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好扑区块链实验室:新发地“助力”食药安全溯源落地

自6月11日新发地发生疫情以来,北京的确诊病例持续增加,累计报告本地病例在短短6天内破百,首都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此次“新发地”疫情,再次将食药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病从口入,食药安全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何能够快速、精准地做到食药溯源?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要寻找“最初一公里”。

谈及北京现在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提到,目前来看,尽快清晰地了解哪些食品是被污染的,以及这些食品的最初来源在哪里非常重要,这对新冠病毒的溯源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因为目前还不确定传染源是有过市场暴露史的人还是食品,所以要对市场里的人和食品全部进行溯源。当前对于人的溯源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对于食品的溯源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食品安全溯源,难点在哪,短板何在?

        1、卫生环境差
        农贸市场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其卫生环境也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但目前,大多数“最初一公里”的农贸批发市场依然是漏洞百出,普遍存在卫生环境差、污水排放不合理、市场气味难闻等问题,这些问题既不利于农贸市场的发展,也让很多人对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质疑,未来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

        2、智能化程度低,运营管理能力较弱
        农贸市场多采用传统线下管理,智能化程度较低,运营管理成本较大,经常出现监管部门无法及时有效监管的现象。经营者准入门槛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诚信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相关部门运营管理能力较弱。

        3、缺乏供应链管理
        由于农贸市场多采用传统的租赁模式来管理市场,对于商户广而杂的供应链渠道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管理者无法有效管理供应链以及食品安全的溯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大多市场存储农贸产品数据仍依赖于台帐或统一的中央数据库,数据在存储、传输、展示等环节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信息易被篡改等问题,系统追溯多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缺少下游销售环节等数据信息。一旦出现类似此次疫情的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精准排查流调与溯源情况。如何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来解决食品安全与溯源问题?区块链结合物联网技术正是破题所在。

区块链以智能可信链条串起信息追溯链条

首先,区块链会让更多的人参与“上链”,参与方越多,数据信任背书越多。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追溯、产品流向可追踪、风险隐患可识别、危害程度可评估、监管信息可共享。

其次,让信息形成共享信息链,不可随意更改,责任分明,节点清晰,溯源快捷。将原产地农户、认证机构、食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仓储等企业加入到区块链上,所有数据一旦记录则不能篡改,依靠不对称加密从根本上消除人为因素,从技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溯源防伪系统信息不透明、数据易篡改、安全无保障等弊端和弱点。

        最后,信息登记智能化、非人工化。引入区块链技术,在种养殖、加工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结合物联网和传感设备进一步应用。数据采集通过机器采集和机器智能信息登记,进行非人工干预的智能信息登记是关键所在,然后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到安全可信任的分布式数据库中,确保信息公开透明。运用物联网记录、区块链加密技术,把食物从始至终的“绿色履历”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从而真正解决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公链上轻松追溯。

区块链落地应用,技术“去中心”、责任“有中心”

区块链技术能保证上传的数据绝对不被篡改,但不能保证上传数据的绝对真实性,这是当前区块链落地现实的最大掣肘。因此,目前区块链还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溯源问题,只能更大力度地改善现状。但区块链技术的进入,让造假的成本更高,以往造假只需要腐蚀一个中心记账节点,而现在需要打通所有节点。针对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区块链,最大限度确保食品的安全性,“责任中心化”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只有尽可能地规避人为的数据造假问题,才能提高区块链落地现实的可能和价值。

此次新发地疫情的爆发更加印证了商品溯源的重要性,也带动了全国性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溯源。据报道,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将全面开展生鲜、冷冻肉品等重点环节食品安全大检查。未来,商品源头排查很可能成为常态化工作,因此加快在新兴科技手段在商品安全与溯源领域的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天津大学-好扑科技区块链实验室也将布局区块链商品溯源的落地应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通过追溯系统对商品的原辅料采购环节、产品生产环节、仓储环节、销售环节和服务环节进行周期管理,实现“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认定、产品可召回”的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