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传统的分析框架——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增长,还是从经济增长的“窗口”——发电量、物流等行业的走势,都可以明确看出,今年下半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经济增速的放缓已确定无疑。与中央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困难有着更多的感性认识。我们注意到,在中央仍保持紧缩政策基调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已经开启了经济“自救”之旅。
突破口无非只有三个——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是消费者个人的事情,政府自然鞭长莫及。尽管消费增速数据依然可观——1-7月全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7%,但这种趋势很可能在未来“好景不在”,一是由于下半年通胀下行使得居民“被动性消费”减少,二是由于股市低迷带来的“财富效应”的消散。再加上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滑,老百姓的钱袋子很可能会捂得更紧,这一点,从车市的低迷、旅游业的惨淡中就可以管窥一斑。出口也好不到哪去,1-8月出口累计增长22.4%,虽然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一些微观指标多多少少揭露了出口的“真相”:上半年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同比增长16.6%,回落超过6个百分点。以深圳港为例,上半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1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2%,比去年下降6.6个百分点,其中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更是出现了建港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个人投资好像也乏善可陈。数据显示,1-8月港澳台商投资同比增长20.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3个百分点,这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私人投资已经出现了放缓的势头。
地方政府唯一可以施展拳脚的,就是投资了。事实上,他们正是这样做的。在7月4日召开的广东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广东启动了被称为“新十项工程”的庞大政府投资计划。按照规划,新十项工程计划在222个项目上投资总额达22770亿元。这也是继2003年“十项工程”建设之后,广东省政府再次提出“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口号。《第一财经日报》披露的资料显示,与2003年的十项工程相比,新十项工程在交通、能源、环保、文化等方面与其一脉相承,并调整增加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等工程。其中,投入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共71项,计划总投资6472亿元。
制造业大省山东也抛出了庞大的技改投资。今年上半年,山东省经委推出了537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06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132项,占总数的24.6%,总投资199亿元,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及相关产业项目102项,占总数的19%,总投资138亿元。三者相加,占全部项目的43.6%。由此拉开今年大规模技改投资的序幕。8月,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的意见》,确定以信息技术改造轻工等九行业,重点构建汽车等七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等十二大传统产业。《意见》规划,到2012年,山东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年均要增长18%以上,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5%以上。以山东省200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2537.02亿元计算,仅技改投资一项,山东每年的投资量将大约保持在4388亿元左右。
河北省也在酝酿雄心勃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城建工程。据中新网报道,自省会石家庄到十个中心城市,再到全省县城乃至乡镇,都将在“三年大变样”的城建目标下实现城市品位提升。此次大规模的城建工程预计总投资7000亿元人民币。仅省会石家庄市就需1400亿元,而政府出资240亿元。除去政府投资外,河北省已要求各地打开城门吸引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实现资金投入市场化运作。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央监管层在对房地产持续“高压”的政策下,地方政府频频有“救市”之举:一是为即将到来的投资项目筹资——房地产市场已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有资料显示,2007年,仅土地出让收入一项,地方政府就进账1万亿(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不过2.3万亿);二是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是地方投资乃至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1-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18430亿元,增长29.1%,相较于1-7月的30.9%和1-6月的33.5%,下降趋势明显。而房地产市场和投资的降温,将显著削弱地方政府投资的能力。我们观察到,从今年5月至今,就先后有河北、江苏、安徽、陕西、福建、河南等省市屡屡“救市”,手段从“提高住房公积金上限”,到“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甚至政府出钱为购房者补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地方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与中央政府有着很大差别,调控手段相对单一,其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各级地方政府常用的手段,效果也显而易见。我们观察到,最先开始动作的地方政府是受宏观经济冲击最大的省份(如广东等),或者是因奥运会而冻结部分经济的省份(如河北等)。如果更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感受到经济的“寒意”,很可能会出现一轮地方政府投资上项目的热潮,由此也会产生争项目、争投资、争银行信贷的现象。在宏观调控整体放松、通胀依然较高的背景下,这轮冲动很可能会成为明年经济中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