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与华为海思的赛道:中立芯片公司的成长之路

因为“抢跑”科创板,寒武纪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的隐忧被放大了。

在4月10日接受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后,5月7日,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披露了与首轮审核问询函相关的回复。

进入二级市场后,第一个摆在寒武纪面前的就是商业化前景和营收能力,这也成为此次问询关注的重点。

这份回复文件中,寒武纪进一步说明了主营业务、市场竞争的现状,并就客户集中度高、如何摆脱大厂依赖、开拓新业务为公司带来持续的业绩增长等问题进行披露。

与一些舆论认为的“失去华为,寒武纪前景堪忧”相比,笔者认为:寒武纪想要更好的发展,要走“中立芯片”的生态策略,就必须离开华为。

离开华为,寒武纪的中立芯片公司征程才能更加远大

寒武纪与华为的合作开启了商业化的重要一步,数据上的体现则是2017年、2018年,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 98.95%、99.69%。

对于问询函提及,2019年,IP授权业务则从上一年大幅下滑至15.49%,是否由于产品研发面临技术难点或壁垒?

寒武纪在回复中说明:

“IP授权业务营收在2019年大幅下滑,是因为公司在2018年就完成了交付并实现规模化出货,该年度这部分收入较多,到2019年,寒武纪对公司A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提成费用收入,所以下滑幅度较大。”

同时指出,“公司A没有再继续采购相关IP产品,主要是该公司按照技术发展惯例选择自主研发相关产品,不存在寒武纪产品无法达到客户要求的情况(除上述已达成的合同外,公司A与寒武纪未达成新的业务合作)。”

前面提到的公司A也就是华为。2017年和2018年,华为的麒麟970和麒麟980处理器,都采用了寒武纪的NPU,这也是寒武纪的高光时刻。2019年,华为麒麟处理器则开始采用自研的达芬奇架构NPU。

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迅雷创始人程浩几年前就在《人工智能创业的6大核心问题》中提到,对于技术供应商和算法类公司,如果技术壁垒不够高,上游很可能直接把你的事做了,比如给海康威视提供人脸识别算法的公司,当前者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后者就会立刻被替换掉。

而对于像芯片这样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公司,只要行业集中度高,赢家就会选择通吃。就像做手机的厂商,出货量到达一个阀值,必然就有动力自研芯片。

因此,在与华为的合作终止后,除了IP授权业务,寒武纪还能找到哪些新的业绩增长点?

对此,问询函中回复称,除了IP产品,“未来公司将拓展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对外授权业务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此前披露的招股书中,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纪已获授权和正在申请中的专利超过了1500项。

此外,寒武纪也在同步拓展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至此,寒武纪正式成为了一家“中立芯片公司”,与华为海思“分庭抗礼”。在问询函中,寒武纪回复称:“与华为海思相比,寒武纪的定位是独立、中立的芯片公司,采用的是类似安卓理念的中立生态策略,底层芯片与系统软件都充分服务客户和开发者,但寒武纪不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的业务,避免与自身的芯片客户发生竞争,通过中立来吸引更多客户。因此,寒武纪通过优秀的产品和差异化的市场策略,使得公司在云端智能芯片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产品逐步推向市场,并完成与联想、浪潮、新华三、曙光、宝德等终端的适配。该系列下一款产品思元290目前已经回片,内部测试进展顺利。预计2021年将形成规模化收入。

边缘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产品则已在多家潜在用户进行测试,预计2020 年二季度开始可逐步形成销售,2020年内实现规模化出货。

新业务的落地,据招股书显示,在加固其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大幅增加了其主营业务收入,为公司贡献了3.75亿元的收入额。

可见,寒武纪具备了面向端、云、边三大场景的完整智能芯片产品线。而业内可以实现这三条产品线的企业目前包括英伟达和华为海思。

寒武纪认为,与二者相比,其优势在于:

相比英伟达,寒武纪的芯片架构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及各类算法进行了优化,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功耗比和性能价格比;可以针对国内客户的生态和需求进行优化,提供快速响应、灵活的技术支持服务。

相比华为海思,其更早进入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积累了核心技术和关键专利,并获得业界认可;采用类似安卓理念的“中立生态”策略,不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业务,避免与客户竞争,以获得更多客户。

试想,如果寒武纪依然抱紧华为一条大腿,其业务模式势必更加单一,也更易受到单一大客户的掣肘。失去华为,寒武纪的中立芯片定位正逐渐清晰。

而在技术积累、资金实力和研发投入,以及软件生态及销售网络等方面,相比巨头,寒武纪承认还有明显差距。

摆脱大厂依赖后,寒武纪都做了什么?

