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AI人才培养要向企业开放,校企融合需加速推进

9月15日,华为云AI院长峰会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多位院士,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40余所顶尖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与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专家出席大会,就AI创新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研生态等方面达成深度共识。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发表主题演讲,探讨校企融合,共同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AI人才培养。

以下为张钹院士的演讲实录:

http://img.danews.cc/upload/ajax/20200915/1b0ea6198a20f3074937abf21d9e39a8.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发表主题演讲

各位院长、各位老师,很高兴能够参加华为云AI院长峰会,我今年85.5岁,之所以来参加会议,是因为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校企融合,助力AI人才的培养,这个话题很重要,所以我一定要参加。

关于AI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要看一下人工智能现在的发展阶段。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刚刚拉开序幕,好戏还在后头。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有可能跟世界同步发展。

关键的问题是人才,在AI这样关键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需要一个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特别是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

AI创新人才怎么来培养?有什么要求?我们必须从AI学科的特点出发来考虑。关于AI现在有很多的定义,我认为大多数的定义是不准确的。一个最准确、大家公认的定义是这样的:研究和设计智能体,所谓智能体,即使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

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是去模拟“智能“,而是去模拟智能的行为,因为只有智能的行为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而“智能”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从这一点来看,人工智能所属的学科是技术科学,或者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讲是属工科。技术科学就是研究、发现技术的规律,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因此我们这里说的人工智能的创新人才就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人才。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基于四个要素: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所以计算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计算机能发展到多高的高度,人工智能就能发展到多高的高度。我们之所以对人工智能发展充满信心,也是由于我们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基础是计算机,其实人工智能是由计算机来定义的,大家都了解所谓的图灵测试就是用计算机的行为和人类的行为做比较。

我们现在看到,要培养一个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即必须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以及实践和动手的能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基本上可以在学校里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练习等等加以解决。

但是,决定创新能力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我们教育培养缺失的地方。如何培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呢?这就需要学校的培养必须是开放的,向国际开放,向各个领域和部门开放,我这里要着重讲一下向企业开放。

我们看一下,企业,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高新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前沿阵地。比如说,我们在工科专业中强调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产业和促进研究工作,更是为了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一切的创新活动都不可能产生。如果我们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我们就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需求,这些需求让我们去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锻炼我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问题不只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还可以从技术发展本身产生,这样校企的融合正可以达到二者互补的目的。

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还需要培养一批实用型的,或者应用型的AI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校企的合作共同来完成,校企融合助力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大的空间。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的研讨,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认识,促进校企融合,共同培养高质量、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特别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

谢谢大家。