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启示录:疫情防控、复工防疫背后的大数据价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民众上下同心,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时期。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地各企业积极加强大数据等科技技术在疫情联防联控、精准施策过程中的应用。

不久前,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主持召开了疫情防控大数据专家会商会,研究部署大数据支撑服务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他表示,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十分重要。

目前,小到社区,大到部委相关部门,都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不可或缺的防疫工具,在即将复工的地方和企业,也开始了启用大数据。

如果说,医院是疫情的主战场,那么大数据就是战“疫”斗争的“隔离墙”。

阻断疫情传播路径,大数据助力疫情精准防控

“紧急扩散!急寻557个车次航班同行乘客”,“郑州首位的哥确诊急寻近期乘客,车号豫ATV968”,“银川西夏区急寻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

打开朋友圈、微博、头条、搜索引擎,各种急寻患者同行人的信息在持续发布。面对超过10亿人次流动规模的春运,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客流大数据中,筛查出疫情接触乘客,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重中之重。

疫情发生后,12306快速启动应急机制,利用实名制售票大数据优势,及时配合地方政府及各级防控机构提供确诊病人车上密切接触者信息。12306还专门成立疫情技术保障团队,开展大数据分析、客票功能调整、系统监控保障等多项工作。

航旅纵横快速响应民航局的政策要求,精准推送免费退票信息,实时覆盖武汉每日进出港航班约700架次及进出港旅客约8万人,并紧急开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同航班自动通知系统”,于1月30日正式上线。这一系统通过自动化方式获取疫情航班信息,第一时间向该航班的所有旅客发送疫情通知,劝导同机旅客尽快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有效减少了相关旅客二次传播的可能性。

12.38万人次!揭秘到达武汉的“逆行者”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监测显示,武汉宣布暂时关闭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的一周时间里,从外省(区、市)进入到武汉的人次,却在持续攀升,共计达到了约12.38万人次。除了在这一周进入的3700多名医疗队员,剩下的97%都是谁?他们来做什么?

根据大数据测算的结果,绘制出这样一张人员流动地图(不含港澳台)

一周时间里,30个省(区、市)都有“逆行者”流入武汉。来源最多的省是广东。按照来源比例再进一步换算,进入武汉的每100个外地人次中,大约平均有18人次来自广东,其后分别是江苏(10人次)、贵州(8人次)、河南(6人次)、浙江(5人次)。

关联分析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拥有较多的医疗物资生产资源。这意味着来自这些省份的人员主要在运送医疗物资驰援武汉,而长春、哈尔滨、天津三个平时到武汉人数较少的城市突然出现在了排名里,则是当地大量的医疗队抵达武汉……

通过互联网数据抓取,对近1000万条网络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逆行者”的职业特征依次是医护、专家、物流司机、解放军和建筑工人。

危难面前,英雄从不问出处;“逆行者”凝聚的,是爱心,更是信心!

运营商成为大数据骨干支持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央企业积极探索大数据在疫情联防联控、精准施策过程中的应用,初见成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企业调研时表示,要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中国联通组建覆盖全集团的百余人大数据联合团队,快速形成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并向全国统一部署,全国各省级分公司协同响应,积极向本地卫健和疾控等部门进行汇报。同期,联合团队以最快速度与国家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提供数据支撑。截至发稿时,中国联通以加密形式发送数据和分析报告1783份,交付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1个,上线“疫情风险预报平台”,开发针对疫情防控的数据模型13个。

中国移动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疫情防控大数据分析,通过对驻留、到访武汉、湖北客户进行流动分析和大数据画像,将相关数据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为政府部门做好疫情防控提供决策支撑。他们还结合武汉重点医院、重点商圈、重点景区、重点校园和重要交通枢纽等区域,深化人口流动伴随关系分析,为湖北省各级政府提供疫情分析数据,有力支撑各级政府决策和预警处置。

中国电信在保证用户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对重点疫情地区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清单级监测,将全国数据汇聚到总部大数据平台进行统一加工处理,并配合相关省份重点开展对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人员聚集区等重点区域的人流变化分析,为有关部委、部分省市政府提供疫情防控相关人口流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还有不少企业积极探索大数据在生产、调度中的运用。1月30日晚11时,中国华能上海电商公司通过供应链大数据系统+团队线下搜寻的形式,发现急需物资在天津大邱庄有货,立即安排专人进行对接,同时通过“能运”和“真好运”两大智慧物流平台加快运力资源整合调度。1月31日10时30分,上海电商公司“义运专车”已将物资从天津大邱庄运往武汉蔡甸建设现场。

厦门:大数据技术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扫扫二维码,进入“i厦门”登记信息;轻触手机,完成口罩购买预约;通过线上“零接触”问诊,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厦门通过交通、通信、公安等多部门的大数据联动,对与疫情相关的人员、车辆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构建了密切接触人群的网络图谱。借由图谱,相关工作人员可迅捷追踪到密切接触人群的活动和健康情况轨迹信息,及时做好隔离和提醒工作,大大提升了防疫时效。

每天,在厦门各社区,工作人员都会对所有进出小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依托基层网格人员信息摸排系统,对新返厦人员信息进行详细登记,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筑牢防疫战线。