为了尽可能弥补差距,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必然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消耗,一方面是研发费用,另外就是研发人员和人力成本投入。

在回复报告中,寒武纪也提到:

除募投项目所涉及三款芯片产品外,公司预计未来3年内仍有其他5~6款芯片产品需要进行研发投入。除募集资金以外,仍需30亿~36亿元资金投入该等研发项目。

除了芯片研发,公司还将加强IC 工艺、芯片、硬件相关的公共组件技术和模块建设,未来三年计划投入资金3~4亿元;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跨芯片的基础系统软件公共平台建设,未来三年计划投入资金 3~4亿元。

此外,问询函还披露了正式岗位销售、管理和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水平。

其中,研发人员从2018年207人增加到2019年504人,平均薪酬从40.57万元增长为51.70万元;由于加大产品推广,销售人员2019年平均薪酬从2018年的42.08万元上涨为62.77万元。

可见,寒武纪至少在未来三年还需要庞大的资金注入。除了募资,公司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客户资源——寒武纪也曾在招股书中披露,较高的客户集中度是公司抗风险能力的一大隐忧。

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0%、99.95%、95.44%,

对此,寒武纪回应称,2019年,寒武纪拓展云端业务及相应客户,公司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下降,实现了客户多元化,报告期末,已不存在向单个客户销售比例超过公司销售总额50%的情况。

其中,2019年第一大客户为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的智能计算平台(二期)项目,这个项目总价高达4.4亿,直接为寒武纪带来了2亿营收。

而此前,中科曙光就曾向寒武纪采购6384万元的智能加速卡用于横琴一期项目。

在被问及“是否依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获得智能计算平台 (二期)项目”时,寒武纪表示:

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一期)项目由中科院出资建设,设备产权归中科院所有;横琴智能计算平台(二期)项目则是由横琴新区出资建设,设备产权归横琴新区所有,两个项目的出资建设单位不同。横琴新区采购公司产品及服务属于商业行为。

透过寒武纪近一年在市场上的动作也能看到,其正在不断尝试和拓展自己的生态圈,面向智慧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领域延伸业务触角。

一方面,寒武纪通过云端智能芯片落地商用,逐步拓展自身的AI芯片生态布局。

今年4月,寒武纪就和浪潮达成了元脑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以元脑生态之力加速建设人工智能新基建——智算中心。

此前,浪潮人工智能服务器NF5468M5和NF5280M5就采用了寒武纪思元270和思元100系列多种智能加速卡,能够支持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以及传统机器学习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应用,满足各类场景的云端推理计算需求。

此次携手,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模式将从“单纯的产品适配”延伸到“联合开发面向特定行业场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上来,以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力推动产业AI化进程。同时,双方也将目标聚焦在高成长潜力的智算中心市场。

另外,寒武纪旗下云端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思元270,近日还与百度飞桨旗下轻量化推理引擎Paddle Lite正式完成了兼容性适配。思元220边缘端芯片,也预计在近期完成适配工作。与百度飞桨Paddle Lite的兼容,也是寒武纪生态拓容上的又一次尝试。

这也意味着寒武纪端云一体的人工智能芯片生态,与百度飞桨代表的深度学习框架生态的成功融合。

目前,双方已经基于视频图像类应用场景进行了算子适配,能够支持主流应用网络,后续还将在智能交通、工业质检等领域展开更多维度的软硬件协作。这并非寒武纪和百度第一次交手,此前,寒武纪智能加速卡就落地于百度的语音业务当中。

此外,寒武纪还与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和产品提供商中科创达拓展了其在智慧工业场景的商用布局。借由寒武纪AI芯片强大算力的加持,推出了面向工业质检领域的解决方案——这套AI视觉检测方案也将首次在电气制造业生产线上展开应用。

对于新兴的技术研发,我们都需要保持长期的心态,失去华为这一大客户,或许也让寒武纪摆脱了大厂依赖,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规则和玩儿法,这对寒武纪乃至整个中国造芯业都是好事。相比一家独大,笔者更希望看到更多的寒武纪出现。巨头林立,寒武纪的探索想必艰难,但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