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战,工业互联网为物资保障、供需对接、复工复产等提供了重要支撑。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到了2.1万亿元,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施已超过4000万台,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制造业主要工业门类,并向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拓展。
由于提质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工业互联网对应用企业充满了吸引力。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20中关村论坛未来青年论坛上,作为企业家代表,容联云通讯CPO熊谢刚接受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这位长期在一线探索实践的、在通信与行业应用的整合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对产业互联网的现状和走势进行了剖析。
容联云通讯CPO熊谢刚
市场很大,还需细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不久前表示,如果说我国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目前只能够容纳几家万亿元级的企业的话,那么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就有可能容纳几十家上百家同等规模的创新企业。
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产业互联网行业究竟有多大?熊谢刚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足够大,可以包容足够多勇于创新的企业。
在整体庞大的判断之下,“还是要就事论事”。熊谢刚进一步表示,产业互联网覆盖领域较广,研究时仍需细分。
熊谢刚分析,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产业面临的具体情况和切入点并不相同。例如,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偏重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在金融业则强调在与人的交互中对自然语言的理解。
“差异化”,熊谢刚用这个词强调数字化进程中在不同场景的技术应用。他说,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工地安全生产的要求,实时监管施工人员行为、设备运转流程和器材摆放等,包括容联在内的多家公司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创新。与之类似,这样的技术在智慧餐饮中也发挥作用,实现了对明厨亮灶安全监管的需要。
不仅如此,熊谢刚认为在不同领域、不同业务的应用场景中,同样的技术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
熊谢刚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产业分析不能用局限的眼光观察技术,而是要注意技术演进的碎片化和多元化趋势。例如,5G技术并非单一技术创新,而是会带来许许多多关联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等各个方面带来根本性变革。
正是基于这种分析,熊谢刚对市场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关键在于对产业现状的理解和技术未来发展走向的判断。谁能把这两者的结合做得更好更落地,谁就能在这个市场上走得更快。”他说。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无法平移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很难平移。消费互联网做得好,在产业互联网不一定必然做得好。”熊谢刚分析认为,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拥有多家互联网巨头,依托其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在各自平台上已经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然而,熊谢刚通过分析中国市场认为,在诸多行业,监管政策和发展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已然形成了产业生态,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已经深入其中多年,不可能轻易被消费互联网巨头替代。
熊谢刚说,中国消费互联网的核心驱动来自电商,成功的大背景则是源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城市结构、居住形态等多种原因。中国产业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在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但是可以利用消费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消费互联网长期积累的技术和思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也将产生叠加效应,因此中国的产业互联网在生物、医疗等领域有望赶超德国、日本等制造大国。
熊谢刚对创新创业企业抱以信心和希望。他认为,任何一项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蓬勃活跃,完全依赖几家巨头的技术支撑很难实现,只能靠众人拾柴火焰高。
与此同时,“从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可以发现,由于其专业性和行业门槛等原因,创新往往来自产业或行业内部,而非来自外部。”熊谢刚说。
几年前互联网金融快速生长,就有观点认为金融企业或将被互联网企业所淘汰,有关“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争论不绝于耳。熊谢刚表示,如今这种争论已不复存在。金融业的发展本质是回归金融自身,各种各样的技术作为外界的科技力量,最终要为金融核心业务服务。不难发现,互联网化进展最为深入的是以招商银行、平安集团为代表的金融企业,而互联网公司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以金融为主导的企业几无可能。
数字化转型过程需要相互理解
产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正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在蓬勃的发展中,也有不少应用企业对产业互联网改造过程感到苦恼——技术提供方似乎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也不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
“需要改变的是双方,不能简单取舍,只能相互理解,合作创新。”熊谢刚认为,数字化转型其实是用外来的思维调整原有习惯的进程。简单判断一项技术合适与否、一项流程是否应该保留并不科学,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生产和管理方式都需要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变革和升华也常常以螺旋式取得。
“企业要真正走向数字化,需要所关联的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往数字化的方向转变。”熊谢刚表示,越传统的产业越应该如此。
从另一角度着眼,熊谢刚也提出了对服务企业的建议。如果单纯用来自消费互联网2C的逻辑改造传统产业,那么势必会因为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产生冲突。消费互联网更习惯于从营销、获客等环节考虑,传统产业则会坚持认为生产、制造、研发、物流、原材料采购等是其根本。这也就意味着,诸多重生产的产业无法照搬互联网思维。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企业也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各行各业的转型速度加快。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又该采取积极抑或观望的态度?熊谢刚的回答是:“要考虑企业的多种因素”。
熊谢刚认为,首先看企业规模,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敏感,因此先要保证自身生存,大中企业基础较为牢固,有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数字化转型。“在这个增量市场,企业需要把握平衡,一方面瞄准未来发展大胆创新,另一方面维持当前稳定和良性发展。”其次看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前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具有先发优势,过程也就相对容易。
对产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熊谢刚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说,产业互联网需要创新和变革,需要大量掌握技术并对产业透彻真正了解的人才,将互联网的精髓与和产业的结合并最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