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股民、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影响很大,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会比较大。”北京市西城区地方税务局副局长常海龙说。
上海A股于去年10月攀升至最高点6124点后一路下跌,日前已击穿2200点,回到2005年的光景。一个轮回下来,持续低迷的证券市场与国家税收之间有哪些关联?
从表面看,证券市场的变化与税收的直接关联体现在印花税征收、上市公司利润增减、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但是在更深的层面,随着股市低迷,大量证券投资、基金等业务将随之逐渐放缓,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收入、佣金会减少,税收肯定会受到相应影响。不过,银行的理财业务并不一定会呈线性下降趋势,因为一些企业在熊市中难以从资本市场融到资,往往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渠道融资。而在国家控制贷款规模的情况下,银行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也有着变通的方法。这类融资一般是转化为银行理财产品,因此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会在证券市场熊市中保持一定的增长。
“这些潜在关联,都可以通过税收数据挖掘系统呈现出来。”常海龙说。其实,股市和税收之间的关联,仅仅是北京市西城区地税局的税收数据分析与展示平台关注的一个指标而已。在经历了北京市地税局系统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之后,西城区地税局在数据挖掘上位居北京税务系统前列。如今,基于IT系统整合之上的数据应用,为西城区税务局进行科学税收管理与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数据基础
北京市新街口北大街珠八宝胡同23号的西城区地税局申报大厅,即便是下午3点的工作时间,仍然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他们几乎都是来办理购买发票等需要亲自上门的业务。
“以前,这里常常挤满了人,但从2004年北京市地税局开始在各区局推行北京核心征管系统以来,现在西城区有98%以上的税款征收都是网上申报纳税。”西城区地税局计划统计科科长郑玉清戴着厚厚的眼镜,提起自己以前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她说:“每个月都手工汇总20多张报表,我的眼睛就是看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坏的”。现在,有了IT系统,报表都是自动生成的。
最初,做税款征收时,郑玉清感觉力不从心,因为全手工的操作难以适应税收监管对象的业务流程。西城区共有7个税务所,每个税务所设立了近30位税收专管员,管理着各自所负责街道片区的企业纳税情况。除了每个月的税款征收,他们还常常要做营业税普查、企业所得税普查等工作。
“光是每个月报表都忙不过来!”郑玉清说。以前,基层税务所的报表手工汇总后,再报给西城区税务局计划统计科,郑玉清的部门加班犹如家常便饭。这还不是最头疼的,令郑玉清感到被动的是,西城区税收监管对象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手工式税务申报和征收,为这些企业带来了很多麻烦。
西城区虽然地域面积狭小,只有31.66平方公里,却是全北京市的金融重地,这里汇集了中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还有国有三大银行以及中国电信、网通等通信业巨头,它们是国内最先一批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与机构,在与税收单位互动和协调的过程中,对税务信息化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我们的IT建设从早期来说,有些被动,因为我们所监管的企业信息化程度都很高,要提供好的服务,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IT建设。”常海龙说。他认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必须有一个交流平台,如果自身IT建设达不到相应程度,就很难做好税收征管工作。
西城区地税局的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起步。当时,全国国税和地税分设建局,北京市地税局系统从建局之初,便开始在市局及各区地税局搭建计算机网络。“最初,上线的业务系统是1996年开发的税务征收系统,主要是解决税款征收手工操作的电子化。”郑玉清回忆道。这套系统将她的部门从繁琐的报表中解放出来,也使得基层税务所专管员的工作范畴变得更广,因为有更多时间可以管理更多的企业纳税户,工作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报表本身,而是纳税户运营的动态情况。
这仅仅是北京市地税系统实施信息化的第一步——电脑代替手工工作,“之后,北京地税系统开始了业务流程的电子化,这是一个更复杂和繁琐的工程”。
