相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将极大增强企业竞争力。到2021年,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的企业,其竞争力将提升超过2.4倍。如何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数字时代基础设施,已成为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