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云测试”到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后10年

降本增效。这4个字,放在2020年的今天,想必所有企业都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根据清华大学此前发布的一项调研数据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滑86.9%;93%餐饮企业关门闭店;全国旅游人数同比下降80%;旅游业春节期间损失超5000亿元。

但生产生活还要继续,企业需要想办法开源节流,才有可能撑过因疫情冲击而进入的至暗时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方式来实现降本增效,就成为了2020年疫情常态化控制复产复工的主旋律。

一、企业服务的本质价值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3月15日晚的“疫情下的破局,前所未见的策略”直播中表示:如果十年后,我再有机会来写一本企业史的话,我会把2020年定义为企业服务软件元年。

WDCM上传图片

吴晓波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企业服务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降本增效。

疫情的出现,固然影响了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发展。从企业服务的产业链来看,企业服务商的客户,势必在疫情的影响下,自身业务量下降导致自身采购需求的萎缩。

但从长期主义来看,由于这种因疫情导致业务量传导式下降并非是需求被消灭,而是暂时被抑制。所以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缓解之后,需求无疑将会出现复苏,甚至反弹。

事实上,今年的疫情,从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的角度来说,其实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在线办公与协同,在以往的企业认知中,这一细分领域一直都是软需求,而今年就直接变成了硬刚需。

像钉钉、企业微信这些线上办公产品,在今年都迎来了一大波高速增长,甚至在今年春节假期结束后,一度传出「服务器宕机」的报道。

再比如,以往一直聚焦在线下的教育培训,甚至是医疗,在今年都进行了线上化迁移,以远程在线课堂、远程视频问诊的方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些其实都是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的体现。

二、企业数字化的技术支撑

产业智能化需要软硬件技术的支撑,同样也需要测试作为「工程监理」,来保障所开发的产品或功能模块能够正常使用。

比如针对疫情,像支付宝、丁香医生这些App,都在第一时间开发并上线了关于疫情的功能模块,监控疫情动态,发布相关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测试来保障产品的兼容性、稳定性。

WDCM上传图片

就像传统IT架构一样,当面临突然间的业务量激增时,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聘请到大量测试工程师,以及采购大量测试设备,来支撑自身的测试工作量,并且招聘和采购的过程也需要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云测试无疑就成为了短时间内低成本高效率的测试解决方案。

根据行业人士透露,全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电商等行业,在疫情期间云测试业务线需求增长是普通时候的2倍还要多。

当然,不只是互联网企业,在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的过程中,像一些在过去甚至毫无测试能力的企业(例如医药企业),在面对疫情来临需要快速进行网站、App改版开发时,更需要云测试来支撑。

根据此前Testin云测总裁徐琨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Testin云测通过重新组织整个测试行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为企业提供以整个测试产业为基础的最优化测试服务。

「不管客户是互联网公司还是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把测试全部交给Testin云测,效率则至少可以提升50%,成本至少会降低30%。」徐琨说。

三、释放产业智能化红利

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无疑是未来20年,所有国内企业和传统产业要深度参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产业智能化程度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尽管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迅猛,智能手机带动网民数量快速上升,但企业数字化和产业智能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这其实也是为何我国新基建聚焦的7大领域中,包含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与产业智能化直接相关的领域。

当然,尽管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但数字化与智能化已经开始在部分行业实现渗透。例如前文提到的医疗产业、教育产业、传统企业等等。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模型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70%的企业至少采取一种形式的人工智能,而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公司则将全线采用人工智能技术。

另外,此前工信部也曾给出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这两组数据,无疑都印证了未来产业智能化领域将释放巨大的市场红利。

从今年3月开始,全国有超过31个省公布了针对国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额超过48万亿人民币。而到今天,已经有19个城市公布了新基建具体的投资计划清单,金额共计24.5万亿人民币。

可以说,疫情常态化控制的新基建,为释放产业数字化红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红利,势必需要云测试作为「工程监理」来从旁保障。这就好像数字化生存需要网络与云计算技术支撑一样。

「我们都相信,明天太阳还是会升起。问题是,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方式,去面对明天即将升起的太阳。」吴晓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