2002年,北京市地税局局长王纪平开始着力于地税系统的“四网一库”信息化建设。也正是他的重视,使得北京整个地税系统的IT建设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在业内有“全国地税学北京”之说。
王纪平既是局长,也是一位CIO,全北京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基础在他的主抓下建设起来。这为各城区地税局开展数据挖掘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四网一库” 是指地税机关内部网络系统、外网的“网上地税局”、发票税控管理网络系统、地税系统与政府各部门的数据交换网络系统,“一库”则是指建成核心数据仓库。
“四网一库”建成后,使得北京市地税系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企业申报缴纳、涉税审批、退税、一户式统计分析、稽查检查等全部涉税业务,如今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由于北京市地税系统在完成数据大集中后,在IT系统的支持下,基层税收数据可直接汇集到北京市局,数据管理扁平化消解了以前需要层层报批的流程。
“全市地税核心征管系统上线后,我们的工作内容就变了,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所有报表且自动审核,我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关注报表口径、数据和报表质量了。”郑玉清说。
正是在业务流程全面电子化的变革下,北京地税系统的管理趋于精细化,业绩也实现高速增长。2007年,北京市地税收入达到1366亿元,相比于建局初60多亿元的北京地税系统征收规模,增长了20多倍,但是北京地税人员仅增长了2倍,由以前的3000多人增长到现在7000多人的规模。
“以前,一个税收专管员管理的纳税户是有限的,管几十户已经很多了,现在我们一个大税务所的税收管理员平均可以管理200多户。”据常海龙介绍,西城地税局的金融街税务所,去年的税收收入是78亿元,今年预计能达到100亿元,其税收管理员才20人,平均每人管理200户,税款规模为5亿元左右。“这靠从前的手工方式,根本不可能实现。”
IT的下一站
当北京地税系统的核心业务全面实现电子化运营后,IT建设是不是已经到了终点?
“现在,数据对业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在,常海龙每天的工作是先打开电脑中的西城区地税局税收数据分析与展示平台,看看各种报表和数据。“我们可以在系统里看到每一户或每个人的纳税情况,并且可以深度挖掘各种数据,为税收的精准管理提供支持,这在以前可是天方夜谭。”
常海龙认为,这是IT建设一个新起点。正是由于核心业务系统运行几年下来,里面沉淀了大量历史数据,同时也令各种税收数据的收集变得实时便捷,这些无不为地税系统的数据挖掘提供了“物质基础”。
尽管北京地税系统的核心业务都在IT系统中运行,但是各主业务系统却彼此独立,因此大量征管数据被分散地沉淀在各系统里。常海龙认为,西城区地处国家金融重地,精准化的税收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的偷税漏税,因为他们辖区内的税款动辄就是大额资金,如果他们能做到关注企业纳税户的动态,特别是了解企业经济运行与税收之间的潜在关联,就必须要依靠数据的分析支持。
不过,要管理各种形态下的企业纳税户其实并不容易,这还得从分税制说起。在2002年以前,企业纳税是按照中央级企业和地方级企业划分,企业根据不同级别而分别在国税和地税两个税务机关纳税。而2002年以后,所有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都在国税局纳税,这样就会出现同一区域内的企业有的可能在国税局纳税,有的可能在地税局纳税,因此如何避免对企业的漏征漏管,在以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致使效率低下。
在西城地税的税收数据分析与展示平台上,辖区内所有企业的税收申报情况都被纳入IT系统里进行管理,并且还引入了外部数据,比如他们会将国税局纳税数据引入,IT系统就可以根据双方的税务征收情况,进行交叉比对和核算,筛选出漏逃税企业。当企业的纳税数据比对出来后,如果查出企业纳税有问题,数据平台将分析其原因,如有的涉外企业应该在涉外税务分局交税,而不是在西城区地税局纳税,也抑或有的企业并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以前,人工甄别这些企业的纳税情况是件非常繁琐的工作,且经常出错,但是现在凭借数据分析平台,他们便可以尽快做出比对。
此外,西城区地税局税收数据分析平台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周期,监测纳税数据,比如根据企业从创办期到盈利的时间,筛选无税户、长期未申报户、漏征漏管户等企业,为税收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业务支持。在海量数据的支持下,税收数据分析平台还能对税收经济进行分析和预测。例如,当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后,IT系统会根据税率及GDP发展趋势等参数设定的数据模型进行计算,预测未来几个月的税收金额。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建立的各种模型,使得西城区地税局不仅可以提前对零申报等情况进行重点监控,还可以实现对可能发生纳税终止行为的企业进行预警,以避免税收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