目前,厦门已建立门诊发热人群管理、院中诊疗管理,疑似病例报告处置等子系统,保障全过程医疗救治的健康事件精准管理。患者一进入医院,从门诊到住院,从疑似到确诊的全过程都有记录,做到有迹可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地区发热病人监测、疫情监测等统计信息,为疾控机构开展工作提供及时、可靠、有效的数据,从而促进了全市的高效防控。

信息的登记收集,多渠道的线索摸排,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精准的“靶向”。据市工信局介绍,依托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全市已形成一张大网,在口岸、酒店、工厂、学校、社区等摸排点实时进行信息收集上报,并同步与疾控监测、医疗机构系统数据互联汇聚,实现对疫情全流程监管,形成闭合式管理体系,全力阻击疫情。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厦门市民熟悉的生活场景。而在看不见的“云端”,海量数据正不断地碰撞比对,生成一份份数据分析报告,服务于精准防疫和科学决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厦门科学运用大数据,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各部门在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通力合作,以大数据+防疫,筑起安全“防护墙”,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随着返程复工高峰的来临,新冠肺炎防疫工作面临新挑战,厦门迅速推出并启动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防控大数据)系统,入厦人员网上登记正是该系统的一项应用程序。所有分散于各站口的入厦人员登记信息,如涓涓细流,汇集到同一个数据池里。

返程复工,大数据迎更大考验

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在抗击疫情前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复工复产的基础和前提。在经济发展前线,促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这是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连日来,全国复工复产陆续开启,部委、地方、企业积极行动,努力降低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稳定经济运行。

2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的多个子公司吹响了全面复工的号角,运行、维修、服务、安防、物资、后勤等各专业部门均已全部到位,在积极履行防疫职责的同时,全面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三一重工泵送事业部车间里,一辆辆泵送车正在组装,机械臂来回摆动,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焊接时产生的火花,宛如开放的迎春花……三一集团2月8日就打响了开年复工“第一枪”。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表示,目前,集团17个国内产业园已做好防控措施,同时也具备复工条件,近期将会陆续在所在地的政府批准下开工。

复工复产,对于在全球布局产业链的企业而言,更显急迫重要。2月10日,是江苏苏美达集团线下复工第一天。针对办公场所众多且分散于两岸三地的特点,公司统一部署,在总部及各单位实施物资保障、环境防控、人员排查等工作,尽全力为复工复产提供充足保障,努力降低疫情对业务经营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经济发展不懈努力。

据介绍,2月3日至2月7日期间,苏美达集团已经先开始线上复工。目前苏美达在全球拥有员工数约2.2万,其中国内1.4万人,国外8000人。疫情主要影响国内员工到岗复工,对海外几乎无影响,据2月10日到岗人数统计(国内员工),贸易板块复工人数占比约35%;实业板块复工人数占比不到10%。

复工及防控背后,依然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

浙江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加强疫情联防联控,协同各方力量保障重要物资调配供给,在确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综合施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最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2月8日上线的杭州市企业复工申报平台上可以看到,企业复工要做到“六个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防控方案制定到位;员工信息排查到位;联动防控机制到位;防控物资到位;安全生产保障到位。企业复工申报审核通过后,企业员工还需每日健康打卡上报体温情况。

根据2月9日发布的情况,杭州全市(含县市)企业复工申请数29814,核准数仅162,核准比例只有0.54%。

通过数据监控,湖州市吴兴区在确保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出台疫情防控期间重点企业(项目)开复工“白名单”制度,分类分批、有序推进企业开复工。浙江德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爱诺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列入首批“白名单”。

本地员工占比八成以上的德马科技主营自动化物流产品,去年年产值为8亿元,其中外贸订单产值占比达40%。拿到“白名单”通行证后,企业加紧对车间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为开复工做准备。

“目前,从全国情况看,除湖北外的各省(区、市)正在逐步复工复产,特别是关键医疗物资、能源、粮食、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企业均已陆续开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2月1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据2月10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的最新数据显示,口罩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超过76%,防护服企业的复工率为77%,全国重点监测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率为94.6%,煤矿复产率57.8%,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充足,民航、铁路、水运运输网络正常运营。

痛定思痛:重视大数据预警疫情、提升信息安全管理保护隐私

疫情猛于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中。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当前当有所深思,方能推动社会治理之进步。

与17年前的SARS相比,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也暴露出不少管理方面的问题。

这场波及全国的肺炎疫情,早在2019年尾声就已显露端倪,去年12月31日“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随后该消息被辟谣并淹没在沉默声中。按理说,疫情面前不应做沉默羔羊,但是防患于未然却在沉默面前失了效。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此次大数据的预警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错失处置疫情的“黄金关口“,如果当时能对数据进行深挖,及时预判疫情,并对可能的爆发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可能现在的形势就不会如此严峻。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孤岛。截止目前,已有多家互联网公司通过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能力,给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为传染源(人员)的筛查、追踪、控制和隔离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表示:“借助大数据对整个疫情进行防控,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当务之急。”

大数据的应用也是一面双刃剑。

湖南益阳某区卫生健康局官员,擅自将涉及市民章某及其亲属等11人的个人隐私信息的一份当地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调查报告进行传播,引起大量转发和议论,并引发部分市民恐慌,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最终,涉案相关人员受到了查处。

刘德良认为,“用个人信息来有效追踪疫情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大数据的正确使用准确运营,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治理。”

【综合人民网、浙江日报、厦门日报、经济参考报、央视网、湖北日报、中国经济网、科技日报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